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行乞者的作文

【篇一:术业有专攻】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培养全面人才的呼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然而随之而来许多问题,应运而生。 尤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培养全才和中学较高的辍学率的矛盾。这个矛盾在课程日益沉重中越来越激烈。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民选学区委员说:“数学是造成中学生辍学的最首要罪魁,其实那些题目测试的知识,在工作中都是用不到的。”

韩愈也曾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况且相较于样样通,样样疏松而言,术业有专攻,应该更为合理。

根据学生的爱好,合理规划学习科目。不仅会使学习的时间能够被充分利用,而且学生,也能因此产生兴趣。由尽义务的学习而变为主动吸收知识;由敷衍的完成任务,而变为对知识的探索;由机械的模仿学习而变为自我思考和探索。

而若强行灌输学习,学生在中学九门功课的沉重压力下不仅会感到窒息,产生厌学的情绪;并由此荒废时光,甚至将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之上,难以自拔。

甚至即使是被强行灌输学习,书本知识达到较高造诣,又有几个能适应大学的培养和栽培?据调查,和统计显示, 那些高考后光环环绕的状元们,竟没有几个能在他所学的领域上取得应有的成就。有走向社会,最终变为庸人的;有刚上大学便适应不了大学自由的学习环境的;有的甚至自称要寻找自由的生活,而沦为街道的行乞者。这难道不是现代教育悲哀所在吗?

早在几千年的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我们总是在借鉴孔子的仁政思想,难道不应该借鉴一下他的教学方式吗?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样样通,样样疏就如同平放纸张一样,有宽度,却无厚度。如果培养的是专踩的话就如同竖直放置的木板,轻而易举的可以达到预期高度。

因此,重新合理规划教学科目,顺应学生兴趣所在,刻不容缓!

【篇二:我咋这么傻呢】

“我咋这么傻呢?”,此问一出,无数围绕着“傻”一字的话语便闯进了我的脑海——“你怎么那么傻哩?”、“你傻啊你”、“哦!我服了你了,你真可爱,傻得可爱!”……自觉我不是文艺青年,也没有高冷的气质,只是时常思维脱线罢了,却未曾发现“傻”从何处来。作为一个自诩颇具思想的姑娘,我略略地扫描了一下我的记忆库,还真发现了我“傻”的那么点蛛丝马迹。

画面停留在某年夏日,人潮涌动的大街上,我和妈妈在逛街。街人行人各形各色,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四下散步的行乞者。我的视线一一扫过那些行乞者,最终定格在一对母女身上。那对母女衣衫褴褛,脸上布满灰尘,小女孩只到我腰际,睁者水汪汪的大眼睛,看上去十分可怜。那个妇女手中拿着一个缺角的瓷碗,瓷碗内零星放着几枚硬币……

看到这一幕,我廉价的同情心又一发不可收拾地泛滥开来。我拉过妈妈,想着哪怕给她们几元钱也好。还未开口,那个乞讨妇女的目光突然撞上了我的视线,那直勾勾的不带一丝遮掩的目光竟让我有点害怕。我不由怔住了。妈妈见了,却拉起我的手快步向反方向走去。我疑惑不解,回头,那个妇女拉着小女孩儿正疾步向我们的方向奔来,口中含糊不清地喊着:“好心人……”直到我被妈妈拉着走到下个路口,我还久久回不过神来。妈妈责怪道:“下次遇到这种人,不要管,点头走就是了,傻孩子,你以为她们真需要我们帮助吗?说不定,她们过得比我们还好哩!”我听了,讷讷地点点头。

画面又跳转到学校操场的环形跑道上,此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运动会。我和众多选手拥挤在同一水平线上,就等着发令抢响,我们便都不顾形象地争先向前涌去——“哎呦!”一声娇呼引得我暂缓脚步,回头一望,原来是与我点头之交的一个选手摔倒了。我越跑越慢,频频向后关注那个姑娘。身旁一个个风一般的女子超越我,我却不管不顾。在N次回眸后,那个姑娘终于从地上爬起,奔向前方。直至与我擦肩而过,她眼角的泪好像落到了我的脸上,我轻声对她说了声:“加油!”

