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幸好有你】
流年短,宫商乱。所幸有你,巾帼不让须眉之女——易安。
初识·缱绻
点墨入水,渡一塘青花;挽三分落霞,填满地桑麻。笑靥如花,你嬉戏于莲池中,纸伞倾,遮半世霖铃。轻吟道:“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纤纤细步,映在落落余晖中。暮雨朦胧,模糊了你如画轮廓,却更赋上一层清丽。初识你时,怦然心动。
易安,愿你笑靥永驻。幸好有你,在我心中种下了文化的种子,得来的,是一片心灵的闲适。
再遇·沉醉
独揽芳华,聆一曲墨弦古筝;挥霍残阳,品一盏芽色清茶。与明诚因缘佳配,奈何鸳鸯分飞。你已为人妇,便意味着失去闺中闲适。一心一意致力于金石整理。时光荏苒,也磨不去你这份毅力。再遇你时,沉醉于你的坚持。
易安,愿你秉持本心。幸好有你,让我体会到另一种坚持的滋味。
重逢·敬佩
细雨弥漫,粉饰恩怨对错;浓雾漫散,装点是非聚散。山河沦落,建康成寡,错被虚情奉陪。北朝南渡,孑然孤身,爱国忠心伤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霜花雕孤寂,落英饰悲愤。重逢你时,敬佩你的倔强。
易安,愿你不悔余生。幸好有你,给予我你的精忠爱国和不悔的倔强。
成长·惋惜
抚一曲暗香疏影,携一段斜雨长廊,过莫往事,尽释凌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心中藏着无尽的失意,是孤苦,亦是悲恨。一生经过无数风雨,身死江南,名流千古。问世人谁解此间意,当年凭栏望北。成长后,惋惜你的孤寂末生。
易安,愿你流芳千古。幸好有你,教会我感触这人间冷暖。
此般巾帼不让须眉之女子,世间有几许?你教会我在生活中寻找惬意,在默落中坚持,在一生中用心感悟这尘世间的酸甜苦辣。幸好有你,伴我走过多少个春夏秋冬。
夕阳残,故人往。幸好有你,易安。
【篇二:给信任留些空隙】
活在你所信任的现实社会中,如果你不留些空隙地完全融入其中,你会慢慢地为白天的阿谀奉承歇斯底里,开始没有目标地完成一天的“被加”任务,抱着“看客心态”打开日复一日的新闻联播。“习惯性怀疑”地品评着今日快讯,厌恶的翻过一页页的“炫富”“审丑”“娱乐至死”的快餐头条,在处理高考,择业等人生大事上体现“社会焦虑症”。渐渐地失去了梦想,没有了信仰的标杆,日子变得黯淡无光……
夜雨霖铃,遥闻深巷狗吠的静谧之夜,我们不禁反问自己,该不该走出这“云不知深处”的山中,认识一下真正追求的“庐山真面目呢”?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给信任的物质社会留以空隙,作德以心逸日休,方可赋予自身以自律的本性。作为益阳负面名人郭美美,挪公济私,聚众淫赌,给年青一代树立了不良之大旗,害人害己。故青少年应该引以为戒,修身养性。此为留以空隙第一步——修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给信任的是是非非留以空隙,认清自己的行为价值。不为“讹”与“被讹”所捆绑,有自己的一套“风向标”,才不会发生那么多“戏剧妖魔化”的扶老人事件在全国各地上演。更进一步之时,汶川捐款般爱心已成世人常态。路无负载之颁白,乃社会大同,国有我们这等青年,谓之幸也,望也。此为留以空隙第二步——齐国之大家
手牵手,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给信任的民族狭义观留以空隙,抛开国家思想与私利,你会发现有很多新世纪的道德先驱。排除万难,令日本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佐藤荣作,播洒无数自由梦想,为争取黑人名族的马丁·路德金,欣欣向荣,立志于集约化绿色农业的诺曼·布劳格,以非洲人民疾苦加诸等身的史怀哲等等,此为留以空隙第三步——平天下
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给信任留些空隙,播种我们的信仰,才不会迷失于当代复杂的社会,才能体现个人的信仰道德价值,才能努力做到“修身,齐家,平天下”。
【篇三:若只如初——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有感】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题记
