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童年的发现】
我曾经因为动画片《熊出没》和家人争论了一番,还因此被哥哥取笑。
你可能会疑惑,《熊出没》又没什么特别值得深思的地方,这部动画片的主旨不就是保护绿色生态吗?!
我可不是围绕“主旨”来争论《熊出没》的,而是——
《熊出没》的“没”!
那时,我还是小孩子,也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是个电视迷。动画片《熊出没》,也就是我主要观看的动画之一。那时,我才上一、二年级,刚刚学了“没(méi)”这个字,还没学关于多音、多义等“深奥的哲学”。于是,我疑惑了,为什么大家都叫它《熊出没(mò)》?不应该读《熊出没(méi)》么?我将我的疑惑告诉了大我三岁的哥哥。
哥哥听后,狂笑一阵,我迷惑不解,大声争辩着:“难道不是《熊出没(méi)》吗?老师教我们这个字读méi,没说过这个字读mò!”
哥哥停止了大笑。但他依然抿着嘴巴,防止自己笑出来。他对我说道:“我能不能只笑笑,不说话?”说完,带着一副欲笑不笑的表情昂首阔步地走了。
经过这件事后,更加激发了我对“没”这个字的研究与好奇心。为了这个“没”字,我在家还经常和家人们争论,不过总是争不出个所以然来。
大概是过了一两年的时间吧,我们学了多音字。那时,我清清楚楚地听见老师教我们学“没”这个字的多种读音,同学们也跟着老师念念有词。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以往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
正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忽然转过身来,大声质问我们:“刚才是谁在笑?站出来,从轻处罚!”
老师尖锐的目光扫视着众人,一下子就看到了还未收敛笑容的我。
老师呵斥道:“曾少邱,你给我站起来!”我如梦初醒,急忙调整表情,可已经来不及了,我只能乖乖地站起来。
“曾少邱,你笑个什么笑?!”老师像拷问罪犯似的问我。
“老……老师,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我支支吾吾地答道,一下子涨红了脸。
老师一副很生气的样子,似乎在责备我没有认真听课,所以给了我一点小小的惩罚——面“角”思过。
我懊丧不已,心里暗暗责怪自己,为啥要笑出声来?不过还好,老师没让我说是什么发现,要不然的话,同学们还不把我笑得头都大了!
不过,在墙角,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谁的童年不糊涂呢?在童年犯下的错,全都是我成长的足迹!
【篇二:祈祷落幕时读后感】
一直喜欢东野圭吾的书,这本《祈祷落幕时》亦不例外。
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主人公加贺恭一郎借破案来追寻母亲离家后的生活,另一条是浅居博美和父亲浅居忠雄的生活悲剧。两条主线相互缠绕,构建出了一个离奇而感人的故事。“听我的话,幸福的活下去。守望你的成长和成功是我这一生的全部意义,而你越成长越成功,就越是对我命运的诅咒。”写在腰封上的这句话完美地契合了书中的主旨。当正义与邪恶交汇,最终的选择,则是心中永远放不下的羁绊。
浅居忠雄伪造自己死亡的假象,以他人的身份活了三十余年,只为看到女儿的一步步成长。看到女儿找到人生的幸福与美满,自己也便真正露出了微笑。直到最后为了女儿自杀,这个伟大而卑微的父亲所走的每一步都奏响着壮烈与温柔的悲歌。每一个父亲都是伟大的,都是值得尊敬的,甘愿站在子女身前为他们遮风挡雨,又默默地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自己站在角落里静静地品味着温暖与幸福。
加贺的母亲百合子得了抑郁症,为了不伤害家庭,不影响儿子的生活毅然孤身离开,独自面对沧桑的暮年。她的死亡那么悄然那么平静,安详得如同在雪地上盛开的冰莲,就像她对儿子的爱一样悄无声息而又静静地盛大绽放。当她听说儿子并没有因自己的消失而过得不好,也没有和父亲产生矛盾时,她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相信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心里也一定是安定而温暖的吧,能在人群之中看着自己儿子成长得幸福而快乐,她无怨无悔。
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绊,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就像这本书的主旨一样。父母对儿女的爱无关家庭,无关困难,他们始终是父母愿意为之付出生命来呵护的啊!
