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冤家路宽的作文

【篇一:冤家也能路宽】

常言道:“冤家路窄。”但是冤家也能路宽。冤家路宽,合作才是成功最好的方法。

冤家路宽便是成功。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公子小白与他的宰相管仲便是这么一对“冤家”。在齐桓公并未登基的时候,管仲并不是支持齐桓公的。而是站在了齐桓公的对立面。他对齐桓公十分反对。在那段时期里管仲不仅使齐桓公的登基之路困难重重,而且还曾经射中过齐桓公一箭。两人的仇恨便是越来越深。但是齐桓公在登基之后却重用了他的冤家管仲,而管仲也不计前嫌为齐桓公尽心尽力,缔造了一个强盛的帝国,在中华的历史上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管仲是成功者,他是历史名相。齐桓公是成功者,他是春秋五霸之一。这两对曾经的冤家共同得到了成功,那正是因为他们的不计前嫌,因为他们的合作互利,更是因为他们明白冤家路宽的道理。但假如他们没有冤家路宽呢?我想管仲应该会在齐桓公登基后被杀死而齐桓公强盛的帝国也无从说起,历史可能会改写。但他们做到了冤家路宽,也正是因此他们才获得了成功。所以冤家路宽之日成功到来之时!

冤家路宽便可以成功,冤家路窄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就好像鹬蚌相争的故事里的鹬和蚌一样,他们都被渔翁带走他们因为互相争斗而失败。他们在互相斗争中消耗了所有气力而失败。然而在真正的危机到来的时候他们却都已经没有了反抗的力气,没有一方得到了真正的成功。是斗争让他们失败,而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却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冤家路宽的道理。如果他们明白了冤家路宽的道理。那么,他们就不会被抓走,渔翁也不会得利。冤家路窄只会带来失败,冤家路宽才能成功,此时,冤家路宽才是王道。

我们生活中,通过冤家路宽而取得成功的例子又岂是少数?某学校曾经开展过这样一个游戏,在只能容下一个人的独木桥上,双方队员相向而行,最后突破对方阻拦最多的为胜者。这是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让对方落桥,亲如兄弟的同学们,此时成了杀红眼的冤家。最后的结果,有两个班成为并列冠军,因为他们做到了冤家路宽。他们怎么做到冤家路宽的呢?原来在双方选手相遇的时候,他们相互拥抱住,转身换位,全部过桥了,这便是合作互利,冤家路宽。拥抱转身那一刻,所传递的正能量,已超过了结果本身。

无论是何种竞争,学习、商业、战斗等等,我们的竞争目的是成功,而不是置对手于死地。一味地勾心斗角,鱼死网破,早已是我们忘记了竞争的本来目的,为何不放弃那种恨不能一招制敌,立刻置对方于死地之心呢?合作才能共赢,冤家也能路宽,何不选择另外一种策略,犹如当今国我国平衡大国之间,选择冤家路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成为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呢?

【篇二:冤家也能路宽】

古往今来,人们都说”冤家路窄”。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却叫《冤家路宽》,这使我感慨良多。无独有偶,今天又读了一篇题为《冤家路宽》的文章,内容深邃,立意高远,对我们消除隔阂、摒弃前嫌,大有裨益。由此可见,冤家也能路宽。

看了电影,读了文章,感到意犹未尽、感触颇深,所以还想再“续貂”, 啰嗦几句。

冤家之间,如果不能互宽,对双方都没有益处。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个避让批评家的故事。据传,歌德有一次在公园里散步,正走在独木桥上“冤家路窄”,迎面来了一位与歌德有宿怨的批评家。批评家和歌德面对面地站在独木桥上,批评家趾高气扬地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见状,赶忙脱帽鞠躬,说:“先生,我和你正好相反。”说毕,退避路旁,把那个批评家弄得面红耳赤,狼狈不堪。谁是输家?歌德用的是以柔克刚之计, 深深刺痛了对方。批评家心胸狭窄,于是两人怨隙越结越深,龌龊始终不解,冤家之路,一直“宽”不起来。

冤家之间,倘若互宽,必将益于双方。与歌德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人尽皆知的“廉蔺交欢”的故事。廉颇倘使杧蔺相如引车避匿,来个得寸进尺,“追穷寇”, 那么结果将如何呢?须知,论资历,廉颇是“赵之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却只是以“口舌为劳”的“贱人”。感人至深的是,廉颇在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忍让精神感召下,竟能“肉袒负荆“,“至唯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真令人击节兴叹:多么可敬的老将军呀!

