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片面化的作文

【篇一:碎片化生活】

现如今,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渐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所取代。碎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带来高效率的同时片面化的信息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现在的碎片化生活呢?

在我看来,碎片化利弊是要结合它的内容来看的。碎片化的学习一直备受人们争议,在我看来,碎片化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用对地方。比如说,使用等公车、吃早饭的时间背上一两个英语单词,背上一两句名言名句,这对我们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积少成多式的学习使用碎片化是个很好的选择。相反,如果是系统化的学习,像这样的碎片化只能做到得不偿失了。看似得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其实只是学到了表面,没有深入,这种零零碎碎,片面的学习只会误导人。

碎片化的信息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味的听信网络上的谣言,而不自己深入了解挖掘真相,这样得来的信息又有什么价值呢?到头来只会让我们被真真假假的消息蒙蔽了双眼,被扑面而来的说辞遮蔽了真相。

有人说,碎片化的社交方便了我们的交际生活,就算是只见过一次面的陌生人,也能通过加个微信建立起两人之间的联系,一些异地的朋友们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甚至比电话手机都要方便。但我们仔细想一想,碎片化的社交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它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过于方便的网络社交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淡泊,抱着“反正随时随地都能联系”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真正需要重视的交流。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点赞之交”,从相交甚欢的亲密好友变成了只在空间或朋友圈才得以一见的“陌生人”,这真的是我们所渴望的吗?

再比如,碎片化的阅读,解决了很多人想看书却没有时间的上班族的烦恼,电子书兴起的同时也为阅读的本质画上一个问号。利用碎片的时间来阅读,很难让人真真正正的静下心来,领悟一本书的内涵。

碎片化的生活虽有益处,但也造就了愈演愈烈的快节奏生活,在这种世风之下,人人内心浮躁,每个人都如同机械般麻木地工作着,慢慢就丢失了生活的本质。

【篇二:碎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谅网高速发展,碎片化的生活悄然来临。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话的生活正在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

碎片化的生活能迅速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似乎成为了一种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的最佳生活方式。马龙曾经被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时间呗碎片化了,这是事实,但是除了时间,对生活的感觉也被碎片化了。”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工厂,把自己的时间切割,去适应各种不属于自己的环境。

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电子书、微博阅读等,已经是当下阅读的潮流。碎片化的阅读,使人接触的范围更广,但因信息量太大,让人难以深入阅读,静心思考,揣测一本书就更不可能了。叔本华说:“不加思考的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董仲华三年不窥园,方斯同闭门苦读,陆游书巢勤学……他们刻苦阅读,摄入阅读,因而功成名就。大量的网络阅读确实便利了许多,但是中间夹杂着许多没有任何阅读价值的文章。一味地阅读,味同嚼蜡。我们应当警惕网络阅读带来的碎片化,片面化的理解。

不单单仅是阅读碎片化了,就连社交也被网络碎片化了。社交软件的出现,同事就在做在你的不远处,你们的交流却是靠社交软件;曾经关系不错的朋友,最近对他的了解全部来自于他的朋友圈的情况是越来越多了。碎片化的社交越来越普遍。手机一拿出来,先给朋友发条信息,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先在朋友圈分享一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被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被消磨殆尽。碎片化的社交到底给我们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好处?

人们被碎片化的生活偷走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珍贵的专注力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被它改变了生活和习惯。

我们不经要思考了,为什么会有碎片化的生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给予人更大的压力。

机械、无味的生活让人更青睐于碎片化生活带来的所谓的乐趣。忙碌中的他们迈着匆匆的步伐,在这个碎片化的生活中苟延残喘。其实适当放松自己,放慢脚步,放开心灵,去享受一下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会很有趣,会很美好。

最佳的生活不是碎片化的生活。

【篇三:论“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在如今的快速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当今快节奏生活使人们需要更短小的文章作为繁忙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式的放松。其二则是其便携、快速的特点: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当下,一部手机便可包揽一切。

所谓“碎片化”,顾名思义有两个主要特点:短小而量大。短小以让人在更短的时间内快速会意;量大得益于互联网的纵横贯通,使得大量信息快速集结,以实现“分秒之中可知天下事”。

正因为它的方便与巨大信息量,越来越多的人将“碎片化”作为阅读作为首选,而关于“碎片化”阅读之利弊的论述与担忧也纷沓至来。

首先,短小作为其一大特色,固然节约时间,方便快捷,但140个字终究难以表达清楚几万字的意思。因此,有的编辑为了夺人眼球,经常把夸大了的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的消息发布出来,一传十,十传百,最终酿就很大的轰动与误会,将网络环境弄得乌烟瘴气;另有些人则其实一知半解,却选择盲目跟风;还有一些人由于习惯性地拿起与放下,失去了处理信息的时间,未经独立思考就安心接收他人强加的想法。这不仅使网上信息失真,质量下降,还容易使人片面化、偏激化。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几万字的跌宕起伏是不可能被140字替代的,而读者也将失去心弦紧绷,随情节起伏,最终真相大白的如释重负及恍然大悟的快乐。与之相反,在“碎片化”阅读的纵容之下,我们会越来越难以长久静下心来。我们会渐渐失去传统阅读的习惯而变得浮躁。