记得,第一次喜欢上古词,就是因为读的那本《人生若只如初见》一书,就在那上面我看到了纳兰容若所写的饮水词的魅力,也看到了纳兰容若的一生,书上经常戏说:我是人间惆怅客,纳兰心事几人知?来细说纳兰的惆怅,也许纳兰容若的一生在外人看来是光鲜亮丽的,他拥有显赫的家世和卓越的才识,和一切别人梦寐以求得东西,可是他背后的惆怅却是鲜为人知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其实不止纳然容若一个人这样想,很多人都是如此,第一次的相遇,第一眼的感觉,总是最美好的,因为,那时的我们还很单纯,无论是对别人还是自己,总是少一份虚伪,多一份真诚;总是少一份复杂,多一份简单;总是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淡然。那时的我们真的很快乐,不会去想水中月镜中花,不会秋风悲画扇,可是人生永远无法停留在过去,不能总是若只如初,我们总要去面对种种问题,会体会许多不一样的悲伤,或是识人不清,遇人不淑,又或是因为一些外界环境,而遗失了很多东西,可是对于这,我们不能逃避,只能去勇敢的面对,只能积极向前,去挑战那一个个磨难,创造一个新的开始。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正如上句诗中的美好,才有了这下句诗的哀怨,因为初见是幸福的甜蜜的,对古人充满了好感和赞赏,可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总会产生一些嫌隙和摩擦,就好像两个身处不同地方的好友,因为,生活不同,呆的环境不同,想法渐渐也就不同了,其实,在我们觉得别人变了的时候,自己何尝又不是发生了改变呢?所以当我们再觉得人心易变的时候,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不妨去换个心态,就当这个朋友是新认识的,去试着体验这份不同的友情。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时间过了好久,过去的誓言早已不见,可是心还是不曾后悔,毕竟曾经拥有过,那份甜蜜总是会留在心底让人难以忘怀,那份幸福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记得,老师曾和我说过,有时候做比不做要好得多,因为如果你不做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心中也会永远有一份遗憾,而如果努力过,即使失败了,心中也永远不会放不下,反而会有一种释然和放松感,会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读纳兰容若的饮水词,发现书上最多的是纳兰容若为妻子卢氏写的悼亡词,卢氏在我看来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子,他用了三年的时光,让纳兰容若记了她一辈子,即使是死亡的消逝,也没能消灭这份感情的存在,也许卢氏不是纳兰容若一生中最爱的人,但是我相信她一定是纳兰容若一生中最懂他的人,他一定很幸福,因为他没有誓言当日愿,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海誓山盟,或是友情,或是爱情,但这些誓言却不一定都会实现,有些只能变成了过眼云烟,与其在那独自哀怨,倒不如展望未来。
读完《人生若只如初见》,之所以说纳兰容若惆怅,正是因为他一生都无法从惆怅中走出来,其实,何必呢?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既然已经功高盖主,备受压制,为何不隐姓埋名,去个偏僻小乡,做个教书先生,平凡快乐的度过这一声呢?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却总是停留在过去,可人却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所以与其沉浸在过去中无法自拔,倒不如展望未来,未来是全新的,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料下一步是什么,这不就是一切如初吗?也是一份新的遇见。
【篇四:我渴望倾听雨霖铃的声音】
江南的秋,总少不了一场场绵绵漫漫的雨,尤其是这样一个菊残叶败的深秋。
我静坐在飞檐的一只铜玲下,冽风如寒指,抚道道如冰弦的雨丝,将彻骨的水化作雾,作烟,激荡起一层层凛波,振振不息地扫向那铜铃,拟把那唯一的一丝黄侵蚀。
寒风冰雨下,铃开始颤抖,时而发出沙哑而以绝望的声响,倾听此音,仿佛在长安城外听见了昭君临行时的呜咽;仿佛在乌江水畔听见项羽自刎时的哀号;仿佛在秦王宫里听见荆柯临终前的呼喊……
我所倾听到的又怎不是它所历经,所倾听过的呢?
