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超级老师】
从不拖课,风趣幽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班的超级老师——王老师!
他的眼睛小小的,眉毛很浓很浓,着装正式,平时总是板着脸。可一走进教室,他就会绽开微笑。平时总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国学名著,正因为这样,他总喜欢模仿古人。有一次,我们还体验了坐在桌上盘腿上课;他的办公桌上总有几罐普洱茶叶,外加一个小茶壶。总之,王老师的一举一动都像极了古代的大诗人。
以前,老师上语文课枯燥乏味,同学们个个无精打采。自从王老师出现,语文课就变成了明星科目,我们一看到课表上有语文课就兴奋。有一次,我们正在讲唐诗,王老师讲啊讲,当讲到汉赋、唐诗、宋词的发展顺序时,他突然来了兴趣:双手往背后一背,摇头晃脑地讲了起来:“汉赋最有名的是司马相如,他……”王老师从司马相如的出生,讲到他当官的历程,就连司马相如写给妻子的一封鲜为人知的家书都能娓娓道来。我们都被生动的故事和王老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吸引住了,下课时间到了,大家意犹未尽。王老师看着板书上的唐诗,大度地一挥手:“算了算了,下午再讲唐诗。孩儿们,下课了!”其实,每次的语文课都是这样,讲着讲着就下课了,但王老师从不占用我们的休息时间,学习休息两不误。看吧,王老师就是如此”charming”(有魅力)!
王老师的厉害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对待我们的作业,他的“侦查”能力更是厉害。寒假里,要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文,王老师批改完,将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做成表格发到群里,某个同学的完成情况里出现了“抄袭”二字,不仅如此,还把原作的网址、第几篇一一罗列。同学们私下纷纷议论,老师应该有一台厉害的神器,一扫便知真假。可有一天,在课堂上,又有同学投机取巧,王老师一眼就发现了:“说吧,是不是抄的?”王老师笃定的目光,坚定的话语让这位同学乖乖束手就擒,点头默认了。没有传说中的神器,没有高人指点,侦探王,又破获一起“掺假案”。所以,你别看王老师眼睛小,俗话说,眼大无神,眼小聚光,他可是火眼金睛呢!
“叮铃铃”上课了,不说了不说了,我要回去听王老师讲历史喽!……
【篇二:回味那一段被人遗忘的墨香】
说实话,在看到这次文章主题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实在无从下笔。经过好一段时间的思索,我那干枯的脑海里总算泛起一阵思潮的波浪。
经典,一个早已被金钱和欲望深深埋藏在人们脑海深处的名词。你一定不能想象,在史书上所记载的遥远的古代,它曾经大放异彩,光芒璀璨。但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发达,人们疲于奔波的时代,提起它,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印象居然是语文书上那长篇大论的、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那其中晦涩难懂的文字、拗口的读音俨然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了。我不禁怀念起它那悠久的、泛着浓浓墨香的历史:楚辞、汉赋、魏晋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每一样都蕴含了当时无数文人墨客的心血,凝聚着我大天朝的文化结晶。我想起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文化的发展在那时达到巅峰,空前繁盛,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风流才子,李白和杜甫的大名依然流传至今,他们留下的文化瑰宝也会一直传承,并将永垂不朽。
但是,那已经过去很久很久了,久到墨香逐渐消散,余下的,只剩少数人心中的一丝面对失去却无法挽回的痛惜了。中国经历了几乎灭族的危机才保存下来,仅短短几十年便发展成如今的模样,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奇迹,但它的影响也显露出来,现在的人们沉溺于电子世界的缤纷多彩,却不去理会有着文雅传承的心灵的呼唤。其实在我们闲暇之余,大可以放下对工作或学习的担忧,投身于国学经典的世界,享受那一份远离红尘的喧嚣,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洋溢着书香的洗涤,接受浓浓墨香的净化,只保留心底的那一份纯真和宁静。当然,选择一本好书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学经典里,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无穷的哲学和道理,从中你自能体会到作为大思想家的博大胸襟和高尚品格,这也许能提高你的自身气质,陶冶你的道德情操。
我的话已经说完了,另外,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墨香,体会人生的一份美好。
【篇三:国学是璀璨的明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从汉赋到元曲,从《水浒传》到《红楼梦》,从《春秋》《史记》到《论语》《老子》,国学就像一杯 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也是要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读懂了,就理解了国学的精妙所在了。
汉赋,汉朝古诗的巅峰。汉乐府诗中,更多的是歌的形式,歌声优美动人,让人穿越到几百年前,《诗》出现的时候,汉乐府,带来的是《诗》的希望与传承。
唐诗,宋词与元曲代表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国粹,诗,词,曲不断发展,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古人的爱国情怀,思念之情都通过古诗表达得淋漓尽致,到今天,古诗词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悯农》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珍惜农民们的劳动成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诉我们要珍惜少年时光,不要等老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学习;《过零丁洋》中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诉我们怎样才算真正地爱国……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祸之福兮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墨子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孔子教导我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子一语点醒梦中人:福和祸是相互依存的;墨子告诉我们,成大事的人,要为天下利益着想,除去天下的灾害。这些先辈们用智慧为我们和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食粮,至今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可不只是诗词古文,四大名著也是我们的明珠。《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西游记》的神话故事,《红楼梦》的悲哀故事,各有各的特点,四大名著被大量翻译为其他文字,在国外畅销,这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学习。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了几千年,依然散发着不朽的光芒,国学的火焰难道会熄灭吗?不,不会,我们会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国学这颗明珠永远灿烂生辉!
