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有感】
赣州,是美丽的;赣州,是神奇的;赣州,是生态的!赣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身为赣州人,我们都为生长在这样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深感自豪。
假如说赣江源头、东江源头让我们触摸到了赣州的山水脉搏,绿色家园让我们阅览到了赣州的美丽生态,世界钨都、稀土王国让我们感知到了赣州的资源富饶;假如说客家故园让我们领略到了客家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宋城流韵让我们品读到了宋城璀灿绚丽的城市历史,红都瑞金让我们感受到了红都豪迈悲壮的岁月风采,那么,可以说,这是历史的赣州、人文的赣州、经典的赣州。今天的赣州,尤其是近五年来,通过主抓“一个主线”“六个重点”,“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已从理念嬗变成实践,完美实现了与长珠闽,尤其是珠三角的平台对接,正演绎着追赶理想、跨越高度的宏阔大戏。今天的赣州是时尚赣州,它呈现给人们是时代风采,是一番簇新的景观,这一景观,主旋律是发展,内容是创新,色彩是和谐。
五年前,当长珠闽沿海发达地区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标志之时,具有良好地缘优势和产业梯度承接优势的赣州,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战略发展的历史机遇,迅速亮出了发展新路的基本框架,鲜明地提出集约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一切为民谋发展的新理念,确立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为主线的发展战略。
岁月从来没有这般如歌似唱,赣州从来没有这般思路清晰,一个高起点地演绎大对接、实现大跨越的时代就这样如朝阳般,热烈如火地扑面而来了。
赣州得天地之造化,历百年之磨励,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整合与培植,形成了钨都、稀土、脐橙、氟盐化工四大产业集群。如今,宛同一艘巡洋舰,赣州四大产业正以集群态势,承载着新时期赣州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勇破坚冰,驶向彼岸,驶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近几年来,赣州市集中精力抓了一批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电力、市政、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加快构筑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大交通,大力拓展通向东南沿海的通道,以大交通促进大流通。目前,赣州境内有京九、赣龙两条铁路、赣粤高速公路和4条国道贯穿全境,开通国内多个大城市航班的赣州新机场年内将竣工,另外有5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将开工建设。在赣南近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环网相连、纵横交错、大开大合、辐射八方的现代化立体交通图正喷薄而出。随着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立体化大交通格局的形成,赣州将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全面提升与珠三角的对接水平,重现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已经从宏大而缜密的理论体系演绎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建设场景,赣州正朝着和谐文明的现代化进程迈进。
啊!赣州,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2200多年历史文化,瑰丽的山水,富饶的资源宝藏!在这样一块欣欣向荣、生意盎然的土地上,我们骄傲着,在这里快乐的生长着。让我们为赣州的美好未来一起奋斗、一起努力,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繁荣昌盛!我为有这样一个家园感到万分自豪!
【篇二: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有感】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这本书。赣州,一个多么令人耳熟的地名,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而且是众人瞩目的地方。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吸引了无数的仁人志土。
它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形多样,多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它博得了“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它还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如:紫胶虫、白蜡虫、穿山甲、短尾猴等。除此外,它还拥有世界闻名的矿产资源:钨和稀土。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上也有着它的一支洪流。在两宋时期的它,非常繁荣。至今还保存着有着较高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如:古城墙、郁孤台、八境台、通天岩等。因水路发达,构成了一条“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为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仅然如此,它还是理学的发祥地和名人的聚集地。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此创立了理学、贤臣名吏海瑞、戏剧家汤显祖,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等以及现代的一些抗战元勋:陈奇涵、萧华等。除此外,它还是客家人摇篮。古代的一些王公贵族为了争权夺位而兵戎相见,使百姓民不聊生。用绵延的山峦做天然屏障,从此定居下来,它们把他们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文化都带来了。给今天的赣州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东方城堡、关西新围、手端木偶戏等。
除此以外,它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为了粉碎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在古柏地的战斗中,利用有利的地形,摆下“口袋”,最后大获全胜。面对着第一、二、三次的反“围剿”斗争中,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采用“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等战略战术,先后取得胜利。最后定都瑞金。半年后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可是,还是留下了遗憾,第一次反“围剿”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央军被迫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万里长征。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从赣州开始的。以当年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集中了遗址群5处计15个文物单位,属全省、全国范围内有特色的近代革命史迹群落。1955年授军衔时,仅兴国籍将军就有54名,兴国县因此誉为将军县。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为木楚地、吴地、越地。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先属豫章郡,后属访庐陵郡。三国东吴时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赣州从此开始设立地区一级领导机构,治所在于都。西晋太康三年改为南康郡,治所迁至章贡区。隋朝开皇九年改为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改赣州府。
赣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和风景区众多。江南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以赣州通天岩石窟为中心的旅游风景名胜区,它包括宋代古城墙、七里镇黑釉古瓷窑、八境台、郁孤台、慈云塔;开凿于1200多年前,贯通中国南北要道之一的大余梅关古驿道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东江源流,即香港居民饮用水之源头的安远三百山自然保护区;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城以来向为郡、府、县所地,现为江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赣州市,1994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同学们!赣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虽然往日的无限风光让我们难怪忘怀,但是,今日的赣州已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保护它。为了赣州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建设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一起行动吧!
