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李贺的作文

【篇一: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诗就像茫茫的大海一样,而我们就像一叶扁舟,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

我最欣赏的一首诗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人李贺在战争前写下《雁门太守行》,兵临城下,虽然力量悬殊,但是士兵们还是想要报效国家,所以写下此诗《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是李贺运用乐府主题来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争场面的诗歌,敌人像乌云一般压近,城墙被摧垮,阳光射入铠甲鳞片中,号角在这响的哪里都能听见,战士们的鲜血把泥土染成了紫红色,军队拿着半卷红旗抵达易水边,冷天让鼓声显得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自愿拿起宝剑上战场战死沙场。

首联的“黑云压城”写出了当时敌军包围的紧急情况,颔联的“凝夜紫”写出了士兵们血战沙场的英勇,颈联的“半卷”“霜重”写出了在大冬天战士们不畏严寒的精神,尾联的“为君死”写出了战士们报国的忠心。

我最喜欢这一首诗,因为它饱含了士兵们视死如归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篇二:千年不逝的暗香】

唐宋诗词,可以使你的灵魂在诗词中得到欢快的奔驰。“诗仙”李白的诗句意境高远,能让你体会到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操;“诗圣”杜甫的诗句,能让你体会到“春水群鸥野老心”,了解到民间疾苦;“诗鬼”李贺的诗句,能让你体会到“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奇特想象;“诗摩”王维的诗句,能让你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绵绵思念。时代的演变更替,抹不去那醉人的暗香。

个淡漠世争的诗佛,却又是个爱憎分明的诗人,他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而对人间的真情则是倍加珍惜,他眷顾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他思念故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重亲重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无法割舍的是真挚深沉的亲情、友情,他与亲人、故友血肉相连,诗佛至亲至性的一面感人肺腑。

一生愁苦多病,家道没落,仕途困厄。但身处命运的漆黑谷底,李贺却执着的在心房里收藏了一线最灿烂的阳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羸弱如此,竟也有冲天的豪气!“衰兰迭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跌落凡间的凄美诗句仿若寂寞盛开的烟花,美丽了千年的夜空。它犹如划过唐代文学天穹的一颗璀璨流星,他的生命虽短暂却绚烂。

是的,那暗香仍是在的!我嗅到了,愈发的浓烈。

他,自九天而来,飞流直下,豪情万丈,仗诗行遍天下,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然而虽生逢其时,却壮志难酬,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苦闷,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是撒给了他一个不屈的灵魂,演绎了一幅瑰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他可以不顾自己的长年多病,可以忘记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可以忘记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他辗转反侧之间,颠沛流离之时,念念不忘的永远是“人事音书漫寂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漂泊一生,却忧民一世,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在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历史迷香的诗词,那悲壮的乐章,在历史长河中闪烁,在我的心灵升华。那前年不逝的暗香,留在我心中最永恒的美丽!

【篇三:悠悠国风入我心】

愿是唐朝一株柳,摇曳在古风河畔;原为宋时一尾鱼,游弋在清澈柔波;愿似元时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愿如明时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愿化清时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题记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唐诗宋词齐争艳。即使时间长河滚滚向前,世间万物轮回变迁,中华传统文化仍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雾气散尽,屈原已行至江畔。在这个“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楚国,怀王昏庸,奸佞横行,屈原一腔热血已无用武之地,却仍不肯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醉而我独醒,汨罗江畔,屈原的纵身一跳,成就了一段千古传奇,其坚守自我的美德却不曾磨灭,世世代代流传开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毅然决然放弃官场,归隐田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此世俗红尘皆为身外之物,一袭白衣,一叶扁舟,山水为伴,入景随风。望江畔渔火,闻僧侣复诵,惟愿衣襟带花,惟愿岁月风平。千百年来,陶潜的超然绝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仍是世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昏黄的灯光下,李贺不断用瘦削的手展开一个个纸团,那是他白天记下的一个个灵感。人们纷纷称赞李贺的诗辞彩瑰丽,而这瑰丽之诗正源于他对灵感的不断积累和每夜对诗句的反复推敲。正因如此,才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这样的传世名句,才有“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样的奇思妙笔。尽管生不逢时,尽管天妒英才,但历史的洪流并未湮没这位熠熠闪光的诗人,他的积累与坚持激励了莘莘学子拼搏追逐自己的梦想。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大家鲁迅曾这样评价《史记》。只因朝堂上为李陵求情,却为自身招致了腐刑。此时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终于,面对屈辱,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狱中创作了煌煌巨著《史记》,完成了身为太史公的使命。他的坚忍与顽强也被时间长轴铭刻下来。