读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书名的含义。不管是背负他人的生命活下去,还是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事情的泄露,过程中都一直在虔诚地祈祷。但这种压抑的生活并没有任何的希望,不敢追求,不敢交友,甚至堂堂正正与女儿说话都是一种奢求,“感受不到任何对于未来的梦想和希望,相反却有一种随时准备迎接死亡的感觉”。不管如何,只能祈祷这一切尽快结束,洗清这一身浊世的罪孽,得到真正的极乐和解脱。
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感触,但当结尾忠雄给加贺的信深深地打动我的时候,我似乎也明白了整本书的灵魂与精髓。
不管怎么样,背负着父母的期望、祝福与祈祷,平安幸福地活下去吧。
【篇三:敬学与乐学】
巴尔扎克说过:“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美好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前进,才是人生主旨。
谈到学习,大家就会想到一大堆枯燥的公式和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经常为学习而苦恼的学生,一定不是个好学生。好学生的两大法宝就是“敬学”和“乐学”。
我们先说“敬学”。到底何为“敬”?朱熹说:“主一无适便是敬。”专心地对待学习,心无旁骛,就是“敬”。要怎样做,才算是“敬”?程门立雪,便是最好的榜样。古代的杨时为了学习,想请教程颐一些问题,与自己的好友一起前往程颐家,当时程颐正在休息,杨时不想打扰他,便与好友在门外等候,突然,下起鹅毛大雪,但杨时依然坚持等在门外,待程颐醒后,门外的大雪已一尺厚了,杨时与好友像两个雪人,立在门口。杨时的求学之心是多么炽热,对老师的尊敬也不是常人可以做到。为了学习,我们会不耻下问,会程门立雪吗?敬学,是源自内心的尊重,是对知识的渴求,是无限期望自己能更上层楼。
第二要乐学。同梁启超的乐业一样,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喜欢学习的人,常常事半功倍,因为学习中的乐趣,常让他们废寝忘食,让他们痴迷,让他们无法自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鲁迅先生从小喜欢读书。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个方法驱寒坚持读书。鲁迅对书的热爱,超乎所有,甚至是自己的身体发肤。浓厚的学习兴趣,助使鲁迅先生成为拯救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代伟人。我们坐在同样的教室里,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学习,既然逃不掉,为什么还要抱怨学习苦,嘴上说得再多,也不能减轻一丝一毫的任务。人们从事再苦的劳作,也能从中获得快乐,更何况,学习本身就是人生一大乐趣,为什么你不愿身入其中,感受这无穷尽的乐趣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在有限的岁月里,能创造一次精彩无限的旅程。而这一切得益于学习,学习创造生命的价值。学习要敬学,要乐学,敬与乐都感知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做到敬学与乐学,不仅使学习轻松,心情愉快,更能使学习无限延续在我们的生活中。颜真卿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敬与乐相调和,感情与行动,双箭齐发,美好人生在于学习。
【篇四:时代的主旨】
人生,是一段坎坷不平的路。困难的条件艰苦的环境,失败的打击,虽是前进的障碍,同时,却也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磨砺人才的砥石。多少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成绩都是在与困难作韧性的搏斗中其得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他们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但是面对如今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不免会使人觉得自卑起来。
自卑不同与自谦,自谦使人虚心谨慎,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虚怀若谷,因而自谦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自卑却使人锐气殆进,而且自愧弗如,自动退却,一再失去了竞争机会,终与成功无缘。
个人的自卑如此,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卑呢?放眼接头,日本、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名车竟相赛跑,合资企业、房地产声势浩大,电影电视也“洋”字占先,甚至连小小的一张贺卡也要印上“台湾”、“香港”、“韩国”以示货色高档。看去,经济是富裕了,市场也是繁荣了,然而这些现象背后,是不是有那么点的自卑感在作怪呢?自卑之下,有人连中国的拿手手工艺品也不敢拿到国际市场去标个好价,甘愿屈尊做街头享尾的廉售玩意儿,这些自卑终究是损国损民。
但与自卑相反的是有些人偏偏又十分自负。
自负者,无视自己的短处,偶然的一点成就或通而不精的一点特长,就能使他们自我陶醉,甚至还发展到天下无我不能、唯我使能的程度。自我膨胀的心态是非常危险的;就像历史上:当年称雄天下的曹操,兵败赤壁;目空一切的周郎,吐血而亡;骄傲自负的马谡,身首异处……这些血淋淋的历史事实,应该成为自负者的借鉴。
生活中,我们不能去做一个自卑的人,但也不能去做一个自负的人。我们应该要学会自谦。谦虚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内在的精神。谦虚并不是你所理解的畏畏缩缩地说一声:“我不行,我做不好。”或是你所说的装模作样,做谦虚的伪君子。谦虚,是一个人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的时候,他还能真正的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一步完善自我,是能够正视自我的一种表现。谦虚,并不排斥一个人拥有自信,表现自我,相反,谦虚的人能通过正确的认识,来完整自我,才能够自信地踏过人生路上的丛丛荆棘。一个人只有真正地拥有谦虚这种品德,才能真正地虚心求教于人,取得更大的进步。骄傲是容易的,谦虚却极难做到。试想,一个盲目自大,目空一切的人你能不认为他浅薄吗?
