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诗词话四季】
风吹雨淋中,拖着一身疲惫骑车回到家中。脱下湿漉漉的外衣,梁在衣架上,继而手捧一本古书坐于窗前,在墨色书香中遐想联翩……
随着红豆的悄然发枝,春雨的润物细无声,玉笛的飞声满洛城,春妩媚前来。漫步春游,观赏的不仅是绿山白川、桂花春涧。更是古人思绪的洒脱。毫无疑问,以孝闻名的孟东野对春是有所感触的,不然怎能在登科后赋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佳句呢?少陵野老对春更是思绪万千,昨日还称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今日便感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
闻着一阵阵稻香,打着一段段欢快的节拍,美丽的夏日悄然临近。这是一段属于荷与湖的时光。郑谷有言: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把湖与荷描写得淋漓尽致。依我之见,湖便是夏的舞台,荷便是这舞台上最美的舞娘。东坡居士与杨诚斋大概最懂夏日了。苏善写下水,扬善写下荷。苏轼笔下,云如墨,雨似珠;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万里画中,小荷露尖角,蜻蜓立上头;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秋在落叶流水中缓步前来。不说那寒山寺里的夜半钟,枫树林里的霜叶红,单是文人相思与送别的场景,亦是使人心怡。看那闺中怨妇,只因思念远去的丈夫,便发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伤。帘卷西风思念的人儿早已与黄花同瘦,只盼云中寄得锦书来,才方能海棠依旧,有人走在送别路上,饮尽最后一杯美酒,踏着小雨奔赴他乡,谨记朋友一声劝:“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风乱舞,鹅毛纷飞,呼号的隆冬,姗姗来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景象林人心醉。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惟有苍翠青松挺且直。墙角,几朵白梅凌寒而方,香气冷幽,只为那迎风傲雪的精神,感动。王安石似在吟咏,卢梅坡仿佛高唱,毛泽东不住点头……一代代文人骚客在称颂!
几点鞭炮声惊醒梦中人,是了,一年四季在新年的鞭炮声中淡去,记忆在剥落,残留的影像轮廓,溃散在薄雾中。
【篇二:中华诗词文化,命不应绝】
中华名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同时,中华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现在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社会,哪里还有孔孟的淡泊宁静,哪里还有庄周的胸怀天下,哪里还有佛家的虔诚圆满,哪里还有道家的天人合一?中华文化的精髓都渐渐消失。中华儿女为什么不传承自己的文化了呢?
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九流十家,争芳斗艳。重要代表有: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主张“天道无为,道法自然”的道家。当多种思想相互碰撞,儒家思想最终脱颖而出,于是“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传遍天下,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豪杰并起,意图建立万世基业。后世的苏轼曾有词云: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那羽扇纶巾的睿智,那金戈铁马的豪气,最终都化作了“三国”二字,融入了中华文化当中。
谁家玉箫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放眼望去,又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中华诗仙,酒入豪肠,七分成了诗意,三分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你不慕名利,钟情于山水,可还记得那峨眉山月中的半轮秋,可曾梦起那宣州的孤立谢朓楼。可是黑暗包围了你,你又孤身一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然而,黑暗并不能压倒你的傲骨,只能使你变得更加豪迈、激昂!唐诗,一个响亮的文化符号,饱含多少诗人的血泪,你当之无愧地撑起中华文化的脊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词,一个凄婉与豪迈的代名词,化作了中华文化的血肉,充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头脑。
笔、墨、纸、砚皆有灵气,西游红楼钟情于灵,京剧秦腔婉转悠长。可是它在我们之间一点一点的消逝,化作了梦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灯红酒绿、劲歌狂舞取代了温文尔雅。中华文化,命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