【篇三:历史的奇葩——赣州】
我出生在这个可爱美丽的故乡,我骄傲、我自豪。在这个可爱美丽的地方,有许多名胜古迹,你了解它们吗?让我带你遨游这个可爱的乐园吧!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赣州上游。四周依山,三面临水,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古有“富丽江城”之称。赣州市总面积四百七十九平方公里,人口四十多万,居住有汉、回、壮、畲等16个民族。它扼守赣、湘、闽、粤四省要冲,秦汉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为赣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赣州市一座古老的城市,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二零一年)设县至今,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古时曾名虔州,又称虎头城。历史上赣州曾是沟通赣、湘、粤、闽的南方重镇,素称“闽粤咽喉”,历来广东及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当年供着赣江黄金水道和岭南古译道之便,这里“商贾云集,货物如雨”,留下“南方丝绸之路”的美名。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看到一队队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竹布等土物特产,过赣州、越梅岭、源源不断运往广州以至南洋。
我的家乡赣州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东门到西门的宋代古城墙,沿江而筑,蜿蜒三千六百多米,历史宋、元、明、清、民国多代,垛墙、炮城、马面、城门保存依旧,宋城的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甚多,堪称江西石窟寺,198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耸立在章贡两江合流处的胜景八境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现为三层,飞檐斗拱,画染朱柱,雄伟挺拔,巍然壮观。位于贺兰山上的郁孤台是最引人景仰的去处,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这里留下了千古绝唱:“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曲《菩萨蛮》使赣州名问遐迩。还有巍娥的慈云塔,形若游龙的古浮桥,规模宏大的七里镇古瓷窖,全省首屈一指的文庙,苏阳长谈的夜话亭,客家风情浓郁的民居建筑群,一处处古迹,一座座名胜,犹如群星,把赣州装点得绚丽璀灿。
赣州山河佳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古迹甚多,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江西旅游热线之一。
从宋代古城墙走来;从巍然壮观的八境台走来;从艺术宝库通天岩走来,无一不让人震撼。
随着时间的步伐,已铸就了赣州的伟业。如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崭新的赣州,幸福平安家乡正在冉冉升起!祝愿我们的故乡越来越美好。
【篇四:我的赣州,我的于都】
在江西有一颗使人的眼睛看着它便会睁不开眼的明星,它就是我国的长征出发地-于都,那是中国人民的毛主席带着我们长征,他们是在长征第一渡,毛泽东和我们从于都开始历史上著名的25000千米的长征,他们路过草地,沼泽和封锁线。克服了重重困难,当然,现在你在这里--于都,你来参观,会让你惊叹不已。看,我来为你简洁的描述吧!
