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秦川的作文

【篇一:家乡的秋天】

几场清风细雨过后,秋便悄悄地来了,来到了秦川大地。她的脚步是那样轻盈,摇曳着古塔角上的风铃。

她飞越过山岭,用手中的画笔在浓郁葱绿的山中作画。于是山中的色彩就丰富起来:红的像火,黄的似金,绿的是黛。于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恰似色彩斑斓的飘带,成了秋的衣裳。山中的鸟儿被她惊艳了,围着她翩翩起舞。

她趟过河流,河流立刻清澈起来,清可见底,鱼儿在水中游动、嬉戏。秋的凉爽,去掉了暑的燥热,暑的蒸腾,天空也格外明净起来,朝河面放眼望去,真是水天一色。近处几点湖泊,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也是干净得不染一丝尘埃,从这几汪秋水,我看到了秋的眼睛。

入夜了,秋却未曾入睡,她用凉爽的微风轻抚着人们酣然入梦。篱笆间,秋菊暗香浮动;草丛里,各种小虫在“唧唧”地唱歌,鸣奏着秋之小夜曲。半夜过后,一轮满月悬挂在浩瀚的天空中,在天地间洒满清辉。她是那样的皎洁,我看到了秋的脸庞。

在秋的田野里,各种果实压弯了枝头:苹果、梨、葡萄、石榴、枣儿……都是那样的水灵、饱满,散发着诱人的芳香,他们欢笑着,争着来参加秋的献礼。在这秋的季节里,最高兴的是秦川里丰收的农民了。家里的粮仓早已堆满,院子里、屋檐下也挂满了一串串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他们朴实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献上用桂花酿造的美酒,迎接秋的到来。

同样,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城市里的人们也在感受着秋的从容与平和。清晨,老人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公园里悠闲散步;年轻人们神清气爽地去上班,不用吹空调,不用在烈日下工作;孩子们也挎上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他们也在收获他们的生活。

没多久,秋下起了雨,透明的雨丝斜斜地交织着天空。没有春雨的朦胧,没有夏雨的暴烈,静静地涤荡着这世间上的尘埃。她不紧不慢,又像是在娓娓地诉说着她的故事。雨淅淅沥沥,可别急,这是秋在不停的催促人们添加衣物,把收获的果实贮藏起来,以备严冬。她是那样的细致耐心,因为秋过后,人们将迎来的是冰天雪地,万物肃杀的冬了。

她始终是那样的轻盈。

秋,这时间的信使,天地的精灵。

【篇二:考试的作文】

一天下午老师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神秘地说:“今天做个特殊的考试。”我们很好奇,问老师,什么叫特殊的考试,老师说:“你们问我问题,我来回答。考试规则是:句子要通顺,第一节课到第七节课随便问。”

考试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抢着问问题,我终于抢到了机会,“董老师,我想问你,长城长约多少米?运河呢?”董老师满脸笑容地说:“这个我知道,长城长约6700千米,运河长约1747千米。”我们说:“对!”老师让秦川说的时候,董老师好像有点害怕,我猜董老师一定是害怕题目太难了,他答不上来。果然,秦川出了一个高难度的题目给董老师,秦川问老师:“刘翔是几月几日出生的?”董老师摸了摸后脑勺愁眉苦脸地说:“这个我不会。”我们大家一起说:“是1983年7月13日出生于上海。”董老师一下子脸红了。

下课了,我的脑海里还在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问董老师,也问我自己,通过这次活动,帮我又巩固了所学过的'内容。这次活动真有意义。

