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剔除的作文

【篇一:剔除心灵的垃圾】

在成长的历程中,我有欢喜,也有悲伤,更有过后悔的事情。“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这是我们校长在校会上常常讲的,我们虽然十分赞同,但却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

一天早晨,我打扫完走廊刚走进教室,班主任潘老师就捧着一大摞作业走进了教室。这时,刚好一阵风吹来,一个垃圾袋顽皮地飞落到了潘老师的脚下,潘老师捧着一大摞作业艰难地低下头看了看,然后笑着对我们说:“谁来把这个垃圾袋捡起来?”闹哄哄的教室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言不发地坐着。我本想跑过去捡起垃圾袋,可转念一想:又不是我扔的,凭什么我捡呢?何况,我坐得那么远,走过去太麻烦了。我赶紧地低下头,佯装看书,趁机偷偷地瞄了一下其他同学,多数都是和我一样,低着头,佯装看书,雕塑一般,动也不动;只有少数同学,抬起头木木地望着老师。

十秒,二十秒,三十秒……时间在“滴答滴答”声中飞逝,竟然没有一位同学上前捡起垃圾袋,潘老师神情复杂地越过垃圾袋,走上讲台,放下作业本,脸色变得沉重起来,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垃圾袋应该由谁来捡?”“丢垃圾的人!”“值日生!”“卫生委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兴致都挺好的,好像都在说一件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凝固的空气一下子化开了。

潘老师的脸色更加沉重起来,意味深长地说:“怎么我就没听到哪位同学说自己应该捡起来这个垃圾呢?”这时,坐在后面的班长石秋语站了起来,她红着脸,快步走到教室门口,弯腰把垃圾袋捡了起来,又折回教室后面扔进了垃圾桶里。等班长回到座位后,潘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垃圾袋,就反映了我们班级里的许多问题。乱扔垃圾的人固然不对,可值日生为什么不主动将它捡起来呢?班干部为什么不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呢?离得近的同学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离它最近,理应去捡起来呢?还有其他同学,为什么不把校园当成家一样爱护,主动捡起垃圾袋呢?多做一件好事,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多添一笔财富。”

潘老师的一番话让我们面红耳赤,羞愧不已。《道德与法治》教材里就有很多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案例,我们生活在校园里,校园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学习在班级里,班级就是我们的家,家里有了垃圾,为什么非要纠结是谁丢的,谁该负责呢。

【篇二:澄澈方可鉴人】

同样是透过玻璃,单纯的玻璃让人看到往来不绝之人,而在玻璃的背面镀上一屋薄薄的银箔,便只有映射出自己。同样,纯粹的玻璃也让他人看见了你,而后者在隔断你对他人的关注,将自己更好的映射的同时,也以那银箔隔断了他人对你的视线。

用镜子看自己,就是要用银箔包围自己的心灵。以某些特定的物品将自己包裹,那么心便不容他人,那么在镜子的包围下,势必就能将自己的外貌好好端详一番,当然,此时你是看不见他人的。

而玻璃则略有不同,玻璃是什么?澄澈的心。以澄澈的心,便令内心无尽宽广,映尽千人万物。而这对他人也成立。因此,你在内心映出万人,万人在内心映收了你。心与心的照映,映射的是更为本质的东西。通过这些射影,你便是借万人之归眼,过万人之心看见了自己。外貌不一定清晰,甚至可能模糊,但你会看到你的心,如同隔着玻璃观望那跳动的火焰,能清楚观察这赤红精灵的舞姿。真切,又毫无危险。

因此,同样是透过心灵的玻璃,看到的不仅多,而且全,甚至深入本质的,是那澄澈而又纯粹的,并非那将自己包裹,与外界进行双向封锁。同样,前者的益处之多,不言而喻。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类似银箔的物品封闭,想要看到自己,看到他人,清楚而又无误地认识自己,就要打开封锁,看到他人,则要变得澄澈。因此,我们要净化自己,唯有澄澈,方可鉴人。

肝胆相照,真心相印。人们的这类表现,源于澄澈,互相信任,是怎样一种境界?古住今来,只有个例。管鲍之交,多么美好,高山流水,多么优雅。就凭这么几个个例,便激发了全人类对此的深深追求。

同样,往往是心最清明的人,对自己才有最深刻的认识。在“无我”境界的张专瑞,对自己的认识无比深刻。因为他的澄澈,已经将自己都快从中剔除,如此之澄,印出的像会不清?

