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过年的作文】
我的家乡是常州。过年的习俗还真不少:除尘、除夕包馄饨、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夕包馄饨。
除夕这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吃完早餐就迫不及待地和姥姥去菜场了。姥姥用最快的速度买了青菜、肉末和馄饨皮。我还听说姑父喜欢吃饺子,就让姥姥也买了些饺子皮。回到家,只见姥姥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她让老妈帮忙洗青菜。与此同时,姥姥还煮了锅水,我心想这锅水派什么用场呢?等老妈洗干净一些青菜后,姥姥就把这些青菜倒入煮沸的水中,等青菜稍微熟了之后,立刻捞起来放入冷水里,过了一会儿再捞出来放入搅拌机打碎。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所有的青菜都打碎了。姥姥就把肉末和青菜放在大铁锅里炒熟。哇!厨房里飘出一阵阵的香味,馋得我直流口水。
准备工作完成后,我和奶奶就开始包馄饨了。只见奶奶先拿出一张馄饨皮,用勺子舀一些青菜馅放在中间(注意:不要放太多也不要太少,要适中;要不然煮的时候馅就会漏出来的);然后把皮向前卷,直到把馅包住,成圆筒状;注意还要稍稍留出一小部分,再用食指蘸些清水,把圆筒的两头和边缘部分都弄湿,最后用手稍微用力捏住两头并向中间靠拢,中间也用力粘住,一个馄饨就做成了。哈哈,包馄饨也不难啊!于是,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起来。看着奶奶倒是很容易的事,怎么到我的手中馄饨皮和馅就不听使唤了呢?不是馅太多了就是没有粘住,菜馅都掉了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了一个。怎么这么难看呢?样子也长得很奇怪,看来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毫不气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作品”之后,终于,一只像模像样的馄饨诞生了!耶!我成功了!
在我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馄饨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包饺子了——这是我的拿手绝活。只见我熟练地拿出一张饺子皮,把馅放在皮中间,四周再用清水湿润一下,然后把皮上下对齐(成半圆形)用力捏好,很快一个饺子就包好了。不一会儿,饺子都包好了。看着这些劳动成果,我心里乐开了花!
我永远也忘不了今年的除夕!
【篇二:竹弓木剑】
在婆婆家,我望着满山遍野的竹子和粗壮的木头,心里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用这些东西做把弓和剑呢?我为这个想法激动不已,马上找来老爸老妈,请他们帮我做竹弓和木剑。
竹弓
老爸帮我做竹弓。他选了一根较细较短的竹子,用手当尺子,一量:刚好。他先将竹子两头各削一个凹槽,又找来一根棕色的细绳,把竹子两头抬起,再把脚踩到中间,将细绳死死的绑在两头的凹槽中,一把简单实用的竹弓就做成了。另外他还给我做了几只箭:他去找了一些芦苇,将它们的杆砍下来,再把竹子做成的箭头安在芦苇杆上,一支箭就做成了。
木剑
另一边,老妈正在做木剑。她把一根不到半米的木头削光树皮,削成小木棍,之后,她把木棍的前半部分削得扁扁的,后侧刮得圆溜溜的,一把简易的剑就做成了。接着,老妈对剑进行“升级再造”,用柴刀慢慢的“修理”着剑柄和剑身,照着画好的图案,细细的雕刻着?又拿起剑左瞧瞧又看看,然后又进行“修理”。在老妈的努力下,木剑终于完美“出炉”了:剑身平滑,找不到一点木刺,剑柄上的花纹很是漂亮。老妈还用一些红毛线,给我做了一个剑流苏,十分好看。
经过竹弓和木剑的搭配,我像及了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对了,你想要吗?我可以打一折哦!哈哈!
【篇三:干电池短路试验】
今天科学课的时候,陆老师叫我们用电池点亮一个小灯泡,并且提醒我们不要用一根导线去接电池的两头,因为这样会让电池短路。但是,我抵挡不住好奇心的驱使,还是做起了干电池短路试验。
我拿起一节电池,用一条又细又长的导线接在电池两端,发现电池并没有发热。过了半分钟,我等不及了,马上做了一次大规模检查,发现原来是因为导线的一端没有对好电池的铜帽,而在贴在了旁边。
我马上又用导线接了起来。这次,电池和导线都慢慢地发热。我开始着急了,这可是我唯一的一节电池啊,再说陆老师已经说了让我们不要用一根电线接电池的两头,我还偏偏这么做,多丢脸啊!我赶紧把导线放下了。接着,我抱着侥幸的心理又开始做实验,把东西按照接通电路的常规方法摆好,但是小灯泡却没有亮,我马上认为是电池因为短路没电了,垂头丧气地把电池放进了课桌,想:早知道我就不做这次冒险了,害得我现在要用电池却没了。正苦恼的时候,突然,我急中生智,仿佛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找到了一束阳光。我连忙把电池拿出不把小灯泡换了一个方向,又把它绕起不。哇,小灯泡真的亮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已经短路的电池,竟然能点亮灯泡。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个小灯泡比别人的都暗。
从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电池短路并不是在一瞬间发生的,而是慢慢地消耗电量。
【篇四:那个冬天】
“快把它捡起来!”毛线团落到地上,“咕噜咕噜”地向前滚去,灰色的毛线散落了一地。
那是个冬天,除却了萧瑟的朔风,阴沉的云翳,刺骨的寒风,少见的温暖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子撒进来,落在地砖上,变成一地金色的羽毛。母亲坐在阳台上,脚边放着一只装着毛线球和各式毛线针的篮子,我搬了张板凳坐在母亲身旁。
我不懂怎样把一团毛线织成精致的衣物,但好在这并不妨碍我享受观看这一神奇的过程的权利。母亲双手拿着毛线针,一根毛线绕在她右手的小拇指上,两根毛线针在她两手间互相挑拨,冬天的阳光就被她织进毛衣里去了。看着那根灰色的毛线随着毛衣针不断地穿插在毛衣中,耳边回响着针线摩擦的“嗒嗒”声,我几乎要融化在冬日的暖阳里。
曾经在冬日里悠闲地沐浴阳光的人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搬一张板凳坐在阳光里,每一个毛孔都沉醉于阳光温暖的触碰,心里沸腾的水也清寂了,闭上眼就能看见心里的光。
“哐”,母亲脚边的篮子倒了,灰色的毛线球落到地上,“咕噜咕噜”地向前滚去,灰色的毛线散落了一地。我上前去捡,把散落的毛线重新绕成一团,不料绕了几圈就发现毛线中断了。母亲却显得十分从容,她将中断的两头并在一起,绕两圈,一收,打成了一个结,接着继续织下去。
我看到那个打结的部分在毛衣上显得十分突兀,线头露在外边犹如面团上的小疙瘩。母亲从篮子里挑出一把剪刀和一根两头带着小钩的针,母亲说这是钩针。她先用剪刀把多余的线头剪去,两手执钩针,轻轻地挑起结处两旁的毛线,手腕一动,就把结翻到了内部,看不到了,它被藏了起来。接着母亲又拿起原来的毛线针织起毛衣来,“嗒嗒”的声音清脆悦耳。
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神清亮的孩子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等他把这个蝴蝶结打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我说:“我,坐在冬阳映照的阳台上,看着这个生我养我的女人认真地打一个结。是的,我愿意花上一个冬天的时间,等她把一件毛衣织了,用她不再细嫩的手指。”
那件毛衣带有太阳的气息。那个冬天,是个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