三国的纷争,战火连绵的悲惨,它见过;南唐国破,满砌落梅的殇势,它经历过;红楼梦灭,玉碎香艳的凄凉,它经历过。一直到今日此辰还是这烟霭霭、去沉沉,残红落叶与天接,雨落舞戚然的悲景,而这一只铃,也只能又存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无耐了。
寒风吹而愈烈,冷雨落而愈骤,我正因此悲极而叹时,耳边忽然响起儿时清脆的歌,是热情的、欢快的金属碰撞的音乐。翘首,那一只雨霖铃竟在空中跃然摇摆,和着风声、雨声,带着满身的沧桑尽兴地飞舞、欢唱。风更烈,雨更骤,而那一只铃却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般,迎着这凛之又凛的波,让呼啸为它的欢畅伴奏,让这骤雨冲刷出它满身的喜悦。若问它适才为何呜咽,那是飞翔前的助跑,是舞曲的前奏!
现在已时隔这事几载了,但每逢压抑之时,每身处逆境之时,总想起那一只铃,于是便时常渴望倾听那一只雨霖铃的声音,渴望那一只铃将一切悲观的谱进乐观的舞曲里,渴望它将春天的歌带入深秋的霪雨里,用心灵去倾听。
【篇五:过年的作文】
大年初一早上的鞭炮震天响,不把人从守岁的困倦中拖出来誓不罢休,所以有了顶着熊猫眼敲字的我。
不知从何说起,关于年的记忆太多,竟是一年比一年无味。
去年的昨夜,有人大喊:“烟花这么美,谁给我群发祝福我就拉黑谁!”昨夜雨霖铃,又是谁点了数次烟花仍未果。要我说这年是越来越不像“年”了。
昨天我陪爸妈礼佛,佛门清净地,我咽下嘴里的肉的那刻,听见他们说现在寺庙不让放鞭炮了,也对,污染坏境,风险还大,只是总觉得心口也像未开封的爆竹一样封死了。闷闷地回家,才看到小学同学让我买摔炮,再三回绝后,我听见他们同样闷闷的声音,像爆竹一样。
还有年夜饭,依然是熟悉的味道,兴许是我嘴养刁了,竟也觉得没什么滋味。
守岁是同小学同学一起守的。咣咣铛铛数十个硬币在兜里揣得按耐不住,拿出来往桌上一砸——“发牌!”四个人,一张桌,一副牌,我本以为发家致富就靠这牌了,事实却不是。打了没几副,大家就不约而同拿出了手机,刷着空间聊着天,抢红包岂不更有意思?在2017年还剩最后一小时的时候,大家开始给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打电话,就因为QQ空间的几条说说,彻底斩断了我们的守岁,大家笑着,张着嘴,用真真假假的声音说着新年快乐。
“大年三十的鞭炮再怎么响,也没有我想你这么想。”这句话,我昨夜说了不下三十遍。
孤独感随着时间逐渐上升,直到十二点那刻,淅淅沥沥的雨没有挡住烟火的升起,千家万户仍放着烟火,这里是乡下,比起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我更爱这里,文明的进步,何以要抹杀质朴来成就?我不明白,所以在那刻,不过是今夜万家灯火,没有你我。
从前早晨起来,大街小巷闭门过年,街边有摆摊卖春联的,地上到处是鞭炮的碎屑,超市里响着热闹的新年歌曲,路上还能看到开心地去老人家吃新年第一顿饭的一家三口,感觉到处是喜庆、是幸福。
小时候很期待过年,期待新衣服,期待香喷喷的肉肉,炸的金黄的丸子,跟小伙伴一起比谁收到的压岁钱多,一起捂着耳朵放爆竹,可现在年依然一年一年过去,却一切都不一样了。
到底是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