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河姆渡人的作文

【篇一:秋天的思念】

一场秋雨,使原本炎热的天气凉快了些许。

我静下心来,将注意力集中在手里的历史课本中,预习着下一课的内容。指尖飞快地佛过这一页的每一处。“原始社会、河姆渡人,半坡人……”半坡?我的指尖渐渐停了下来,眼睛也紧盯着这两个字。好像,以前见过这个词。我努力在大脑中搜寻着有关记忆。有了!半坡,半坡遗址博物馆就在西安,而且我还去过,是小学的研学活动。距离小学毕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记忆却如同潮水般涌进我的脑海,思绪,也随着记忆飘远了……

那天也是刚下过雨,空气里混着些湿润的泥土的味道。凉爽舒适的秋风,清清地吹过,吹起我额前的发丝,飞舞在我的眼前。风,弥漫着大自然独有气味,沁人心脾的清新。只有在下午,夏日略高的温度才会现身。

随着我们,“一二——一二——”的口号声,温暖的阳光洒了下来,笼罩在大地上,照在每个人的身上,使钻木取火的我们出了一身薄汗。天气也一改刚才的云雾,很给面子的放晴了,好像连它也在祝愿我们能成功地取到火。工具十分简单,五人一小组钻木取火,操作起来也不难。不过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切准备就绪,立刻就开工了。我一边压着石头一边喊着口号,没想到真是出师不利,不是木棍儿飞了,就是绳子松了。我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变实施方法,又一次尝试后,终于有青烟冒了出来,我们成功了!

这次的研学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的回忆也戛然而止。

我是知道的,这次结束的,不单单只是一次研学,一次回忆,结束的,更是一段青春,一段旅程。感谢秋天,让我重拾起这段重要的回忆。

夏已去,初秋来临,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中,我离开了母校,离开了拥有着六年青春,六年回忆的教室。

伸手接住一片金黄的银杏叶,望着它,突然伤感起来,仿佛思念写满了每一道叶脉,诉说着我们的不舍与留恋……

【篇二:参观宁波博物馆】

今天,爸爸说要带我去参观宁波博物馆。

“好啊,好啊!”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到了博物馆,我一眼就看了一个奇怪雕像。是一个穿着古代服饰的女子,她把琵琶背到背上,双手绕到背后弹琵琶。我看了介绍,原来这是“反弹琵琶”。真是太厉害了,可以在看不到琵琶的情况下弹出美妙的乐曲。如果我也能做到这样就好了。

来到二楼夹层,这里装饰着一幅幅画,讲述了一个个成语故事。其中有四幅是表示“文,武勇,信,仁”的,合起来被称为“鸡鸣武德”。哦,我又学到了一个知识。三楼是“东方神舟”展。这里展示着我们祖先“河姆渡人”生活的场景。他们只在腰上围着树叶,用红泥做碗,打来动物烤着吃。原来我们的祖先是这样生活的啊,比起他们,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是太幸福了!

我还参观了“阿拉老宁波”、“竹刻馆”……,天慢慢黑了下来,该回家了,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博物馆让我学到了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知识,下次有机会还想再来!

【篇三:我心中的河姆渡】

走进河姆渡,巨大的石碑——双鸟朝阳矗立在河姆渡正中央,这石碑上谱写了一张张千年的河姆渡历史?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的住宅十分精美,既可以住人,其下又可以豢养家畜。但因工具限制,加工显得较粗糙。销钉的使用和企口板的发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较熟练掌握房屋建筑技术,体现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毅力,为中国古典建筑木结构技术对世界建筑史的独特贡献奠定基础。遗址还出土6支木质船桨,1支外形基本完整,轮廓清楚。是目前中国已发现船桨中最古老一支。第三、四文化层中还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锤、铲、矛、等,不少器物为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少见或未见。这是余姚河姆渡的光荣啊!

七千多年前,河姆渡的人们开始不再茹毛饮血,开始学习生火烧肉,一阵阵飘香从河姆渡村中传来,预示着河姆渡人民向新社会又跨近了一步。人们渐渐发明了碗、筷、铁器等,从野蛮的猿人类逐渐成为了文明人,直至至今的我们。河姆渡遗址中记载了千年的历史,是我们余姚人的骄傲。现在,河姆渡正在不断地发展,努力的发展下去。我相信,明天的河姆渡一定会更好!她那金色的光芒一定会永远的闪耀下去!

热门推荐
1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叩开幸福之门
3观察鹦鹉
4秋天的田野
5你最珍贵
6叶落的启示
7美丽的九峰公园
8不一样的春节
9真情
10缅怀先烈,爱我中华
11我也是一束阳光
12逆水行舟
13莲花
14写给孩子的一封信
15古诗的阅读时代正在降临
16不再捕猎的猎人
17粽子飘香
18环保建议书
19写人
20游青岛
21青岛游记作文
22教你识别人民币真假
23排队
24我的家庭成员
25邂逅
26细心的王叔叔
27小兔过河
28一起走过灿烂的日子
29她真好
30那一段艰苦的时光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