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好奇心】
我们的童年大概也就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度过的吧!碰到一切心奇的、感兴趣的事,我们都喜欢用手指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教导他要“敏而好学,上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他人的“好”,我们要览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总之“好”是事情的前提。有了“好”这个意识,才能去探索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何所谓“奇”?只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利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索品质。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然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的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篇二:诗情】
古往今来,时间一直在变,然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却没有改变。从远古的河流淌到今天,多少迁客骚人汇集于此,发着自己的豪情壮志;多少闺中少妇,望穿深水,只祈盼他的回来;多少豪情壮士,走投无路,投身于水中,却不忘为自己的国家守护到最后一刻。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人求思之深,对于自然万物的观察,不仅在于表面,而在于他存在的意义。将他们的心得寄托在文章中,使他们的情感与文化融为一体。将情感融于其中,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此,他们的内心情感达到释放。
“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他们不仅用文化来抒情,用来记叙自己的生活,追求一种无拘束的生活,但往往现实于事实相违反,他们只能在此,找到一种精神的寄托,以此来实现自己渴望而又不能实现的梦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之观于世界,每有感,必言于诗。对于自己的想象,他们也言于诗中。其中是他们之思之深。不能用直接的事物表现,用他们的想象勾勒出一个奇幻的世界。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此感,却不能喻之于言,从中能够表现自己不能直接说出口的话,将其隐约之情喻于其中,将其藏在心中的秘密言于纸。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不管是生活、情感、志向,他们都寄托在了诗中,将文化融于其中。或许,他们只认为是自己的寄托,但却使这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诗。
古人之情感,各异。当时有感,寄之于诗。不能言表,却来到此,形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