她奋力直追,我渐落人后。她勇得前三,我亦如此,不过却是倒数之名。听人问起为何我开头就慢,我答:“心有余而力不足吧。”

思绪拉回,放下手中的笔,凝望手上的冻疮点点——那是寒风与冷水的产物。耳畔又响起妈妈的唠叨:“你怎么又长冻疮了?就这么不爱惜自己,你就那么傻吗,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想起这些,我真可感叹一句:我咋这么傻呢!

原来,记忆中的我,直到现在的我,都是一个傻姑娘。

【篇三:路过】

在人生这场长途旅行中,我们会路过许多美好,也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那些美好会在我们心中驻守,留下痕迹,我期待着下一个美好的到来。

时光的沙漏翻转,记忆又重新回到那天。我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出家门,微风拂过我的脸颊,我踏着朝阳迈着轻快地步伐走向学校。街道上又繁忙了起来,人们低着头匆匆的赶往工作地点,车站旁是一个又一个焦急等车的人们,有几个等得不耐烦的顺手打车就离开了,余下的人们还在清晨阳光的照拂下等着公交车。

这时,一阵悲哀的音乐声从身后传来,人们纷纷好奇地抬起头来,寻声而望,原来是个乞丐……只见那乞丐双手撑地,不够完整的双腿坐在自制的小木车上,吱呀吱呀缓缓前行,人们渐渐被他的到来所吸引了目光,随之而来的是所过之处人们都捂紧了鼻子。与其他行乞者相比,他只是胸前多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己如何悲惨,以博取人们的同情罢了。想着,我便不由地摇摇头,无奈地叹了口气,心想:“唉!这又是个骗子吧!”可谁料,这乞丐竟然就在站台附近找了一处空地听了下来。只见,那乞丐用他那双满是污垢的手颤颤巍巍地从破旧的外衣兜里掏出了一块干馒头,上面已经满是或浅或深的绿点,他小心翼翼地将其抠下来,不肯多浪费一点,大口地啃食着,吃着吃着,他似乎是吃噎到了,又从他那打满补丁的背包里拿出一瓶水,那水早已失去了水的澄澈、清爽,可他仿佛视若无睹,瓶子高举一饮而下,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中似乎被什么触动着,“或许,他不是骗子呢……”。

过了许久,一个穿着寒酸,但相貌清秀的女孩蹦蹦跳跳地径直走向那乞丐,笑颜满是地说道:“爸爸,我去上学了!”,那身后的马尾辫在阳光下灵动的跳跃,乞丐转过身,挤出脸上的一丝微笑,说道“嗯,去吧!上学要听老师的话。”他刚想用自己肮脏的手去摸摸那女孩的头,怯生生地举起却在半空中戛然而止,眼中带了些莫名的伤感。传念,他又双手外推,说“快点上路吧,别迟到……”生怕孩子与他的交流被人瞥见。看到这儿,我好像明白了什么,心中愧疚不已,不禁为自己刚才的想法而后悔。我不再想看清他那身前字板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但我相信那肯定是字字滴血的辛酸,回望小女孩远去的背影,那坚定、灵巧的步伐带去的是身为行乞者的父亲多少的期待啊!我猜命运并没有击倒这对父女,一个坚强,一个勇敢的灵魂在这晨曦中熠熠生辉。

我不敢直视那行乞者的眼神,因为那眼中有太多情感的诠释,我怕自己灼热的目光触痛他悲楚的经历,更怕自己卑微的同情打扰了那份美好与温馨。

生活中,或许因为节奏过快,使得我们已经错过太多,其实有时候,脚步放轻,节奏放慢,我们会路过那打动人心的美好与温馨。

【篇四:冰封的心】

冬日凛冽的风,无休止地吹着,吹迷了我的眼睛。路上的行人裹着厚实的冬衣,行色匆匆。天渐渐暗下来,粒粒黄豆般大小的雨打在我的身上,又钻进了我的衣裳里。风更大了些,刮在我的脸上有些疼痛。

我躲进了一家亮堂的奶茶店,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感受着室内温馨浪漫的音乐,却也忧心于室外风雨交加的天气。坐久了,我换了个舒服的姿势,无意间瞥到马路对面有一位老大爷。他坐在湿漉漉的地上,身子蜷缩在一件破旧的大衣里。虽然他努力地将身子往屋檐下挪,可屋檐能遮挡的空间毕竟有限,老人还是有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一道道深浅不一又错综复杂的皱纹悲情地诉说着这个男人坎坷的人生。他的身旁有一口变了形且发黑的钢碗——这是一位孤独落魄的行乞者。