【篇四:经典】
煌煌华夏,灼灼其华。滚滚的黄河之水挟着生命与辉煌奔腾而下,缔造了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巍巍大国。随着千年的流逝,其中深沉下如恒河沙数般无法计量的财富,留与后人共享。
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横三竖四地记录在纸上的,而是唱出来的,有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跌宕起伏,也有珠落玉盘般的清脆响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菲霏。”只廖廖数句便将一位归乡之人的怅惘,摊在了众人面前。《诗经》这部承载了先古人民无数喜怒哀乐的诗歌总集,便是藏在中国古典文化之中的一颗夜明珠,永无休止的散发着万丈光芒。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陈阿娇,这个娇蛮的女人与命运的这场博弈,终是以一盘败局收场。一个皇后,为了挽回丈夫的心,不惜千金买赋,虽然那个曾许下“金屋藏娇”之誓的刘彻最后还是废了后,但那篇“长门赋”却作为汉赋的代表,永远的留在了文学史之中,犹见汉赋的绝妙。盛于汉朝的汉赋历来以“辞藻华丽,手法瑰丽”的特点,闻名于世,似一盛装少女静静地端坐在中国古典文化之中,经年不衰,堪值千金!
盛唐气象,总是给人以开放包容的感觉,一如兼收并蓄、抑扬顿挫的唐诗。都说一个朝代的兴盛之物往往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我想,无论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飘逸,抑或是带有古来白骨无人收,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历史沉重感,都是唐诗多面化的体现,也是唐朝国风开放的体现。
星河冷落,是月如旧,翻过盛唐这篇华章,越往后就越有锦缎成灰的心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边疆的号角声响彻了几乎整个大宋朝,不绝的狼烟烽火,昭示着一个散落着金戈与鲜血时代的到来,所以,才让稼轩的满腔壮志豪情化为宋词数阕,独领风骚,也让李易安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飘摇成了“人比黄花瘦”,悲戚不已,应运而生的宋词,璀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夜空,绽成一朵巨大的烟花,光彩夺目。
盛世浮生,谁的风起云涌,谁的尘埃落定,在史册里,不过是薄薄的几页痕迹而已,唯有这些经典在岁月辗转中定格成了时空的坐标,成为炎黄子孙享不尽的财富。
【篇五:我心中的那片乐土】
一柄狼毫,书写一个春秋;百赋诗词,读完春江花月;几调京腔,伴我数个夜晚。啊!美丽而动人的地方,那是我心中的乐土——书房!
总是有苦恼烦闷诉说,我便缓步迈进书房。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陈于案上;唐诗宋词,楚辞汉赋,列于柜前;还有那唱遍了大江南北、京韵苏腔,经外公传于我手的收音机伴于笔墨纸砚旁;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康熙御笔“福”字拓片,千点碎金衬着红纸添了几分妙处。
这儿是宁静地,是我心中的那片乐土。
烦时,总摊开纯洁的白宣,墨棒轻轻研墨,仿佛是梅花的香气,伴着墨香扑鼻而来。研毕,挽袖蘸墨,提笔,就如母亲亲吻襁褓中的婴儿,墨毫轻抚净白纸面,留下一道道墨痕,有如出水芙蓉忽地溢开;有如劲竹岿然不动;有如风筝飘在天上,似断非连……写来豁然开朗。这就是中华文化的载物!
