有关万钟的作文

【篇一:香茗·书芳】

缥缈茶香,愈发清晰了您的形,句句墨香,渐渐溢出您的神,翩翩书章,推陈出您的神。

——题记

香茗邈邈,渐乱我心,却愈正汝身。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是起义开始的一句号子,也将是结束劳苦奴役的最后一句宣言,秦二世的暴行,打压不了您们为自由而战的亢呛热血。那个直捣黄龙凭一腔热血欲创万世基业的英雄,应该就是千万农民的代表吧。代表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愤怒,他们的反抗,他们的不甘。曾经那颗英雄心殷红如血、光耀天地因为里面承载的是天下动荡、人民疾苦。即使起义失败你们也目视远方那红日”“后悔吗?”“不!何曾后悔,死国足以!”

陈胜、吴广你们像一杯乌龙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香茗幽幽,渐迷我眼,却愈清汝神。

“万钟不辩亦利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您,烽火春秋中的一位贤者,战场硝烟浊不了您的正气,高位厚禄,妻妾之奉,贫乏者之恩……对你如同浮云一般,双袖一挥,淡然了。廉洁如水,来不得半点污染; 奉公如蚕,吐不完一身正气。愿廉洁贫苦,也不同与俗世萎人。“后悔吗?”“不!此之为有失于心也!不可、不可……”

孟子,您像一杯铁观音,“偏爱观音绝俗尘,世间何物比芳醇?头汤呷罢津津味,底蕴超然淡淡真。”

香茗萋萋,渐侵我身,却愈衬汝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敌国寇盗,来势汹汹,昏庸无能的君王自知国之将灭,却熟视无睹,抛下臣民,自顾享乐。您孤军奋战,可曾想国库空虚,心有余力而不足也。不想被敌军所俘。三年。恐怕是物是人非,万物枯华渐变了多少个轮回。硬磨软泡,您却对祖国一片赤子之心不变。哪怕,尸首落地,故人离去。“后悔吗?”“不!士可杀不可辱!”

文天祥,您犹如一杯普洱茶,“腊月采茶茶半枯,谁言茶有傲霜株;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香茗缥缈,时光淡不出您的影;书墨芬芳,那是您的神在传扬!

【篇二:我们需要的是一颗知足的心】

“知足者常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懂得知足的人总是很快乐;知足,是一个简单而深奥的名词,而我们需要的正是这一颗知足的心。

知足的人才会快乐。从前,有一位国王,他很富有,可是他却不快乐,于是他让他的大臣带回一双快乐者的鞋子。大臣找了半年,终于找到了一个“快乐者”,可他却惊奇的发现,那个人并没有鞋子,但他依然很快乐,正如他所说“正当我在为我没有鞋子穿而苦恼时,我发现了一个没有双脚的人。”是啊!知足是一种心态,它并非产生于丰富的物质中,这正如梁启超所言“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因此,无论我们生活怎么样,我们都应该知足,去快乐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

知足的人才会坚强。假如你的身体有缺陷你会如何?也许你会整天自艾自怜,哀叹生活的不公平,也许你会感到前途的渺茫,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是,瞧瞧霍金是如何做的吧!他不向命运低头,知足的过好了每一天,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海伦凯勒呢?她不仅不哀叹上天的不公,相反,她还感谢大自然的阳光与雨露,感谢父母给他的灵敏的触觉,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最终,她的生命之花因此而绚烂多彩!他们是何等的坚强啊!这一切归结到一点,就是要知足。因此知足,是我们必不可缺的一种心态。

不知足的人会受到惩罚。《渔夫和鱼》的故事正能说明这一点。渔夫由于没有一颗知足的心不断的向那条有魔力的鱼索取,从锅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一点也不知足,贪欲的心越来越大,最终还是变回了那个一穷二白的老渔夫。我想倘若他能知足一些,还是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吧!这可见,知足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心态,人若不能知足,终究会受到惩罚。

可是,现在社会上有太多不知足的人了,他们并不满足自己的生活,希望更多的财富,于是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有了一回,就有上百回!贪欲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而回报他们的往往是终身的监狱。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物质丰富的年代,为什么还要苦恼,认为人生无望呢?想想霍金、海伦,抗日战争时期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其实,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颗知足的心。