浊酒一壶,“歌遍山河八万里”;轻舟一叶,“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充斥着功名利禄的官场,李白优雅地转身。反观当下,官员收受贿赂之事层出不穷,不禁令人为之汗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丝飞扬,水墨画般的女子令人向往,替父从军十二载,为国建功的木兰令人钦佩。对《氓》中洒脱女子的不幸扼腕叹息,更惆怅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兰芝。沉醉于“大姒嗣徽音”——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更欣喜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85岁屠呦呦女士对青蒿素的发现。

国学经典,教导我们要严格自律,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做人做事要有持续性,守节不变,内心强大,坚定不移,始终如一。要有坚定的意志品质,有甘于清贫淡于富贵的超然,有做事无愧于心的泰然,有得失任评说的淡然。

君子慎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与时俱进,天人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篇四:学生周记作文】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开始他坎坷不平的仕途,开始他极具魅力充满个性的人生。

但繁华的长安城把空间留给锦衣玉食的权贵,却没有给才华横溢的诗人留下足够张扬个性的舞台。应召入宫,虽有玉盘珍馐、贵妃研墨的待遇,但终难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局面。天纵奇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只好“赐金还乡”,只有去梦游那势拔五岳的天姥山。谢公遗迹,绝顶仙宴,排遣着诗人的郁闷,张扬着诗人的个性。

李白是天生的。璀璨绚烂的五千年只有一个大唐。空前绝后的大唐只有一个李白。他越是格格不入时局,越显现出他的不凡个性。人间的琼楼玉宇留不住这位旷世奇才,或许只有自然的奇伟瑰怪才配是李白人生舞台的背景,才是他浪漫的归宿。

而他也确实留恋着山的雄浑,水的灵动。诗人用他不羁的双脚走遍半个中国,游过“寂寞”的天柱山,览过气势恢宏的庐山。但他最依恋的恐怕就是那滚滚东流的黄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此处,李贺的鬼才已算不什么。杜甫的沉郁顿挫也会变得开朗明快。每一行诗,每一个字都透着他天才的个性,篇章因染上个性的气质变得动魄惊心,收得一种鬼斧神工之效。

较之于地上的山水,那碧天里的明月与金樽里的杜康则更受这位奇才的青睐。月与酒,酒与月,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反反复复,几乎他的所有诗作中都出现这两个字。但相同的两个字,在诗人生花的妙笔之下,却被赋予不同的气质,不同的韵味。细细咀嚼,意味深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一生都是个性化的,就是死也不例外。不像李贺那样过早夭折,也不像杜甫那样病死孤舟。他是醉死的。我想诗人并不觉得自己死,因为他至始至终都守着他的至爱——酒与月。他以最浪漫的方式离开人世。在人间绽放最后一朵个性之花。

仿若他的个性是由天操纵的,否则他不可能一生都坚守着他的个性。不管怎样,他的个性的的确确成就他,无论是当时逍遥浪漫,还是后世的铺天盛誉。个性的魅力让他把大唐的诗歌推向极至,推向后人无法企及的巅峰。

掩卷长思,耳边响起的是那句千古的绝唱: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生命之花绽放得如此鲜艳。

【篇五:担当】

凡是集体,必须要团结。要想团结,每个人都必须有担当。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独挡一面,这样,集体的城墙才会牢固;每一个人都要当一个“顶梁柱”,让集体更团结,更加坚不可摧。

古往今来,面对支离破碎的山川河、流硝烟阵阵的国土,许多文人志士都体现出了其无私和担当:杜甫在穷困潦倒时,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一代志士,全都毁在了唐玄宗后期的昏庸上。自己哪怕流落街头、饥寒交迫,也想要让他人有个容身之地。

一心要为国家驰骋沙场的李贺,曾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的一生,怀才不遇。但那富有担当的赤子之心仍未消退。手持吴钩,心怀朝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祖国危在旦夕,心怀正义的人们奋起抵抗外来进攻,哪怕将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也要保家卫国。

清朝,那是一个“耻辱性”的王朝。清朝后期,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一次次遭到帝国主义的欺侮。

内忧外外患考验着中华儿女,这时,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站了出来,从思想上唤醒了沉睡的雄狮。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儿女体现出了其不屈的精神,反衬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之情。

担当,在忧患中被唤醒,在有志之士中体现。天下尚未太平,勾心斗角犹存。我们是不是应该站出来,大声的宣扬正义,是不是应该表现出自己的担当?

热门推荐
1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2咦,真有意思
3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少年
4军训的一天日记
5精选最喜欢动物
6童年的乐趣
7酿造永恒
8西天取经
9同一种力量
10请感性
11谁不说俺家乡好
12我的妈妈作文
13爸爸,你是我的魔术师
14雨露
15一张旧照片
16致人类朋友的一封信
17我与书的故事
18简单的温暖
19妈妈,我想对您说
20爸爸,我想对您说
21跨过成人门
22我爱你冬
23做家务
24金鱼的生命
25我爱家乡的掌起公园
26飞毛腿――小王
27这就是我
28书我的良师益友
29碎片化的我们
30寒假开学第一天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