冤家之间,只有路宽才能得益。于是找想,路要“宽”,就要“宽”在一个“让”字上,“宽” 在一个“改”字上。蔺相如之可爱,就在于能够谦让;廉颇之可敬, 就在于勇于改过。所以他们这对“冤家”的路“宽”了。歌德表面上“让",却又反唇相讥,双方针锋相对,谁也不思“改”,因此他们的路一直“宽”不起来。

由此观之,人们之间有了怨气,有了隔阇,还是要互相进让, 互相谅解,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从个人恩怨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

【篇三:冤家也能路宽】

冤家路窄出于明朝《初刻拍案惊奇》:“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讨一命”。冤家指相互怨恨或矛盾尖锐的人不想相见却又相遇。但殊不知在现实中常存在冤家也能路宽的例子。能路宽的冤家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一种宽容的精神。

蔺相如出身卑微,他凭借自己的智谋与胆略被拜为上卿,位于廉颇之右。这让位高权重的廉颇十分不满,宣言见之必辱。但在廉颇得知蔺相如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真相后立即负荆请罪,最终二人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廉颇的直率坦白,勇于改错,使原为冤家对头的两人把国之利益置于前,个人私利放于后,演绎了一出“将相和”,护全了赵国。使廉蔺之间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的,正是二人的宽广的胸襟和高明的远见。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西汉末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大败王朗,攻入邯郸。在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讨好王朗,辱骂甚至谋划刺杀刘秀的公文。众臣劝阻刘秀保留证据,但刘秀不听,全部付之一炬,他说:“若予以追查,必定引起人们的恐慌,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若我们对其宽容待之,则能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队伍。”这是一种怎样的博大的胸襟啊!而刘秀正是凭借他这种胸襟,覆灭西汉终成一代枭雄。

单车一族的摩拜与专车一家的滴滴打车可谓商业对头。为了争夺客源市场,他们不断促使自己优化升级,滴滴与优步合作抢占先机,摩拜随后紧跟着与首约汽车合作予以反击。它们在竞争中提升自我,将单车与专车合作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激烈竞争变为企业升级的动力,如此机智远虑的做法,惠己利人,无不体现出拥有博大的胸襟和大气的智慧的冤家也能路宽的道理。

然而,路宽不是指一味的无原则退让妥协,这看似包容实则懦弱,路宽也不是讲文明,讲礼貌。路宽更应该是双方竞争过程中,既与对方争夺利益,又更注重竞争本身,追求自身境界提高的一种的过程和结果。

路宽是一种气度,一种胆魄,能选择路宽的冤家都是拥有博大的胸襟和大气的智慧。林丹与李宗伟两人之间十几年的竞争,他们打的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种情怀,他们一生都会为有这个对手而感到庆幸。亦敌亦友,知音难觅。

能做到冤家路宽之人,他们亦或是拥有审时度势的能力,亦或是具备挑战对手、超越自我的胸襟和智慧,亦或是以国之利益为先。在小我和大我之间改变与改进,这样的冤家路宽,可使一人甚至一国,超越自我,跟随时代的洪流。

冤家路窄不是智举,冤家路宽方能利己匹敌。作为青年的我们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对手,所碰见的冤家不会少,但我们亦应心怀感激,正因棋逢对手,才促进我们直前。我相信,冤家路宽之时,亦是自我升华之时。

【篇四:冤家也能路宽】

“冤家路窄”指仇人或不愿意见面的人偏偏相遇,正如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所言:“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讨了一命。”是一种誓要与人硬磕到底的表现。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相斗终究不如与人和善“冤家路宽”来的好,只有与人和善才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

想必“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试想一下如果鹬不与蚌死磕,或者蚌先放开鹬,那么最后二者也不会双双被渔人捕获。正是二者对对方太过看重,行为过于偏激,才让人渔人捡了便宜。由此观之,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因此,我们要避免“冤家路窄”之举。

当然,宽容并不意味着忍让。正如《左传》中所言:“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唯有对他人和善,对自己尊重的人,才能坦坦荡荡。

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唯有真正的“美人之美”才可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既以我之心,包容一切。无论是正确或是错误,洁净或是污浊,都将不能影响到自身,那么方可求得和谐之美。

况且,在现实生活中,与人和善的例子也并不少,从古时鲍叔牙对管仲的“分利”“举荐”之举,到后来的“六尺巷”美谈,再到如今阿里巴巴的马云的慈善之行,无不体现了与人和善的道理。

既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最应该做到的便是“换位思考”,因为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修养。古往今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显得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所以一个人不能因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反而应该待人真诚,推己及人,以个人利益为小,以集体利益为大。唯有如此方能化干戈为玉帛,达到“冤家路宽”的效果。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理解,把自己的一片热忱,化作阳光,温暖他人;化作雨露,滋润他人;化作和风,理解他人。让冤家不在路窄,化干戈为玉帛,真正做到“冤家也能路宽”。

热门推荐
1戏精老魏
2再也没有
3学雷锋行动
4原来成功并不遥远
5期末考试
6一只粽子的旅行
7碎片化的生活
8瞧,我们这一家
9踢足球
10满分作文
11可以吃的润唇膏DIY活动
12乡间的美好
13独特之旅
14都是车子惹的祸
15的作文
16回味
17我的母亲
18假如我能替你分担一点
19小草
20写游记的作文
21叶之随想
22我发现了乡村的美
23南京六朝博物馆游记
24那年秋天
25议论文
26我读懂了妈妈的眼光
27不能说的“秘密”
28开幕式练习
29《中国钓鱼岛》读后感
30中秋节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