那么可否用其信息量大的特点来弥补以上之弊呢?就拿输入关键词后搜索引擎上弹出的大量信息来说,它们缺乏系统性,太过随意,很容易过目即忘。而传统的查找方式:一页页地翻找字典、书本,更容易使人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虽然费时较长,所附带的拓展积累的信息不可估量且记忆更深刻。

总而言之,历史的浪潮不可后退。完全的否定是顽固,完全的接受是愚昧。面对“碎片化”的阅读,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以传统和“碎片化”相结合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在传统阅读庞大而稳定的根系建立之后,用“碎片化”阅读开枝散叶,尽情伸展。

【篇四:碎片化思想的当前趋势】

自从人类打开了信息世界的大门,互联网便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原本遥不可及的一切竟触手可及,但人类独有而伟大的思想却在悄然碎片化。

大江健三郎说过:“恶意与轻薄是流言传播的原动力。”而互联网正在为其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流言发布者的动机是想利用这种快捷性搏众人眼球,孰不知自己的思想正在碎片化,从而只看到了表面的利益,却被后人贴上恶意的标签。反观之,流言接收者的猎奇心理被互联网虚假的权威性所激发。不经意间冲动的情感使思想也趋于片面化,于是成为了下一位传播者。总之,互联网流言引起的碎片化思想能让人性变得恶意轻薄。

随着互联网阅读兴起,快餐文学的泛滥也成为了元凶之一。引用一段周国平在《思想的星空》一书中的话吧:“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的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然而这第一类书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使其分崩离析,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其次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促使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民哲,由于这种阅读方式迫使人一眼即过,即使是读经典文学也难以深入理解领悟。如今的民哲们在“读万卷书”后便盲目自大,乱七八糟想了一大气以后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哲学最高真理,可以渺视一切,和柏拉图谈笑风生,实则只是用些碎片化的思想讨论着前人讨论过的问题。互联网阅读致使碎片化思想成为某些人的华丽包装,而真正的思想却被亵渎。

在古代有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在近代的尼采,黑格尔这样的大师,然而本世纪却销声匿迹,并不是人们不想思考,获得真理。互联网的快捷让人感到思考显得没必要,只需点击搜索一切都来了。假使渴求的人们无法获得真知,那么诸如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三大唯心问题便再也不会有答案,我们将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所以思想的碎片化的趋向便是思想的灭亡。如果人类的思想再不由碎片化走向统合,接踵而至的只会是思想的荒原。

【篇五:拥抱碎片化】

不知从何时起,手机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无聊的时候便点开手机看着那一条条短小而又爆炸性的文字,让他们充斥我们的短暂休息时间。

接受碎片化信息已经成为了我们每天必不可缺少的,无法摆脱的一个部分,即使我们知道碎片化的阅读,这样信息接收方式是对我们不好的(讽刺的是我就是从碎片化的阅读中知道这样的信息的)所以,现在,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无法舍弃的话,如何拥抱这个时代拥抱碎片化才是重中之重。

碎片化,即零碎的,短时间内得到的非传统意义而言大段的文字,整片的获得完整信息。这就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接受信息不全面,片面化。我们很容易被言论而进行被导向性思维,例如最近的孕妇从医院直接跳楼自杀,我一开始看到信息倒向医院无辜,孕妇家人为负面角色,到后来再看到实地采访孕妇家人,孕妇家人说他们才是辜负的,明明是医院的无良。

接受信息太表面,不深入。因为是在有限的短时间内,我们可能只是扫一个标题,几行文字,囫囵吞枣般的接受信息。例如离我们也有些时间距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还有医学奖屠呦呦,我们的确了解他们获得的奖项和获奖作品但是里面到底探究了什么,描写了一个怎么样丰富多彩的世界,一种怎样的现象我们都无法直接从碎片化的信息中获取。

可是,碎片化就那么“坏处多多”吗?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两点,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但若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面对,来用一种拥抱碎片化的态度反而会达到节约时间,利用零星时间去分批分解一件比较艰巨的任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研究当时无人能解的问题时,无时无刻不在研究,在车上,吃早饭甚至是如厕时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去花在同一项研究,则会得到巨大的进展。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接受碎片化信息来达到完整体验的目的。

比如我们在等车坐地铁这些碎片时间可以用于记几个单词或者听听书在一些广播app上,我们可能日积月累下来就可背完一本单词书或者听完一整本名著。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这个充斥着碎片化信息的时代,那么我们就改变我们对碎片化的态度和方式来拥抱碎片化。让碎片化去成就那个不断在向完整努力进发的我们!

热门推荐
1最珍贵的遇见
2春的前凑
3最美的音乐
4中秋之美
5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
6难忘的国庆节
7礼物
8我战胜了懒惰
9那次玩得真高兴
10“皆大欢喜”其实并不喜
11看图作文
12学会坚强
13我身边的科学
14读《城南旧事》有感
15那段快乐的日子
16我的老师
17话题作文
18妈妈我想对您说
19考试前夕
20
21秋之美
22我儿时的一个梦
23美丽的植物园
24一场奇怪的梦
25母亲爱爱之深
26爱的力量
27七年级英语作文
28做蛋糕的
29文化根,何处寻
30叶之情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