闷时,打开收音机,播放千年前梨园子弟谱写的音乐,声声京胡响彻云端,戏伶们的字正腔圆,慷慨澎湃,演绎出非凡故事,那是一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那是一声“十步之内,必血溅秦殿”;那是一声刑场上窦娥的“冤”!听来,心旷神怡。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恼时,便坐于案前,沏一杯清茶,或捧一卷《稼轩长短句》或一本《刘宾客集》,细细品读。书中,看到辛弃疾悲愤弃武从文,两登北固楼,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呐喊;寄信于陈同甫,为“了却君王天下事”,不求“赢得身前身后名”,郁孤台上“西北望长安”,建康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怎奈“无人会”?他“向河深,回头万里”,却“故人长绝”。“归来华发苍颜”的他又发出了“想沉香亭北繁华歇”的忠告。“弹到此,为呜咽。”铮铮铁骨的呼喊,青铜琵琶弹出的壮词。唐诗宋词,楚辞汉赋。读来耳目一新,这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龙尾凤香拨的轻拢慢捻,碰见如椽之挥,遇上诗词,合成了我心中的那片乐土——我的书房!
【篇六:一路古韵,一路珍惜】
佛堂中悠扬的梵唱,古刹里深邃的鸟语,人世间错综的声响,在这个繁花似锦的时代都显得无比动听。然而在这纷繁中最让我流连忘返的还是那萦绕耳边的古韵。
一路古韵,一路成长。第一次听到《诗经》里美妙的乐声还是从一碟老磁带中传出的,那种可以侵入骨髓的优雅,蹉跎岁月的曼语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收录在《诗经》中的千古绝唱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向你倾诉千百年前的美丽爱情。一曲听罢,顿时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联想起自己身在楼榭之中侧耳倾听的怡人场景。我们在自己的课本上读着经典,阅着古籍,了解着那个年代独有的魅力,却忘记了当今诗经的没落。纷杂世人中,还有几位能静下心来好好读完经典,品完诗经离骚呢?说完诗经,不妨也来感受一下两汉的歌赋。这种侧重帝王宫殿的文体形式,不仅成为了盛会的调剂,更是文学的一个新高度。那金碧辉煌的宫殿内,雍容华贵的王公贵族悠闲地端坐在毡垫上,品着御酒,听着汉赋,嘴中哼唱着美妙的旋律,多么惬意的一片景象啊!虽然王朝在如今已随着历史不复存在,我们也难以感受到真正的汉赋,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精华,让华夏文明绵延不绝。
一路古韵,一路珍藏。古韵虽美,可再美的东西经历了岁月的洗涤也要变得褪色脱样,我们青少年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中的古诗古文,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发扬我们的古文化。一人之力虽然绵薄,但千千万万的中国少年就形成了一条历史的洪流。唐诗中的经典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狂傲不羁,这种自信洒脱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多的是些许无奈。我们要在这千古的诗句中领略人生百态,面对成长中的不同磨难。还有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凉,当你身在盛唐,听到这无奈的诗句是否也会不自觉的吟唱,不自觉的慨叹命运不公呢?也许生活就是如此,我们如今还达不到这种高度,只能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把学习搞好,为国家的未来添砖加瓦。坠入青楼的女子都有不得已的苦痛,落魄的词人,更多的是报国无门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是一代英才,屡屡落第,终日填词于灯红酒绿之所。在这命运百转中,他的情怀更多的被世人所了解,更多的被底层所传唱。你听,街角的高楼中,江南的花船上,滩涂的角楼下到处都有这美妙的歌声,像一个精灵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流。当看到这一段段美妙的诗词,我就感觉到了中华先人的伟大,感受到我们振兴中华的重任。在现在的情形下,我们更多的是汲取前人的精髓,来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所谓,一路古韵,一路珍惜。
我们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感受中华的悠久,了解祖国的伟大。更要自觉地承担起责任。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励了无数学子,我们更应该在路上了解古韵,并尽自己的努力把她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