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回望那曾经的路】
今年冬天,我回了一趟久别的母校,走进那熟悉的大门,看到荣誉墙上更换的崭新的内容,那是一张张军训时被晒黑的脸,那是军训的颜色。正是这黑色的脸,培育着未来充满欢笑的时光,让梦想插上五彩的翅膀翱翔。
站在教学楼上往下望,那碧水微漾的池塘让我想起当时的情景,还记得我们曾经因为池塘里出现了一只乌龟而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想想那时的情景,不禁莞尔而笑。绿树掩映的操场上,静了风息,歇了音噪。可这里我们痛过,笑过,摔过,跑过,我的脚就在这里崴了,我开始学会了在体育课上静静地看他们跑操,看他们挥汗如雨,看他们雀跃欢呼。
有人说,冬天是白色的,代表着纯洁,超凡脱俗,就像我们的中学时代,但纯洁并不代表幼稚,超凡脱俗并不代表与世隔绝。三年的时光,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的汗水和欢笑。我们曾经对学校的一切心生不满,不满学校的饭菜,不满教室没有空调,不满老师如此如此的严厉……纵然有太多的口头的不满,但我们从来不允许听到有人在污蔑学校。很多时候我发现很奇怪的心理:学校就好像自己的私人物品,自己可以说她千般不好万般不好,但听不得别人的半句坏话。我们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有时候头脑一热做一些傻傻的事情,虽然在做的时候心里也很清楚其中的不妥,可就是怀着一丝的侥幸和扛不住内心的轻狂,还是做了。比如趁老师不在的时候发个呆,打个瞌睡,画个漫画,以打水为名在教室里兜一圈,以上厕所为名去教室外“放个风”,甚至纠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偷偷地在教室的角落开起了小会。为此我们没少挨批,面对着疲倦而严肃、希冀又失望的老师,我一次又一次地深深自责。也许是这样的学校生活,我慢慢地褪去了青涩,慢慢地收获了成长。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从一定层面上看,冬天代表着希望。而我们正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将这希望演得愈来愈热烈。我们带着无限憧憬,满怀着希望,踏进校园,希望在校园里学得酣畅淋漓,活得风生水起。我们带着无限憧憬在校园里寻找梦想。明知这条求学路上会苦,会累,会疲惫,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这里,那么不去闯一闯,年轻的心怎么会服气?充满渴望的心怎么会停止追求?
回首过往,才发现似水年华已然沉寂,渐行渐远终消散。三年,在我的记忆长河中堆满了五彩的石头;三年,在我的日记里,验证着我们的成长,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三年,我们背负着同一个心愿,只希望在后来的日子里熠熠生辉。但愿我们的欢笑青春永不落幕,但愿我们的初心永不改变,但愿我们那些绚丽的梦都能实现!
【篇二:江南水乡】
水静静地流淌,风淡淡地轻拂。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是水做的江南,这是江南的流水。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了江南最美的风景线。
江南的水乡都是这样,一半是水,一半是岸。石阶从水上升起,通到屋前宅后。一条河贯穿古镇,这条河仿佛就是一棵大树,两岸的房屋,就是生长在这棵大树上的树叶和果实了。
上桥下桥,船来船往就是水乡的日常生活。古镇人家的一部分就是船,而船的一部分,就是古镇人的家了。就这样看过去,古镇的河上,就像是一幅书法。水面是宣纸,船是写在纸上的行书,两旁的石驳岸,就是这幅书法的装裱了。
江南有许多的桥,人们每天都会走过这些桥,过桥时,他们从没有想过,这些石桥日后会改变他们如清晨般宁静的生活。在人们看来,几百年来,它们只是人们行走的路,或是老人们聊天的地方。
坐在船上游览,穿桥过洞,颇有情趣。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拐过一座桥堍,又另有一种意境。就像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听着船娘的歌声,触摸着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就好像沾上了江南的好风水。
多年以前,已记不清在哪条小巷的巷口,有个酒馆,卖酒的女子叫阿金。阿金的美,引得南社诗人柳亚子、叶楚伧等人常去那饮酒,他们为阿金写了许多诗,把小酒馆叫作迷楼。“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关,尽有酒人倾自堕,独留词客赋朱颜。”滴雨的檐下,小镇的少女酤酒而归来,纤巧的身影,在悠长的巷子里飘逸,而那一把油纸伞,仿佛就是江南最诗意的岁月里,正在盛开的莲花。迷楼还在,而当年的浪漫却已飘去,只有阿婆们有时还重复念叨着往事。
随意地走在沿河的街上,偶一回头,旧房子门前坐着的老太太,嘴巴一蠕一动的,以为是叫着你的名字,这时候真有种回家的亲切。实在遇见或者不遇见都是无所谓的,甚至记起了或者记不起了也是不在乎的,站在桥头看看流水和水上的帆影,看看老街和街上的人们,还有老屋、古树,以及不远处另一座桥头,另一个站在桥头看风景的人。心情和风景都异常会心。
也可以轻便地找个话茬,找个熟悉的朋友或是不熟悉的过路人,甚至是和自已聊上几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论,没有问题也没有答案。说就说着,听就听了,对就对着,错就错了,记就记着,忘就忘了。不用去理会别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怕人家读懂你的心事,轻轻松松,散散淡淡,平平常常,实实在在,从从容容,真真切切,甚至是退后一步三思而行也不要,就这样,在江南的街头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