澄澈,才能鉴人,我们都需如《船夫日记》的作者一般,以冷静,剔除杂质,将自己澄澈以清,如时光船夫,鉴照两岸,鉴照自己。

【篇三:那些剩下的东西】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条朝圣之路。

在前进的旅程中,你的食物会越来越少,你的衣物会越来越破旧,你的身体会越来越衰弱……但你依然会坚持向前迈步。明明自己已经看似一无所有,但为什么依然在困厄中挺直不屈的脊梁?支撑你的,就是此刻你心中所剩下的东西——执着的精神。

精神在那些物质至上的人们眼中是缥缈而无用的。殊不知,精神的意义绝不是通过“有用”“无用”这把尺子就可以轻易测量出的。

周国平说过:“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等,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而活得有滋有味。”诚哉斯言!我亦向往诗歌中流露的飘逸与不羁、哲学里蕴含的深邃与高远、爱情中潜藏的甜蜜与温馨……总之,我向往着这些剔除了利益杂质之后剩下的纯精神的东西。

在今天这样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却仍有许多的人沉湎于利益的追求,甚至为之而不择手段。皮革奶、瘦肉精、地沟油的生产商们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这些人利欲熏心,耽于物欲,而缺乏精神的陶冶,很多人最终落得锒铛入狱身败名裂。还是听听成功人士的翘楚乔布斯是怎么说的吧——“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与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由此可见,精神追求是物质、科技之类无法取代的,精神的丰盈才能带来人生的充实。

精神追求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变得强大。就像在哲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获得别处难以得到的惊喜与精神的升华。手捧《苏格拉底全集》,吟诵着“我们与世界相遇,我们与世界相蚀,我们必不辱使命,得以与众生相遇”,我相信,我们的心灵会自然而然变得纯粹而又丰赡。

也有人认为对精神的追求应在获得物质满足之后。对此,我大不以为然。相反,我认为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同样重要,甚至比物质追求更为重要。当一个人悠然沉浸在物质的大染缸中时,他必将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一个人就会失去灵魂,每天庸庸碌碌地过着没有朝气、没有活力、没有激情的生活,最终,则会荒废一生。

毕淑敏曾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这样写道:“若有可能,我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己。”

是的,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灵魂与精神修建一座小屋,用这座小屋来收藏那些剔除了物欲与杂念之后所剩下的东西。在人生的朝圣路上,也许你会有千金散尽、朋友反目甚至孤独绝望的时候,但是不用担心,你还拥有灵魂与精神的陪伴。它们会给你力量,给你信心,在你的心中点亮一盏不灭的灯!

热门推荐
1诚信
2小松鼠历险记
3蜜蜂的启示
4又是一年春光好
5第一次学骑自行车
6聆听
7红尘如梦轩
8那一段美好的时光
9成长路上他牵着我的手
10十六岁的九月
11我为自己点个赞
12温暖
13妈妈我想对你说
14我感受到了蚂蚁的魅力
15校长教我们如何写字
16简单爱
17游玉龙雪山
18我的价值
19我想去泰山
20记忆中的柿子
21小说《《仙逆》读后感
22小闹钟
23开心的一课
24神奇的小生灵
25美无处不在
26谁是最可爱的人优秀作文
27另类同桌
28风的四季
29五四·爱国
30我心中的懊悔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