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化精华与糟粕】
七十年前,鲁迅先生的一篇《拿来主义》教育了国人该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依旧在被文化的问题所困扰。七十多年了,我们的进步似乎就只有几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类空洞的口号,取什么精华?去什么糟粕?
现在的中国,需要留下读书破万卷的精华。
自古以来,先人们便发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变得为了颜如玉和黄金屋而读书。国人人均读书量只有明年4。7本,甚至低于泰国。为了考试、为了证书、为了文凭,我们更多地在读教科书、工具书,但那只是一摞摞鲜有情感的纸。我们要挤一点时间读闲书、读文化类书籍。我们要像关羽一样军帐中不忘读春秋,我们要像苏轼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学高尔基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只有发扬立志读尽人间书的精神,留下读书破万卷的精华,中华的文化方可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现在的中国,需要去除文化内涵单一的糟粕。
任何一名国人,尤其我等学子,必须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文化,绝不只是某一种主义、某一种思想、某一种理论。现在我们所所学习的人文,绝大多数都由马克思理论所支配。以至于如今我们的作文常常开头马列主义、内容毛泽东思想、结尾邓小平理论,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真理、是经历过历史检验的。鲜有学子主动去研究黑格尔、研究尼采、研究胡适,更不用说他们的唯心理论了。因为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是有问题的、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单一的思想认同与否定是文化发展的大忌。我们学习马列主义,因为我们学习其中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加以利用。绝不仅仅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以共产党为领袖。政治,绝不可能绑架文化!
文化之美,包罗万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不仅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吸收外来的西方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美丽的玫瑰却常常长有尖刺,西方文化也绝非是什么精准的标杆。优点和缺点,还要我们慢慢摸索。美味的河豚往往有剧毒,腐朽的枯木下藏着鲜美的菌子,要炖好文化这一锅汤,找到它们不容易。
经历数十年、上百年、过千年的孕育,中华文化正在不断地成长,正在走向复兴与辉煌。我们要做的不单是“拿来”,更要创新,还要送出去。精华与糟粕,亦夹杂其中。
【篇二:少共国际师观后感】
就在昨日,我校组织观看了电影《少共国际师》,对此我深有体会,里面的故事内容就是切切实实的国共史实,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性格。
起初在电影上映时,我没有明白《少共国际师》这几个字的内涵,对此一头雾水,只认为这应该是一支军队,在看到过半后才明白“少共”二字的意思——少年共产党成员,这确实是一支军队,不过是由一群经历国民党人迫害的青少年组织起来的队伍,其中就有主人公秋崽和苦妹。
秋崽的母亲被国民党残忍危害了,而他自己也被抓了起来,可又凭借着聪明才智成功逃脱,逃脱之后来到列宁学校恢复上学生活,可心怀深仇大恨的他已经被仇恨遮蔽了双眼,这时整部电影让我感触最深的人物出现了——“良乾星”。这是一个花甲老先生,精通四书五经,却不懂马列主义,他化解了秋崽的桎梏,可因不懂马列主义的他将因此被辞退上最后一节时,所有平时不安分的人此时都安静了下来,集体背诵《岳阳楼记》,这可谓是整片最潸然泪下的片段。命运弄人的是,恰巧此时有任务需要他和学生们一起去执行——带回必需药品,引起了国民党注意,国民党军队挺进大山,直指列宁学校,学生慌忙转移,军队又近在咫尺,良乾星老先生做出一个决定,独自留下分散敌人的注意,他敲响上课钟,营造学校有人的假象,独自朗诵起《岳阳楼记》……
当国民党发现人去楼空时,带头军官尽管发现良先生是曾经教过他的老师,也毅然决然放火焚烧列宁学校。良先生在火海中朗诵完了《岳阳楼记》。他尽到了做为园丁的义务,以生命的代价保护了这些祖国的花朵,他的行为触动了少共国际师们的心,他的精神就是这支少共国际师的魂。
为了民族,慷慨赴死;为了祖国的未来,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