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座右铭】
有一次我问爸爸,什么是座右铭?他说:“就是放在座位右上角的一句话。”
三年级时,我问妈妈,她说:“就是古人放在座位右上角的格言。”
现在,我问爷爷奶奶,他们回答:“就是古人放在座位上方提醒自已的格言,后泛指主人用于激励自已的经典语句。
其实约在六七岁时,我便拥有了一句格言,也就是自己的座右铭。那时的我,不知座右铭为何物,有何作用,便不下十余次向同学炫耀,久而久之,班上的同学们个个都有了“座右铭”,并争相传看,掀起一阵“座右铭”“大潮”。虽是“大潮”,但同学们和我都不把“座右铭”为一回事,只当做一种玩乐的东西,其实当时什么也不知道。
后来,我才知道座右铭是用于激励自已的诗句或者名言,它不仅包含了警醒我的作用,更包含了一种伟大的东西:那就是父母对我的爱、希望和一颗望子成龙的心!
“座右铭”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华的土壤,它与《千字文》、《弟子规》还有汉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瑰宝,它是文化胎记的生长过程。
座右铭,可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也可以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世上有许多不同的格言可以用来当座右铭,你不同,他不同,我不同,但也可能你我一样,各个相同。
我们的每一个同都可能有各自的座右铭,我也有自己的座右铭,我的座右铭是来自于《周易?乾》中的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处事,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自我立求进步,永不停止,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我的座右铭,承载了我父母对我的爱,还承载了古圣先贤传承了三千多年的智慧。座右铭,是黑暗中指引我前进的明灯,能让人在绝望中看到一丝希望。它在人生道路上是一盏与梦想、自信等一样重要的明“灯”。
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座右铭呢?因为我和“座右铭”有着一段“悠久”的故事。从我认知了现在的座右铭开始,“他”便在我的生活中给予了我帮助,在我无助之时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每当我和别人闹矛盾要打架时,只要想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名言时,我都会停手。例如前段时期一节体育课,我与黄文韬因排队问题起了口角,正当快要动手时,我想起了我的座右铭,便先放下了拳头,走到一边让自已冷静下来,将要发生的“战火”就这样被熄灭了,不然大家既伤了和气又可能受伤。
现在的我,每当遇到难题或有困难时,只要想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都能从困境中爬起来。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去金星农庄玩,那里有一个拓展游戏吸引着我,我玩了许多次,但在第五次时,我一不小心掉进下面的泥池里。由于泥池将我的脚埋得很深,我在挣扎着爬起来的时候,又重重摔了下去。那时,我很想让同学帮下忙,可由于钢架桥离地较高,他们拉不到我,我又爬不上去,但却意外发现,我离岸边很近,可是不知前方的泥有多深,这时我脑海中想起了自己的座右铭,于是我鼓起勇气向池边艰难地走了过去,后来才发现原来泥很浅……
现在,我才知道,原来座右铭有那么大的能量,能让我从愤怒中苏醒,从泥潭中爬出去,力量是那么的强大,真的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座右铭,是我人生漫漫长路中的指路明灯,将指引我一生前进的方向!
【篇二:孔子观后感】
暴雨,轰鸣的雷声,迷茫的路……跌于泥池,再爬起,大笑……几近痴狂的老人带着几近生根的痛苦,泥塑般让人触目,让人心惊。他,就是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其不可却执意为之的孔子!
电影中,孔子被一块玉玦决出鲁国,四海为家。离开时,适逢暴雨。在轰鸣的雷声暴雨下,在前途无路的迷茫中,孔子跌于泥池,挣扎爬起却于雨中酣畅淋漓的大笑。笑自己,一并的笑这世道。为何痛苦?为离别,为信仰。
鲁国,是孔子的家,是弟子们的家。那里有妻儿,有安定的生活。但这处故土,他注定不能承担信仰。孔子的政治抱负、礼乐梦想统统毁在这里。建武子台,推行礼乐,志堕三都,带着血汗与期望的举措统统被现实打得落花流水。末了,鲁定公无奈一笑:“论聪明,夫子还需学会如何装傻。若是执意如此,夫子恐怕下场还不如我。”
下场?是呀,世界如此杂乱,正是因为看清了局势,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才会选择归隐。这个决定,多少有些自私,顾不得天下苍生;这个决定,却也何其聪明,天下混沌,苍生怎顾?何必为难自己,归隐已是不易。孔子却正相反,不会考虑下场!他不仅要顾苍生,还要为此赌上自己的一生。孔子不是不知道天下局势如何,也不是不知道自相残杀的人们有多不可救药。他知道,所以他不能放手不管,既然自己信仰的仁义可以救世,那么即使人们不信、不用、不取、不甘,他也依然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这个世界对美德、对礼义的最大认同以及最大实现。他要救人,救整个天下的人。
大道通天,有路不如无路,无路便是有路。离开鲁国,无路。孔子豁然一笑,携其弟子始其行途——有路无路都是一般区别,天下一般混沌,走哪儿,都一样。
至卫,君弱国乱,储君无义。后宫干政,乌烟瘴气。乌云聚集,终降暴雨。离!
至郑,君弱国乱,下臣干政。不尊道义,喧扰讲学。离!
至蔡,君庸国乱,外封城门。围追堵截,可怜可笑。离!……
就这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走,挫败感已熟悉如掌心纹路。大把的时间从掌心流逝,不觉,孔子老矣!
托书过冰河,冰裂,颜回救书,亡。
卫国起内乱,君危,子路护君,亡。
颜回逝时,怀中犹有书数卷;子路逝时,犹记夫子仪表之训,结缨而死。在孔子师徒心中,仁,义,高于生活,高于生命,高于一切。
齐国攻鲁,季子急召孔子回。赠玉环,孔子归。重返故土的孔子热泪盈眶,此生将尽,便寄希望于后世。风烛残年的孔子整理大量史书,将自己的信仰和痛苦寄予其中。虽心愿未了,再也无能为力。公元479年,孔子逝。
“世人都知道夫子您的痛苦,可未必能领会这痛苦的深度。”——南子见孔子,如是说。这痛苦的深度,恐怕只有孔子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