【篇三:遥在彼岸,近在远方】

站在这里,极目远望破晓时分的天光,在灰白苍茫的布景下是村落低矮的几座平房,踏上覆了白的草贴近了黄土的心脏,远远地,传来唤醒一天的秦腔。

贾平凹先生在描摹秦川时沉醉,我亦被戏班排练时全村出动的热情打动,敞开了听放开了唱,生活一场戏在水一方。

就像泰戈尔说的“遥在彼岸”一样,即使是寤寐思服了,仍道阻且长。你有你的“速食文化”,我享受我的碎片时光,无线电总能有效地填补焦虑的空闲,无所事事多么不道德,只因为我们是学着数理化、身上立体环绕着电磁波的孩子们。尽管有学者站出来告诉我们:“现代人的困境就是卡夫卡的困境。”可惜靡靡之音泛泛,石沉大海。

一如卡夫卡《变形记》里的那个兢兢业业的主角格里高尔,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和家人的期望使之麻木又不堪,如此才有了开篇一句——“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卡夫卡这样抛出一个问题,当人被特定的环境异化,人要何以为人?

格里高尔的父母无法忍受儿子脆弱而丑陋的身躯,趋向冷漠无情的嫌恶,起初善待他的妹妹开始觉得负累和羞耻。

人脱离了人性的本质,卡夫卡拉了一个长镜头,残酷地一拉到底。

反观库克的话,人工智能永远成为不了人类这般会思考的芦苇,我们却会在信息时代汹涌而至的速食狂潮里丢失“眺望彼岸”的眼界。校园自习室涌满争分夺秒的人群如是,即使有热风不停地灌,里头的人仍毫无所觉地写,可贵又可惜;再者说早年还没安上空调的旧公车,可随意寻人叙话而不显冒昧,今时若侧头一瞥,入眼的不是忙忙忙就是耳边塞了耳机的侧颜,无人能真正摆脱智能的桎梏。

人没能变为虫,异化成了编程中的一串字符。

早在二十世纪,杜尚创造了实物主义的《喷泉》来讽喻艺术家们的守旧,敲打着年轻人的脊背,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手握新兴主义来开拓自然造物的艺术。那位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作一首《种种可能》警醒我“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所以她写植物的独白,昆虫的告解,此中小而美的素直精神无处不在。

庆幸的是,我们仍能读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异代而重温生动俏皮的古时爱情,也有“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悲歌可泣。回归一种自然朴实,一如秦腔。触摸自然的脉搏,追寻彼岸的诗情。

思想信马由缰,目光随意笃视,这一天才是有脉搏的。

张旭书法几多人欣赏,几多人描摹,可几人安知他挥笔而就的“肚痛贴”里是人间的烟火味儿?“忽肚痛,不可堪。”他忽逢肚痛,不能忍了,难受得纠结,写的也纠结了。这古人生活闲庭信步的慢与情调,有三两挚友,能青梅煮酒,便是有趣了。

闻说这则逸事,联想起秦川那片土地时时上演的生活戏剧,锣鼓震天,热热闹闹开场,心下柔软。

昨日与朋友一同乘了地铁回家,读着那本《秦腔》。

正如那句“差异交会成雷同”——

朋友压着领口,手指刷屏飞舞,车厢里都这样沉默不语。

待我拿了行李箱下了车,也遇见了那朴实的麻辣烫老板娘,看见她藏在雾气氤氲背后含笑的眸,收获了几人笑意,几缕温柔的目光。

它们如此不同,格外灵动。

——遥在彼岸,近在远方。

热门推荐
1戏精老魏
2再也没有
3学雷锋行动
4原来成功并不遥远
5期末考试
6一只粽子的旅行
7碎片化的生活
8瞧,我们这一家
9踢足球
10满分作文
11可以吃的润唇膏DIY活动
12乡间的美好
13独特之旅
14都是车子惹的祸
15的作文
16回味
17我的母亲
18假如我能替你分担一点
19小草
20写游记的作文
21叶之随想
22我发现了乡村的美
23南京六朝博物馆游记
24那年秋天
25议论文
26我读懂了妈妈的眼光
27不能说的“秘密”
28开幕式练习
29《中国钓鱼岛》读后感
30中秋节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