【篇三:逃离“新世界”】

“我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会反抗人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的作者如是写道,“我担心的是,它们使人类变得无用了。”

反观库克的话,此两者在冥冥之中似乎有着一些共性。库克所言“价值观与同情心”,正是人之所“用”——如果将“用”的概念局限于客观实在意义上逻辑、生产上的“用途”与“能力”,那么毋庸置疑,机器与人类并无差别,甚至可能略胜一筹。但我们今天所谈的区别,在于人类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能以自身为基础,做出价值判断、情感取向,从而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起全责。

机器的思考方式是直线的,它不会拐弯,只按设定好的程序运行。纵然这程序可能无比复杂,无比精妙,可程序终究是程序。它是被预设好一切可能性的造物,所谓“像人类一样思考”,其实质也只是它制造者的思考对外界的反映罢了。而人类不同——人类之所以独立于万木之林,在于其能够不依赖于其他事物,不按照固有的、普遍的某种“设定”,来做出客观看来无谓,甚至可笑的抉择。事实上,历史长卷中的闪光点,往往是因其价值判断中非客观、非理性的因素而永远熠熠生辉的。人会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会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会义不食周粟而甘愿饥馁至死,会明知前路是已知的死亡,仍在第三位史官遇害后,捧起写着“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王宫走去。这“礼”、“义”,这如同蚍蜉撼大树一般的荒唐言行,在真正的计算机眼中,只怕尽是些不识轻重、不知所谓的愚痴之举吧——何其荒唐,而又何其伟大!正如孔子“求仁得仁,又何怨乎”的感慨,每一个个体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奉而行之,明晓自己所为而欣然张开双臂迎接其带来的一切后果,这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也因其独特而无法复刻,成为时代的泛泛洪流之中兀然屹立、不可磨灭的一点。

在这个概念上,只要人不失去价值观与同理心,就永远不会“无用”。

反之,阿道司·赫胥黎在其《美丽新世界》中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社会的图景:科技与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世界中,人们的命运自出生便已定下,大街上游走着一具具拥有各自阶级所对应的、统一的价值观,想法统一,行动统一,甚至连感情都得以趋同的“人”。人们判断“这是恰当的”,因被灌输的教育而意见一致,永远高效,永远幸福。那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而其中的人们,是真正“有用”的吗?

那甚至不能称之为人。“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失去独立思考,依赖“共性”的程序而获得的幸福与充实感,在罗素看来大抵也不过是机器虚幻的想象。

不幸的是,那些机器般的人类在如今正以骇人的速度增长着。信息化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带来的是人与人间愈发紧密的联系,无孔不入的概念输出正在逐渐使人们达到价值观的趋同。舆论给思想设下跑道,言语成了感情的终点,我们不想也不必负责任,因为个人不再是个人,而是其所在群体取向的具象表现。要寻求一个派别并按其“程序”行动实在太为轻而易举,我们面临的困境更多成为了过于草率的“同天下之忧而忧,同天下之乐而乐”,而失去了思考其意义的能力;单象限的新世界中,异口仍然同声,像老子一般能于“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之中“独泊兮”、“独闷闷”的人,已经罕见了。

苏子由曾言“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在当今,我们是否可以说,“人生在世,不留存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同情心,何自别于机器”?“愿青年人能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陈寅恪先生这呼喊在百年、乃至千年后,也不会褪色。逃离这无知无觉、自木自失的“新世界”,现在还来得及。

热门推荐
1别样的母爱
2保护眼睛
3感恩母亲
4初中那些事
5美丽的小花园
6猫和老鼠
7友情依然
8春天的校园
9信念的源泉
10东新河
11缤纷的夏天
12春在歌唱
13记事的作文
14夏夜
15想念老师
16我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
17校园寻“宝”
18观电影《重返20岁》有感
19花生大战
20家乡的景色让我陶醉
21父爱永不关机读后感
22文娱相辅相成
23桂林山水
24瞧我们一家子
25多彩的假日
26神奇的发球机和冰壶
27我的一份家书
28我的妈妈作文
29诗词朗诵会
30为青春喝彩,为祖国筑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