在于都,在长征第一渡口中有以前用过的船只,和他们穿过的草鞋,和用过的老灯。还有中国没有统一的著名战役被编入书中还有中国著名的将军,如:毛泽东,朱德,贺龙等很多将领为我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编入书中后存放在长征第一渡纪念馆,他们的头像被纪念馆视为珍宝,他们的新中国重要的功臣,在于都,他们是我们于都人民的守护神,在渡江时不知有多少英勇的战士,同胞牺牲了,他们的尸体变成骨灰,留在于都,被永久保存。他们的血,洒在于都的土地上没有人,没有人比他们更英勇,他们将为于都永远捍卫。
因为有他们,所以于都才会有现在的辉煌,使于都不断上升,经济上,收入上,人口上,都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人口上。于都它现在是我们江西省人口最多的县市之一,这能说明什么,这就能说明,于都的经济,因为有他们所以才能提高的那么快。在农村,几乎是人人奔小康,许多人他们来于都的目的也许只有两个:一是看长征第一渡和纪念馆,看那些英勇的将军,二是来看于都的美景还有于都人民的热情。在于都,生病的人少了,人口素质提高了,什么都在变,没有什么不在变。我相信,不久后的于都会更辉煌,更灿烂。到时,在于都大街小巷中,有许多人,有的在摆摊,有的在闲聊,有的在散步的各种各样的都有,真是各式各样的都有。
在于都的学校,学生多了,精英也多了,国家栋梁也多了,国家也因为有这些人才变得更加繁荣了。如果不是学校培养出这么大人才,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发达,因为有许多人才,所以,人杰地灵颂江西,不但学校,学校的质量也提高了,在学校中,你可以看见学生的笑容,宁静的校园,整洁的桌椅。在清晨,你可以看见学生辛勤的扫地,为校园环境尽一份力。在中午的时候,你可以看见每一个厨师都在认真的对待每一份菜。早读的时候,你时常可以看见学生们熟练地朗读着课文,高声的背诵诗歌,他们的样子会让人捧腹大笑,但是,他们背诵的质量却很高!上课中,你可以看见同学那种痴醉的神态。中午,你去餐厅看学生吃饭的样子,有序的排队去打饭。当下午,你去看打乒乓球的那些人。有打的出汗的人和一些没有加到的人。在晚自习的时候,你可以看见同学们在专心的在解决困难的问题,你也可以看见同学们预习新课的那种心情。再晚上,你可以看见同学们有序的出了教室,极快的冲进寝室。在于都,学生每天都是如此,因为这样才会有那样多的人才。
现在,你还会说于都会不是江西的一颗明星吗?
她是那么的美啊。
于都,她那么美,我爱于都,我为我因为生在长这于都我感到骄傲。
啊,于都,我爱你。
【篇五:通天岩】
今天,我和妈妈,萱萱姐姐、萍萍姨,小燕姨去了赣州的通天岩。
我们先来到通天山,走上小路,两边都是树林。接着,我们又到了一个山洞,拿了几根红木棍插在石头上,听说插了不会腰痛。后来,我们又到了佛庙里,选了几条许愿条,写上自己的名字,听人说很灵。我选的是“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和“有求必应,一生平安”我还帮爸爸求了“车神庇佑,一帆风顺,幸福平安。”我郑重地写下了我的名字,挂在了树枝上。走着走着,我发现了一棵树,它的树枝从上面长下来,在从下面长上去,很奇怪。后来,我走到了玉带桥,从上往下看很高,我的腿有点发软了。我们在一个亭子里休息,我体验了走梅花桩的感觉。
“这里为什么叫通天岩呢,我在上面可以升天吗?”我问妈妈。“不能哦,不过这里有一个典故哦。”妈妈神秘兮兮地说,“以前,在一个庙里,住着一群和尚,他们有一个小洞,专门出米的。一天,私名糠起了私心,他把洞口开大了,想要多吃一些米。结果,出来的不是米,而是糠。后来,谁也没见过私名糠了,人们认为私名糠是上天了,所以,那个洞叫通天洞,那块石头叫通天岩,后来有一句俗话:和尚心大,出糟糠。所以,人们把这个景区叫做通天岩。通天岩景区里还有很多景色,比如十二生肖园,水月亭,还有月亮泉和水上餐厅,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是赣州的名胜古迹,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来赣州自己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