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端午粽飘香】
“五色的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肖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这是宋代诗人欧阳修对端午时节美食与习俗的描画,清香的粽子,橙黄色的雄黄酒,混着菖蒲的清香,端午那热闹,欢腾的气氛中,更显特别。
“快把鸡肉端上来”。“把葱切好,动作快,糟了,肉快炖烂了。”厨房里,妈妈忙得满头大汗,为的是让我们在端午节能够吃上丰盛的大餐。
终于要开饭了,奶奶叫住了我们几个孩子,把一包雄黄倒进酒里,慢慢调匀,“快过来,奶奶给你们打护身符。”说着用手蘸了一点雄黄酒,点在了弟弟的眉心,然后又在他的脸颊,和他的手肘上,都点上了雄黄酒。弟弟顿时成了一只小花猫。随后,我和妹妹极不情愿地让奶奶在我们俩的脸上“作画”,于是我们家里又多了三只“小猫”。
“上菜了”,大伯用他那嘹亮而有力的嗓音喊着,我们几个小孩子兴奋地跳了起来。妈妈先是端上了主菜粽子,那粽子像一个个穿着绿衣的小胖子,肚子撑得圆圆的,接着又端上了咸烧白、甜烧白、回锅肉、丸子汤和麻婆豆腐……。
最好吃的还是主菜粽子,唐代诗人元禛曾在诗《表夏十首》中写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这醇香、清甜的粽子是多么美味呀,连元禛都对它情有独钟。妈妈边吃边介绍,粽子的做法非常简单,先用一张宽大的竹叶,折出一个尖角,把糯米和腊肉或豆沙放进去,慢慢包好,用蒸笼慢慢蒸,不久就会飘出阵阵清香。
中国历史悠久,美食各种各样,每一样都会让人垂涎欲滴,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篇二:丸子汤】
中华美食千千万,作为一名“吃货”,每到一个地方,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西安的羊肉泡馍、成都的麻辣烫、杭州的西湖醋鱼……但是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我大徐州的丸子汤。
丸子汤是老徐州人不可缺少的一种早餐。丸子汤顾名思义:一种有丸子的汤。然而,丸子只是主要食材之一,丸子汤里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食材——绿豆面皮,徐州人管它叫“馍”。
丸子汤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烧上一锅开水,将事先准备好的绿豆皮下锅,煮熟后盛出,抓上一把丸子,撒上一把香菜,再来点儿红油和蒜,一碗香喷喷的丸子汤就出锅了。
丸子汤的卖相也好,黄绿色的绿豆饼,配上金黄色的小丸子,红油勾兑的汤中再加个白色的荷包蛋,一点点翠绿色的香菜稍加点缀,令人垂涎三尺。
最让人回味的是它独特的味道:蚕豆大小的萝卜丸子炸得非常脆,绿豆面皮带着绿豆的清香,口感细滑,入口即化。浇上红红的辣油,三碗丸子汤下肚,额头上浸出细细的汗,再冷的天也不会觉得寒冷。
以前,丸子汤是老年人的最爱,现在更多的年轻人也爱上了这口,如果你到大徐州来,一定要尝尝这种美味。
【篇三:吃早餐】
今天早上的饭是牛排与丸子汤。牛排被咬了一口,像一个月牙,放在被煎得黄澄澄的长方形蛋皮上,旁边还有个剥了皮的鸡蛋。我爸说:“蛋卷蛋。”我妈说:“蛋滚蛋。”我一听笑着说:“全是蛋。”于是,我高兴地把“蛋滚蛋”吃完了。
丸子汤是用豆腐、豆皮、豆芽、蛋皮外加丸子做成的。由于这道汤是我爸和我妈合作的作品——我妈煮的菜,我爸调的汤,所以我只喝汤不吃菜。我这么一说,意思就明显了,聪明如我妈怎么会听不出来?我妈当下就不高兴了:“有那么难吃吗?”我长叹一声说:“豆腐没熟,豆芽没味,豆皮糟了,蛋皮糊了,丸子胖了,叫我怎么下嘴呀?”我转头对爸爸笑:“不过,我老爸调的这汤味道真是美极了!”
蛋滚蛋虽然名字不好听,但是摆盘还算是符合审美奇趣,丸子汤却是把一堆有营养的菜煮成一锅大杂烩,实在有碍观瞻,没品没形,不符合一个吃货对食物的基本需求。要知道,作为一个吃货,对美食是有极高要求的,誓死捍卫吃货的尊严,坚决不吃妈妈煮的菜。
【篇四:乡间生活真有趣】
国庆长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一个美丽的小乡村。在那里,我体验到和城市不一样的乡村生活,它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难忘。
在那里,我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奔跑,和风比速度,与牛比耐力。
在那里,我们吃爷爷奶奶种的蔬菜,吃自家养的鸡鸭,味道真鲜美!农家做的丸子汤,刚走到村头就能闻到香味,能馋得你口水都流下来。
在那里,我和小伙伴们会扫一堆落叶,再捡一些干树枝,然后把枝叶点着了,用来烤腊肉、红薯和馍馍……不一会儿,空气中就飘满了香喷喷的气味,那种香味连五星级酒店中的饭菜都无法媲美。
在那里,我学到了放风筝的新奇方法。我和堂哥来到麦场上,先让风筝飞上天空,然后在风筝线的末端挂一个较轻的物体,把风筝线放开。风筝在天上飞,我们在下面追。为了让风筝不会飞得太高太快,我们有时会增加所挂物体的重量。我们追上风筝后,又把风筝放开,然后继续追,不一会儿,风筝带着我们转了一大圈又返回原地了,好玩得不得了!
奔跑、烧烤、追风筝,乡间的生活多有趣啊。寒假就要到了,我真希望假期里还有机会再去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