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孟子有感】
《孟子》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体会颇多。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孟子对“仁”的重视。在第一章第一节,孟子初会梁惠王时,对王“曰利”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强调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在第二节,我们便认识了周文王这个人物。他就是以“仁”来行王政的典范。《孟子》书中多次提到这位伟大的君主。他建台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乐意帮忙,在文王说不着急时,竟还愈加卖力,还将台称为“灵台”,将池称为“灵沼”。麋鹿鱼鳖都可以在其中快乐地生活。各国老百姓都愿意成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过上幸福的生活;面对蛮横无理的昆夷,文王还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礼有节,不跟他们一般见识……所以,他深得民心,成为百姓“引领而望之”的君主。这才会有后来孟子的一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则王。
“仁”的力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论何时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民谋利的君主和官员,永远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汉文帝在位时,躬行节俭,励精图治。采取了“薄税敛”、“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禄为兰考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去世后成为官员们学习的优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众……
“仁者爱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为政者,我们每个人都要将孟子主张的仁义藏于心间,处处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以仁处事,这个社会才会和谐美好。孟子的仁义主张在当时虽不得赏识,但是却能够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我们现代人应深刻领悟,将其发扬光大。
【篇二:倾听历史的声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题记
当历史的齿轮在滴答滴答转动的时候,那些或气势磅礴,或无限悲伤的诗句如留声机一般,记录下人类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去,成为历史留给后人的声音。
可还记得历史上,商纣是如何的暴政:建宫室园林,设炮烙之刑,为搏美人一笑,做酒池肉林。于是,正义之师群起讨伐,使他最终落得凄凉处境。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他严谨自持,亲近贤臣,文韬武略,广施仁政,最终深得民心,得创百年盛世。
于是,历史告诉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
可还记得历史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他厌恶世俗的风气,厌恶人心之善变。却独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历史上像他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例如于谦,他每次进京奏事,都都是空手只身,不献金宝,不慕权贵。就像他诗中说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是,历史告诉我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道理。
可还记得历史上那些豪情壮志的人。文天祥,他不向元军屈服,不向强权低头,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还有岳飞和他那令人闻风丧胆的岳家军,他们破兀术、捣黄龙,何人不惧?他们“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何人不服?
于是,历史告诉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首历史,我们已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因为有这些历史伟人的存在,我们无比自豪,因为有这些豪言壮语的存在,我们充满自信。让我们在倾听这些历史声音的同时,展望未来。
我们相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三:得民心者得天下】
纵观悠悠华夏五千载,每一个盛世背后的明君,都心存同一个信念;得民心者,方可得天下。
世人皆谓;成功易,守功难。历史上雄才伟略的英雄不胜枚举,且各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但能名垂青史的却寥寥无几,只有那些懂得体察百姓,得到民心的人,才守得住他的来之不易的功业。
秦末,二世残暴专横,百姓苦不堪言,终于农民起义,火烧阿旁宫,一举灭秦,这正是帝王的不正之举使自己丧失了民心,最终失了天下。而后雄起的是刘邦项羽,他们二人,都是名载史册的英雄人物。然而前者成就千古霸业,后者却无奈乌江自刎。二人是何等相似但得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是在意料之中。为什么这样说呢?项羽此人,可谓是当时的皇室贵族了,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而刘邦在当时不过小混混一个,论出身背景,兵力人脉,项羽可谓是上上风,虽然在他父亲时期家道中落,但此时公然造反,民心是唾手可得。然而,项羽此人本身刚愎自用,孤傲自负。他没有听取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让刘邦钻了空子,而后又甚听信谗言,离间贤臣,一意孤行,终于兵败垓下。而刘邦截然相反,他知人善任,张良、韩信、萧何得到他的重用,正是这样一位知人善任的豪杰,终于坐拥天下。这些归根结底,也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圣人有作垂无极”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平隋叛乱时就已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懂得了民心的重要性。他称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他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以致大获民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守攻自当仁政为先,得以民心,江山自然,屹立万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