自信,谈到这个话题不禁使我想起一位名人曾说过的话:“在你决定要成就一件大事的时候,你所面临的最大敌人便是你自己。”此话不假!只有当你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你才觉得前进的道路畅通无阻,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这与什么有关呢?当然是自信。因为当你拥有了自信,才会勇于克服障碍,确立目标。就拿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所做的几千多次实验一事来看,若他不能战胜自己,失败一次便产生动摇,失败两次便灰心丧气,以致畏缩不前,消沉下去。还谈得上什么作为,又哪里来的成功啊!这些失败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持着他,难道不是信心,让他一次有一次鼓起远航的风帆,抵达美好的彼岸?
自卑、自负、自谦、自信,前两者是多么的令人厌恶,可这样的人却比比皆是。后两者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及追求,可这样的人却屈指可数。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今的国家是坎坷艰难的国家,社会与国家所需要的是拥有自谦与自信的人,我们别无选择,生活的主题,只能是跨越困难,永不松懈!
那时,你将会发现自己是那么阳光、明亮、温馨、甜美、亲切……要知道生命就是因承受了这样的润泽,才焕发出亮丽迷人的光彩!让我们一起秉呈起时代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摒弃自负,铸就自谦,做一个自谦自信的人!
【篇五: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许久以前,生活是一个整体。因为没有时钟,我们凭天色区分何时工作、何时休息;因为没有搜索引擎,我们要去浩大的图书馆中找寻我们所需要的,又要在一整本书中摘录我们需要的。如此一来,我们的时间经常会浪费在一些对想要做的事无意义的搜寻中。
而现在,我们拥有了互联网,拥有了搜索引擎,需要的信息仅需动一动手指就能手到擒来,唯一剩下的问题仅仅只是搜索的方法。就拿阅读举例,我们现在需要搜寻关于坚强的书,该怎么办呢?
在以前,我们只能去图书馆,在文学类或成功学的书籍中,看着题目寻找。但有些题目虽然写着坚强,内容确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另一种,而有些恰恰相反,新颖生动的题目,让你猜不到其中的内容,这种书虽好,但很容易让你错过。上述两种情况时常有可能出现,而且我们需要通读全书,找出其中最精髓的句子。这样子的大量阅读虽使我们扩充了阅读量,但急于目标的心情会让我们对一本好书失去兴趣,有时甚至会因一部分而抛弃整体,还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
但现在呢?我们打开电脑,在百度上面打入“关于坚强的书”这几个字,电脑会帮助我们又快有准地查找一切有关的信息。那些无关、但标题很像的书会被省略掉,或者你可以靠书评去将它排除。那些有关、书名确令人怀疑的书,会在书评中写出他的主旨,你自然也查的到。而且有更甚者,也研究过这个课题的人分享在网络上的内容你也可以查到,你可以直接得到详细的内容,和已经被挑出来的段子。整个课题就分成一片一片碎片,你只需要将他按顺序拼起来,而不是在一副硕大的壁画中寻找几个角落。当然,这样的生活也有弊端。再拿读书举例,我们将看不见整本书,所以我们有时连这本书的故事也不知道,只知道主旨。我们看到的书被分解成一块一块地,它整体的美感也随之不见。
碎片化的生活虽好,但我们也只应在日常生活中这样。若想去遨游文学的海洋,若想去看一看画一般的风景,若想去体验梦境般的音乐,我们也应该像以前一样感受整体。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也不应忘记所有碎片拼起来后,那个整体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