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生活】
现如今,随着网络科技的日渐发展,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所取代。碎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带来高效率的同时片面化的信息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现在的碎片化生活呢?
在我看来,碎片化利弊是要结合它的内容来看的。碎片化的学习一直备受人们争议,在我看来,碎片化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用对地方。比如说,使用等公车、吃早饭的时间背上一两个英语单词,背上一两句名言名句,这对我们的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这种积少成多式的学习使用碎片化是个很好的选择。相反,如果是系统化的学习,像这样的碎片化只能做到得不偿失了。看似得到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其实只是学到了表面,没有深入,这种零零碎碎,片面的学习只会误导人。
碎片化的信息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味的听信网络上的谣言,而不自己深入了解挖掘真相,这样得来的信息又有什么价值呢?到头来只会让我们被真真假假的消息蒙蔽了双眼,被扑面而来的说辞遮蔽了真相。
有人说,碎片化的社交方便了我们的交际生活,就算是只见过一次面的陌生人,也能通过加个微信建立起两人之间的联系,一些异地的朋友们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甚至比电话手机都要方便。但我们仔细想一想,碎片化的社交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它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过于方便的网络社交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淡泊,抱着“反正随时随地都能联系”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真正需要重视的交流。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点赞之交”,从相交甚欢的亲密好友变成了只在空间或朋友圈才得以一见的“陌生人”,这真的是我们所渴望的吗?
再比如,碎片化的阅读,解决了很多人想看书却没有时间的上班族的烦恼,电子书兴起的同时也为阅读的本质画上一个问号。利用碎片的时间来阅读,很难让人真真正正的静下心来,领悟一本书的内涵。
碎片化的生活虽有益处,但也造就了愈演愈烈的快节奏生活,在这种世风之下,人人内心浮躁,每个人都如同机械般麻木地工作着,慢慢就丢失了生活的本质。
【篇二:碎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谅网高速发展,碎片化的生活悄然来临。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话的生活正在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
碎片化的生活能迅速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似乎成为了一种不用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的最佳生活方式。马龙曾经被采访时说过这样的话:“时间呗碎片化了,这是事实,但是除了时间,对生活的感觉也被碎片化了。”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工厂,把自己的时间切割,去适应各种不属于自己的环境。
如今已经是互联网的时代,电子书、微博阅读等,已经是当下阅读的潮流。碎片化的阅读,使人接触的范围更广,但因信息量太大,让人难以深入阅读,静心思考,揣测一本书就更不可能了。叔本华说:“不加思考的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董仲华三年不窥园,方斯同闭门苦读,陆游书巢勤学……他们刻苦阅读,摄入阅读,因而功成名就。大量的网络阅读确实便利了许多,但是中间夹杂着许多没有任何阅读价值的文章。一味地阅读,味同嚼蜡。我们应当警惕网络阅读带来的碎片化,片面化的理解。
不单单仅是阅读碎片化了,就连社交也被网络碎片化了。社交软件的出现,同事就在做在你的不远处,你们的交流却是靠社交软件;曾经关系不错的朋友,最近对他的了解全部来自于他的朋友圈的情况是越来越多了。碎片化的社交越来越普遍。手机一拿出来,先给朋友发条信息,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先在朋友圈分享一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被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被消磨殆尽。碎片化的社交到底给我们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好处?
