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思想能够被碎片化吗?】
步入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被移动互联网给碎片化了,当然这更大程度上影响的是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上。不过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碎片化本身是否是件好事,因为它是在人类社会一步步的发展中形成的,而是碎片化影响的是否只有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还是对我们人类发展之本——思想也有影响。
我们在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是不免需要将零碎的信息组合成为我们有用的信息,这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也能与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结合起来,因为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不再需要集中注意力在一次性完成任务,而是可以分段式的。例如不再需要看一整个时间段的电视新闻来找到足够重要的,而是通过移动设备找到热点新闻。这可以省去人们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从这一点来看碎片化来接受信息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我们最为重要的思想呢,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很少还会停下脚步,而在信息接受都被碎片化之后,我们的思想还能够是人类传统的,真正的思想吗。当你看完一条热点新闻的时候,你或许会点击评论来看,而现在的评论区当中有多少评论能够称得上是客观的,有价值的呢?同时在刷屏浏览评论的时候,你是否会对这一条新闻也有自己的思想呢。还有以电子图书为例,它为我们带来了便携的碎片化的阅读,但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基本将“读书笔记”这样一种从书籍中获得自身思想的升华的方式给消除了。我们能够将许多零碎的信息重新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但是或许将零散的想法组合成一个自己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碎片化使我们专注于利用这种便利的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点对我们增添阅历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碎片化也带来了对于“效率”过度的追求,我们不能够对眼前的碎片化的生活做出深刻的反思。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可见思想对于人类发展的进程来说是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现今碎片化的生活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们的思想,主流的思想几乎不会受到质疑,这难以称为一件好事,因为思想只有在受到质疑之后才能有更好的提升,“舆论”在现今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下影响的范围更广了,所以继续唤起人们重新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下能够维持原本思想的本性,不满足于接受每一个碎片化的信息。我认为维持思想的责任在你,在我,在大家!
【篇二:小论“碎片化”】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也!”而现代社会使人愈发感觉到:不知道诗书礼易也可成文,没工夫之乎者也亦能言谈。究其原因,无非三字:碎片化。
何来碎片化?
碎片化,实则因当今信息时代不断发展致使爆炸的信息量将人们的生活也“炸”成了碎片,人手一台的机器不断发送、接收着;而过于细碎的时间也无法支持人们在屏幕上打出长篇大论,所以人们的话语越来越短,越来越短。从博客到微博有到微信,不断缩小的字数似乎映出了时代的潮流:表达碎片化、交流碎片化。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学习的碎片化。我们接收书中信息的过程常被打断,再没有大段的时间来阅读,只能从网上获取杂乱细碎的信息。
这是客观的一段论述,而世人多患之。网上千千万万的键盘侠以自作高明的口吻,以碎片化方式的细言碎语抨击着时代,呼吁着大家拿起书,放下手机。而看看地铁上仍是齐刷刷一排人低着头。作者曾在地铁上捧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原版书,只见其他乘客皆目视我,甚至有人拍照发表,以明心志。其时窃窃私语之声不绝于耳。
有时我会想:信息时代的碎片化生活是全世界都必须经历的吗?它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吗?自我于欧美、东南亚多有游历之后,当我立在他们的火车、他们的地铁、他们的公交上时,我明白了:世界要进步,必须要经历变革,碎片化只是大变革的冰山一角。时代本无对错之分,发展亦没有正误之别。只要对提高人类生产力有帮助,就应欣然接受。而所谓“恶毒的苹果”、“魔鬼的手机”只不过是建立在人们对过去优质文化传统的留恋与崇尚而对新科技产生的抵触心理。
故在我看来,碎片化是不可避免的。任何要逆潮流与人类发展趋势而行的言论或行为都是不切实际的。人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好好利用碎片时间,如用一块“碎片”读一回《红楼梦》,用另一块写篇日记或弹首钢琴曲等,做一些对身心有益的事,而不是在网上或朋友圈里读一些八卦趣闻或果蔬搭配宜忌。若将我们的时间比做橱柜,碎片化只不过时将其分为几个箱屉罢了,我们可不能使“臭油怀酱悉贮乎其中”,而要学会合理利用。审时度势,因时制宜,相信碎片化再也不是什么可争吵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