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母与子】
凛冽的寒风好像像情人撕破脸似的疯狂地咆哮着。路旁的法国梧桐上,黑色的乌鸦缩了缩脑袋,像立着黑领的探子般凝视着稀疏的行人。
凯蒂拎着菜市场卖得便宜蔬菜快步回家,因为干了一天活的儿子马上就下班了。回到公寓门口时,一群人围着,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
“听说又要征兵了?”
“是呀!可怜的孩子,可恶的战争。”
凯蒂瞥了一眼征兵启事,顿了顿足,以疾步离开。这时一阵喧闹的笑声传来,原来是泰勒和她的好姐妹们走来。“哦!多么不公平的上帝!我决不会让卡特去入伍的。”泰勒看着启事富有“深情”地说,“你说对吗?凯蒂?”凯蒂拘促地点了点头走开。
到家后,凯蒂像往常炒了沙司茄子、青椒鸡蛋。凯蒂有条不紊地做着家务,可一股担忧缠绕着她的心。
“妈,听说又要征兵入伍了!”强尼兴奋地喊道。“孩子,先坐下吃饭吧。”凯蒂轻轻地脱下强尼的外套,眼神却始终不敢去找准儿子那狂热的眸子。“妈,让我上战场吧!我也要为国家效力!”凯蒂低声地抽咽了。“可你爸,已经为国牺牲了。如果再没有你,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强尼忍着泪水微笑着说:“妈,放心吧!国家不会让您孤独贫困安享晚年的!”凯蒂知道强尼的犟脾气,没有再说什么,止不住地抽咽。
第二天的太阳挂得很高。望着儿子那坚毅的背影,凯蒂想开了,心里想道:“去吧,孩子,国家需要你!”这时泰勒从富人住宅开着轿车出来,看着凯蒂送别儿子的凄别一幕,扭过头对着儿子卡特低声说着:“哦!多么不公平的上帝!卡特你可千万别去入征呀!如果你要去了,那炮弹就如同一把把尖刀插在我的心啊!哦,多么不公平的上帝!”打扮奇怪发型,嚼着糖,戴着黑墨镜仿佛死物般的卡特突然尖声笑道:“打仗?打死我也不去。战场上有什么?美女?钞票?还是被众人追捧呢?他妈的,那鬼地方,我去的话,脑袋肯定进水了。”
就这样,每年的母亲节,凯蒂都会收到一封儿子的信。第一年,儿子告诉母亲自己如何英勇、如何无畏。可第二年往后,凯蒂都会只写着这样一句话的信——“母亲,我表现很好,暂时无法调回,勿念!”凯蒂抚着那带有硝烟味的牛皮纸,眼里含着泪花微笑入眠。泰勒自从炒股失败后,家里仿佛跌入泥潭,毫无生气。强尼走后的那年母亲节,卡特粗暴地将家里仅剩的一块值钱的金表拿去卖了,换钱作为赌资输了个精光。第二年的母亲节,泰勒由于不堪儿子的奢靡后无力偿还高利贷的重压,悄悄把房子卖了换了个贫民住宅安顿下来。可卡特仍不放过她,逼她交出房款,否则就与她恩断义绝。泰勒欲哭无泪。
战争终于结束了,凯勒来到车站,含着泪水去守着返回的战士。其实,凯帝似乎只是来看看死里逃生的战士脸上欢乐的笑容而已。因为,她感觉自己与儿子那根心灵连接的线已经断了。第二年往后,每次内容相同,但字迹千差万别的信也暗示着唯一的结局——儿子阵亡了。
正当凯勒几欲返回时,背后传来连续不断呼喊“母亲,凯蒂!”的声音。凯蒂惊呆了,骤然回头,只发现一排站得整整齐齐的士兵正向她深情的敬礼。原来,他们都是强尼的部下,他们在队长强尼被榴弹炸断脊骨临终时的嘱托下,回来照顾凯蒂,并带来一封信给凯蒂。
凯蒂轻轻地挪着步子,眼神迷离着,嘴里低低地呼唤着什么,可没人听得清,凯勒抖动的手臂像要抓住救命稻草般抓住信,信上这样说道:
母亲,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经到了天堂,不要伤心,不要难过。不要觉得失去了太多,即使我和父亲双双为国家效忠牺牲,也请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抱怨获得太少,失去太多。其实真正的财富在你的心里,我已经把它带给了你。
泪水如关不上闸的河堤,如洪水般肆意流下,凯蒂微笑着。
又是一年母亲节,泰勒却背着蒌在捡垃圾,因为儿子卡特又一次赌博后,无力偿还被高利贷的债主打死了,她要为儿子还债。一阵清脆的歌声传来,泰勒望去,原来是士兵们正在为凯蒂过母亲节,温馨的烛光在门前摆成一个心形,里面写着:母亲节快乐,凯蒂!