来往的行人撑着伞从他身旁经过,几乎就没注意到他。即便有少数察觉到他的存在的,也不过是瞟一眼,然后拉大与他之间的距离。仿佛是遇到了很不吉利的事一般,那些人的目光中饱含着对老人无尽的嫌恶和鄙视。

突然,我的视线里出现了一把伞,一把与这晦暗阴沉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亮色调的雨伞。伞的主人是一个孩子,他跑过去将伞塞在老人手里,又飞也似地跑起来,消失在了人海中。老人的眼中闪过一丝惊慌与诧异,许久才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带着苦涩与沧桑,仿佛是沉浸在刚才的愉悦中,又仿佛是想到了别的什么,老人颤抖着的手一直紧握着那把伞。

雨下着下着就停了,我望着渐渐明朗的天空,有鸟儿飞过,仿佛是一条流动的彩带,飘向爱和美的天堂。我慢慢地踱步回家,脑海中仍然浮现刚才那个画面——它使我有些温暖,又令我倍感彷徨。那个孩子像是儿时我的缩影,那时的我会无私地帮助有苦难的人,不管与他们是否熟识。而现在的我,待在温暖的店里望着外头一位无助的老人受冻,却无动于衷。

我这是怎么了?担忧油然而生,我还没有成年,却有了同大人一样冰封的心!我那颗曾同孩子一样阳光的心呢,我把它遗失在了哪里?也许我该对这个世界说声抱歉吧。

通往温暖的门是半掩着的,请别在门口徘徊,让我们打开它,让那缕缕阳光融化冰封的心,让世界充满温情!

【篇五:善心未必成善行】

罗素说:“善良的心意并不总能为他人带来好处。”

就如同蝴蝶只有破茧后才能飞翔,人们为它解去桎梏只会令它沦为爬虫一样,动物在自由环境中才具有野性之美,投掷的食物只会缚住它们的手脚。最终趋于灭亡的动物该怪的除了它们自己贪图安逸,更该怪投掷食物者的一片善心。

人性本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想表达自己的善意。然而,拥有善心,未必能成就善行。如果表达善意的方法不当,“被善心”者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善心未成善行的例子不在少数。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所言“若子不成器,卿可代之”一句本为善意,却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的最直接原因。而诸葛亮为报刘备之恩,蜀国大小之事,一一亲自过问,刘禅便不理朝政,荒淫享乐,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阮籍劝嵇康屈于司马氏的统治,无论此举是否正确,但确实出于一片好心,但却令嵇康忍无可忍,痛斥当朝,最终招至杀身之祸。我们总是希望,善花结善果,善心成善行,但就像不是每颗种在地里的种子都会发芽一样,不是每个善行都会有好的结果。

遇见街边乞丐,出于善心你理应给他一些零钱,让他满足温饱之需。然而,且不论有些行乞者以暴露身体缺陷为手段,几乎是逼迫你了,就说你给了金钱,他花了没了,又得像这样靠出卖自尊或绑架别人的道德过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懂,可是真正愿意这样去做的又有几个呢?还不是给钱完事走人三部曲?这几乎成了伪善了。这种行为,就算不把其上升至埋下社会不安定因子这一上纲上线的层面,但至少丢弃了一次使他人能自食其力的机会。即使你在给他零钱时只要求他为你唱一句歌,也比单纯的给予要强过万倍。否则,善心就真不成善行了。

善心未必成善行,而非善心必不成善行。在帮助他人之前,多想想这是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不是方法合理,别让好意用错了地方,在行动之前,想想先贤罗素在一百年前的谆谆告诫。

热门推荐
1梅花
2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3《城南旧事》读后感
4我们班的捣蛋鬼
5第一次熬夜
6摘樱桃
7一次神奇的采访
8我的过年红包
9请停止“染色”
10感冒好了吗
11掰手腕
12捡稻穗
13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14春天的柳絮
15携行李箱上路
16赞美大树
17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子
18高校开学第一课校长讲话稿
19我的老师
20换个角度想问题
21愿有所息
22有趣的辩论课
23
24秋游恒山
25虚惊一场
26星空下的遐想
27感动五十三中
28我的拿手好戏骑自行车
29想起来就觉得可笑
30月光下的遐想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