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礼不可废】
颜元曾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可见“礼”的重要性。
从周公创建礼乐以来而使国家得以安乐,到“五经”中《礼记》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无不说明着“礼”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它超越了历史,跨越千年来到现代社会——一个飞速发展的年代。但是礼仪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新闻中,国家元首会面时,哪一个不是面带微笑与对方握手问候呢?无论国宴家宴,你有见过哪个人翘起“二郎腿”,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呢?那岂不可笑!
由此可见,礼仪所表现的是这个现代社会的形象,是一种文明。人们见面问好或者在公共场所对个人行为的克制,就是一种礼仪。人们对个人行为的控制力越高,也就表示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
不仅如此,礼仪还表达着个人的修养与魅力,是对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评价标准。看孔子生前,尊师重道、亦为人师表。他曾为自己的老师服丧,这是他尊师;他教化弟子三千,这是他重道。在孔子去世后,子贡为他守墓三年,这是对他为人师表的肯定,也是他个人魅力的彰显。孔子之礼在于他的身修,子贡之礼在于他的心泰,历史早已证明,他们是因有礼仪而名芳千古,教化后人,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他们的存在都给人以启示与震撼。
既说礼不可废,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礼,即礼让他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到他人尊重的目光。当流水路过山石,它懂得避让而能顺河奔流向海;当山石遇上流水,它懂得礼待流水,只是静静等待流水离开,并不阻挡,因而他能屹立不倒,不至于被愤怒的流水冲走。他们相互礼遇对方,因而创造了山与水的性格,引得迁客骚人为此着迷,竞相描摹。
人亦如此,若是有阻碍自己去路的,大可微微一笑绕道而行;若是有吵闹自己安静的,何不同样一笑,任其在自己身边。这样的礼让既是修炼自己,同样也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提醒他人,还能赢得他人的礼待,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当今社会正不断发展着,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永远不可摆脱礼的“束缚”那么,那么,就把礼仪深植心底吧,让自己成为一个泰然有礼的人,并感染身边的人,长此以往,何愁家不大,国不昌!
【篇二:论礼】
礼者,其制、义、仪也。——题记
中国自古就被标榜为礼仪之邦,言古,从天子百官到百姓隶民,生有诞礼、长有冠礼、婚有嘉礼、死有凶礼。望今,传统佳节、重大纪念等,国则普天同庆或同悼;出生入死、乔迁祭祖等,民则举家同喜或同哀。可见礼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无人不需。伦理为制、同贺为义、交际为仪,此皆礼也。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国却同“礼”。各国不同的问候方式表达都是相同的祝福即是礼仪,有利益共触但在面临共存问题上互惠互利即是礼义,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即是礼制。盛大的阅兵仪式扬我国威耀我军威,也是处处讲“礼”——排兵布阵的礼制,相邀接待的礼仪,举国共赏的礼义,任何一处的小细节都彰显我泱泱大国的礼节。国之大礼,制、义、仪齐备。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人从出生就讲求“礼”,满月周岁亲朋好友送福为礼义,第一次学会叫爸爸妈妈为礼制,记事起你的父母告诉你要尊敬长辈为礼仪。到了学校,不单是学习知识更需要学习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礼”,做到知文达礼。生活中以“礼”待人,能使你左右逢源;事业上以“礼”处事,能让你无往不利。一个人的“礼”能够体现其学识修养,恰合了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识礼之人必广结善缘,四通八达。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国与国之间有了礼,没有了战争,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人与人之间有了礼,没有了纷争,阖家美满邻里和睦。万物以礼而行必和之,没有了隔阂,心诚礼到万事顺。古人倡导仁义礼智信,以“礼”为中间,礼是仁义的行为表现,仁义与否看行为是否合“礼”;礼是智信的基础,有“礼”才会育智养信。治国齐家修身养心,礼的地位举足轻重。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是相互的,别人对你以礼待之,也需要你以礼相回,这便是我们常道的“回礼”,但此“礼”非彼“礼”,你回的是你的真诚,是你的心意。礼尚往来能够通情谊、触情感,收礼之人要乐表达喜爱和珍视;授人之礼如何回礼也是一种“礼”,要做到得体通义,有内涵、有韵意能够表达你的感谢之意。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做人先讲礼,我们应该提倡人人讲礼,事事从礼。生活处处都是“礼”,切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