“哦!多么不公平的上帝!”泰勒低咽着……
【篇二:木兰诗改写】
阳光,冷冷的,透过树的枝叶洒在墙壁和地面上,像殷红的血,在缓缓流动。风,掠过屋脊和树梢,似乎带着隐约的厮杀声。这是个战乱的年代。
小院,木兰的家。
一声又一声的叹息从木兰的屋子里传出,母亲很奇怪,便推而进。“有甚烦恼?”木兰摇摇头,“没事的,母亲不要担心。”
其实,木兰心里早已思绪万千了。
就在昨夜,木兰看见了发给父亲的文件:可汗要大规模地征兵。父亲在征兵的名册。木兰想:父亲已经年老体衰,自然不能出征,可又没有替补的人选,征兵是十分严格的,一旦抗旨,全家都要受到牵连。”
一夜未眠……木兰做出了决定:说服父母,替父从军。
木兰要去戍边了,临行前,乡亲们都来送别。木兰挥挥手,告诉乡邻们:打败敌人后,我就回来。
木兰,一个女孩子,扮做男生,戎马疆场,转眼就过去了10年。无数次血战,木兰屡建战功。
边疆终于平定了,木兰和战友们终于凯旋归来。
因木兰军功卓著,可汗授予木兰尚书官职。但是,木兰坚决谢绝了当官,只希望天子赐她一匹千里马,批准她回故乡去。
可汗望着眼前的爱将,答应了她的请求。别人都在私下说她傻,那么大的功劳却只要一匹马。只有木兰知道,思乡的苦……
木兰归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村镇,乡亲们敲锣打鼓迎接自己的英雄归来。
木兰的爹娘相扶着迎出了村外,木兰跳下战马,奔跑着扑到了父母的怀抱。“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周围的人们无不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回到了旧居,木兰恢复了自己的女儿装,十年,沧桑慢慢爬上了她的脸庞,白皙的皮肤上伤疤无数。她知道,替父从军后,她注定不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了。可她并不后悔。
木兰出门感谢陪同自己的战友,大家望着女孩子的木兰,都十分惊讶。当大家听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经过,都打心眼里深感钦佩。
从此,女英雄木兰从军的故事,便被热爱和平的人们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篇三:阿甘正传读后感】
“疯子自有疯子趣味,不足为外人道也。”《阿甘正传》这本小说,充分展现了一个虚构的、令人敬佩的“白痴才子”的形象。
幼年的佛洛斯特·甘腿部患有先天性残疾,智商不过七十。他每天都在同学们的讥笑、玩弄中度过,甚至被扔石头。每当这时,总有一个叫珍妮的女同学对他喊:“阿甘,快跑!”就这样,偶然间,他发现自己的跑步速度快得惊人。一个机会的到来,让他跑进了全州美式橄榄球明星盛会。
由于大学学分不够,阿甘被打发去参军,不久被征兵越南。在战斗途中,他结识了真挚的黑人好友布巴,布巴热爱捕虾,他们曾计划征兵结束后一起出海捕虾。然而在一场埋伏中,布巴壮烈牺牲,阿甘却凭借他跑步的能力幸存了下来。他清晰地记得与布巴的约定,于是他开始创业,成立了布巴·甘虾产品公司,把一半的股份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回家做了园丁。
他朝思暮想的珍妮早已开始放荡,逐渐走向堕落。短短几天的相见又匆匆分别后,阿甘心头不知有什么信念驱使着他,不停地奔跑遍美洲大陆,再次一举成名。“生命随风,执着永恒。”动力的本质是对爱的执着,而长跑的终点是爱的归宿。小说的最后,珍妮因病不幸去世,但他们爱的结晶——“小佛洛斯特”给阿甘带来了快乐和温暖。
作家温斯顿·格鲁姆生动地塑造了阿甘这一人物形象,从虚拟世界到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圣贤级的白痴,一个心无旁骛的奔跑者,一个有追求的美国青年。
阿甘的一生,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缩影。本书通过阿甘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也告知了人们生命的意义。
阿甘是轻度智力障碍者,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比他聪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赶不上影片里的阿甘。
他待人友善,重视友谊,不同于追求功利的庸俗市侩;他天赋异禀,才能非凡,没有被智力问题击垮对生活的一腔热血;他心中有远大的目标,并愿意为此不懈奋斗。
没有了心灵杂念,才能够在人生中单纯地活着;对爱执着追求,才能保持着自己最初的情感。正如阿甘所说:我永远可以回顾过去,然后跟自己说,起码我的人生并不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