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于无声处】
嶙峋绝壁之上,一簇簇洁白,立于无声处。
望着海平线远方寂静的小岛,耳边伴随着船机的轰鸣声和嘶叫的海风声,在炎炎烈日下的小船快速靠岸。
汽笛,风帆;灯塔,浊浪……
一切都安静,无声。只有树丛间偶尔传来的两三声鸟鸣,就连一向呼啸而行的风也低调下来。我登上这座无人岛开始漫步,探索。
路,是人走出来的。依照鲁迅先生所言,我便开始“伐竹取道”,这无人岛上,实在没有路可以言,遍地爬满了荆棘,一不小心就会留下一道血色的划痕。在吃了几回苦头之后,我走得很仔细。小岛并不大,在沙滩上随意走走,也就绕了一圈。但是由于这崎岖的山“路”,我走了半天仍不见有下山的趋势。
随着高度不断上升,我感觉太阳仿佛就在头顶。都说海边的阳光最毒,我的脖胫、后背已经烤得通红。四周仍旧寂静得听不见一点儿声音。林子也渐渐稀疏起来,连鸟也消失了。
我艰难地翻过一块巨石,就像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在山的另一面是近乎垂直的断崖!在石壁上生着一片接一片的白色低矮植物。在烈日下反射出耀眼的白光,我被这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那是多么纯粹的白!在这岛上无声的立着,如同严冬的雪一样静谧,好像已经恭候我多时。我一路无声前行,他们也同样无声地等待着我,我寻了一处落脚点从悬崖上下来,静静地欣赏。
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杂音,丝竹悦耳,却分了心神。做一次无声之旅是多么难得。看着眼前的梦幻,我忽然明白了。
每个人都在前行,有的半路折退,有的误入歧途。只有把自己置于无声中,才能听见自己的内心,才能像这无声的白,屹立在悬崖之上,风吹、雨、日晒都不倒。
回到家中,我马上查那抹白色的由来,一番周折,终于查到了。
许久以后的某天,路过喧闹的街,看见花店里一个绿色的身影,我忙询问是否是那个名字,得到肯定后,我不禁感叹,随后摇头离开。
【篇二:桃花开了,可缓缓归】
《四月即景》中的一句话道:“苍竹飐风凉意足,碧梧留雨夜声多。”苍郁的竹叶在风的轻抚下摇动,向四周的空气挥洒出幽幽凉意,光影与温感交融,漾出草木芬芳,夜雨缠绵,风袭来,扬气丝丝清韵。
草木深处,自有凉意。夏日的炎热让我们有些许烦躁,但只要内心有一丝凉意,自能安定下来。闲暇时重温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别有一番新体会,“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此时看见潭中的鱼儿正在嬉戏打闹,青树翠蔓间,凉凉幽人,可在那潭边坐了许久便寒气透骨,凄清顿生,此时不得不离去。当我再读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凉意是不能多也不能少的,得恰到好处才行。
夏日清晨,若是早日,会惊觉那草木色泽如玉,鲜嫩欲滴,空气入鼻,清新舒爽,环境清寒。放眼所望,绿意浓浓,郁郁青叶沾染上晶莹晨露,伸出手指轻轻摇动,使其落于掌心之间,当真是珠圆玉润,化去了淡淡汉意,此时也会觉得凉意满满,让人忘却了夏日的烦躁。
若是临近黄昏,霞光尽头,却还望不尽田野的神秘,那时候的凉意也盈盈即满。我曾于傍晚散步时走进那青草蔓蔓处,那是竟觉得天际辽远得让人生畏,可脚下这方土地却是踏实得,那从脚底下升起的那一丝丝凉意亲吻着我的脚踝,这清凉驱散了我心中的最后一丝浮躁,此时正是微雨蒙蒙,片片竹叶飘落在地上,铺洒成独一无二的韵致。我迫不及待地想从那竹荫下走过,走过鸟声清脆,走过凉意深深。
相信一树桃花就是喜色的天成,生活闲暇时捧着相机追逐相似的青春,当渡船解开缆绳带走曾经的你,才发现手中没有守卫离岛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