人们被碎片化的生活偷走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珍贵的专注力以及深入思考的能力,被它改变了生活和习惯。
我们不经要思考了,为什么会有碎片化的生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给予人更大的压力。
机械、无味的生活让人更青睐于碎片化生活带来的所谓的乐趣。忙碌中的他们迈着匆匆的步伐,在这个碎片化的生活中苟延残喘。其实适当放松自己,放慢脚步,放开心灵,去享受一下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会很有趣,会很美好。
最佳的生活不是碎片化的生活。
【篇三:论“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在如今的快速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当今快节奏生活使人们需要更短小的文章作为繁忙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式的放松。其二则是其便携、快速的特点: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当下,一部手机便可包揽一切。
所谓“碎片化”,顾名思义有两个主要特点:短小而量大。短小以让人在更短的时间内快速会意;量大得益于互联网的纵横贯通,使得大量信息快速集结,以实现“分秒之中可知天下事”。
正因为它的方便与巨大信息量,越来越多的人将“碎片化”作为阅读作为首选,而关于“碎片化”阅读之利弊的论述与担忧也纷沓至来。
首先,短小作为其一大特色,固然节约时间,方便快捷,但140个字终究难以表达清楚几万字的意思。因此,有的编辑为了夺人眼球,经常把夸大了的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的消息发布出来,一传十,十传百,最终酿就很大的轰动与误会,将网络环境弄得乌烟瘴气;另有些人则其实一知半解,却选择盲目跟风;还有一些人由于习惯性地拿起与放下,失去了处理信息的时间,未经独立思考就安心接收他人强加的想法。这不仅使网上信息失真,质量下降,还容易使人片面化、偏激化。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几万字的跌宕起伏是不可能被140字替代的,而读者也将失去心弦紧绷,随情节起伏,最终真相大白的如释重负及恍然大悟的快乐。与之相反,在“碎片化”阅读的纵容之下,我们会越来越难以长久静下心来。我们会渐渐失去传统阅读的习惯而变得浮躁。
那么可否用其信息量大的特点来弥补以上之弊呢?就拿输入关键词后搜索引擎上弹出的大量信息来说,它们缺乏系统性,太过随意,很容易过目即忘。而传统的查找方式:一页页地翻找字典、书本,更容易使人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虽然费时较长,所附带的拓展积累的信息不可估量且记忆更深刻。
总而言之,历史的浪潮不可后退。完全的否定是顽固,完全的接受是愚昧。面对“碎片化”的阅读,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以传统和“碎片化”相结合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在传统阅读庞大而稳定的根系建立之后,用“碎片化”阅读开枝散叶,尽情伸展。
【篇四:碎片化思想的当前趋势】
自从人类打开了信息世界的大门,互联网便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原本遥不可及的一切竟触手可及,但人类独有而伟大的思想却在悄然碎片化。
大江健三郎说过:“恶意与轻薄是流言传播的原动力。”而互联网正在为其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流言发布者的动机是想利用这种快捷性搏众人眼球,孰不知自己的思想正在碎片化,从而只看到了表面的利益,却被后人贴上恶意的标签。反观之,流言接收者的猎奇心理被互联网虚假的权威性所激发。不经意间冲动的情感使思想也趋于片面化,于是成为了下一位传播者。总之,互联网流言引起的碎片化思想能让人性变得恶意轻薄。
随着互联网阅读兴起,快餐文学的泛滥也成为了元凶之一。引用一段周国平在《思想的星空》一书中的话吧:“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的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然而这第一类书正在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使其分崩离析,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其次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促使社会上涌现出一大批民哲,由于这种阅读方式迫使人一眼即过,即使是读经典文学也难以深入理解领悟。如今的民哲们在“读万卷书”后便盲目自大,乱七八糟想了一大气以后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哲学最高真理,可以渺视一切,和柏拉图谈笑风生,实则只是用些碎片化的思想讨论着前人讨论过的问题。互联网阅读致使碎片化思想成为某些人的华丽包装,而真正的思想却被亵渎。
在古代有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在近代的尼采,黑格尔这样的大师,然而本世纪却销声匿迹,并不是人们不想思考,获得真理。互联网的快捷让人感到思考显得没必要,只需点击搜索一切都来了。假使渴求的人们无法获得真知,那么诸如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三大唯心问题便再也不会有答案,我们将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所以思想的碎片化的趋向便是思想的灭亡。如果人类的思想再不由碎片化走向统合,接踵而至的只会是思想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