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首义的作文

【篇一:首义精神耀千秋演讲稿】

【篇一:首义精神耀千秋】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还记得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赔偿日本军的两亿两百两银两,和那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吗?列强入侵,山河破碎,人民在苦难中无力挣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有志之士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这一切都源于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还记得英国为了牟取暴利,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吗?还记得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后,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吗?

但对这一系列的恶行,腐败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一方面对外妥协,一方面血腥镇压。

他们不断地割让领土,破坏了华夏大地的完整;一次又一次的巨额战争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些爱国分子始终在寻找救国图存之路,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到以“君主立宪”为主旨的维新运动,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对开阔人民眼界、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人民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正在无形之中,一点点地撬松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根基,一声声敲响了君主专制王朝的丧钟。

因为有了爱国人士的坚持不懈,所以地有了中国第一名枪——“汉阳造”步枪,有了革命团体的建立,有了大量的武装起义,并终于迎来了一次胜利。也就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得到了全国上下的响应,一举推翻清政府,结束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而如今距离当年已恰好一百年了,一百年的历史警告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无数革命先驱的理想,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逝去的只是岁月,而辛亥革命的精神将永恒地留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中。

一百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烈士发出的“振兴中华”的呐喊,而一百年后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顽强拼搏。因为振兴中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尽可能地实现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强国理想,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二:首义精神耀千秋】

百年前武昌城头的一声炮响,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推开沉重的历史大门,百年前苦难的中国仿佛又回到我们眼前,那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就象一把把锋利的尖刀,让我们的母亲,遍体鳞伤,茫茫中华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腐败的清政府的让中国人彻底失望了,人们痛苦地呐喊着:“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这时,一群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们站了出来,他们用一腔热血,和清政府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苦难的中国劈开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打响,一次又一次的宣告失败,可是坚持不懈的革命党人,无所畏惧,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清政府的淫威吓不倒他们,打不垮他们,血雨腥风反而使他们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终于,1911年的10月10日辛亥革命获得了伟大的胜利,清政府彻底土崩瓦解,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颠覆,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历史总能给我们以启迪,从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首义的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

首义精神集中地体现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传统,中国向来就不缺少为民请命、舍身成仁的豪杰志士。在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革命群体和个人英雄辈出,星光灿烂,革命党人抱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登上了历史舞台。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同学们不仅要回忆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明白炎黄子孙肩上的责任,将振兴中华的精神传承下去,把它转化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不断振兴和强大祖国的精神动力,同心协力建设美好的未来。

首义精神更突出的体现为勇于创新改革的精神。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这就是首义的“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改革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今天我们祖国实施科教兴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这也要求同学们秉承创新理念,不光要掌握书本中已知的东西,还要掌握把不晓得的东西都弄清楚的能力,要善于发问、大胆质疑,敢于突破原有的桎梏,勇于挑战自我的局限,创造前人和他人未曾取得的成绩。

首义精神还始终贯穿着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武昌首义前夕,反动派屠杀多名革命党人,英雄们临刑时“神色益壮”,当众演说,甘为“四万万同胞受死”,并号召大家“起来革命”。10月下旬开始,武汉保卫战苦战经月,殉难2600多人,为全国各省响应革命赢得了时间,体现了革命党人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拼搏是一种精神,只有拼搏,人生才能绽放异彩;只有拼搏,才能发挥智慧的潜力;只有拼搏,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需要有拼搏精神,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一马平川的,当面临坎坷和困难时,我们是选择放弃逃跑,还是选择迎难而上,做出选择通常只是一念之间,此时此刻,需要的正是武昌首义的顽强拼搏精神。

武昌城头的枪声渐渐远去,起义门前的硝烟也渐渐散去,历史的车轮走过了100年。逝去的只是岁月,永恒的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辛亥志士永垂,辛亥精神不朽!毛泽东同志曾对年轻的学生们语重心长的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让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发扬辛亥革命的光荣传统,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去迎接我们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篇三:弘扬首义精神担负历史责任作文】

历史,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长河。今日,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翻开尘封了百年的1911年10月10日那一页,我的耳畔,仿佛又听见了武昌城头正义而又激烈的枪声,眼前似乎又重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聚集在“振兴中华”旗帜下,为挽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奔走呼号,血洒街头的壮烈情景。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转瞬间,一个世纪已经悄然过去,而革命先烈们的业绩却熔铸成了不朽的史诗,他们的理想抱负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先烈们曾生活和战斗的这片土地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的丰功伟绩彪炳千秋;今天,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革命先烈的精神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难以用金钱计量的弥足珍贵的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

伟大的辛亥革命发端于武昌首义,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武昌首义居功至伟,武昌首义的历史留给荆楚儿女无尚的光荣与自豪,更馈赠了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辛亥革命的精神就是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是“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的”一种首义精神,也就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革命啊,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首义精神就是不畏艰险,敢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一呼百应的协作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进步、共存共荣为奋斗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历程中,由于党的民族理论的科学性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提炼,给中华民族打了一针“兴奋剂”。增添了新的内容,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在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新体现、新亮点,并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为建设祖国凝聚力量。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昔日破败落后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继承人。应该始终牢记先烈的教诲:“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丰厚的文化和历史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始终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在新的历史时期,亿万人民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倡导者、发扬者、实践者。对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充满希望又充满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也突出体现在民族凝聚力方面。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各民族的共同理想,来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它既同我国传统美德相承接,又同社会主义思想相统一。它以与时俱进为特征,既反映了历史上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学们,我们是怒放的鲜花、初升的太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祖国的强盛复兴之责靠我们来担当,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向我们的先辈立誓:为国而生!为国而学!甚至为国而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因为我们的心永远属于祖国!

【篇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一场伟大的起义。它,昭示着封建统治的崩倒;昭示着冉冉东升的人民希望之光;生在新中国的我们,应当秉承着革命先驱不朽的精神,带领中国再次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这便是辛亥革命所体现的勇武精神;敢为天下人之先的创新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光明重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凌辱,革命先驱展现出了中国人应有的气节,顶着黑暗,寻求光明,带着迷茫的人们探求自由、民主的道路,推翻腐败的清王朝。何其英勇、何其睿智、何其无畏。勇绝、智绝、壮绝哉!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朝的灭亡,就是清王朝发展的必然。辛亥革命是迷途中的路村,亦是打破黑暗的光束;革命志士纷纷循着路标,走在革命道路的前沿;迷茫的热血青年正在革命的路口徘徊,那丝光束,点燃了他们内心的希望。辛亥革命将封建帝国推向覆灭的边缘,人民拍手称快,各地纷纷高兴义旗。中华人民即将从被欺压的耻辱中走出来。此举可谓一呼百应,首义先驱奋臂一呼,带领热血的民众纷纷投身到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中。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被此义举所惊醒,渐入民主时代。

程正瀛的第一枪,带动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带动了各地的响应;此为历史发展之必然。岁月如歌、沧桑巨变,武昌城头的枪声渐渐远去,起义硝烟稍稍散去。历史的年轮,一圈圈泛起。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无数首义列士,以他们的鲜血熔铸成不朽的精神,他们的精神永在。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这场伟大的起义,那些大勇的烈士和那些鲜为人知的革命者,我们更应该带领新中国走向未来的光明新纪元。

热门推荐
1两手牵住亲情
2迈进新时代
3保卫地球
4未来的眼镜
5母爱如山
6最懂我的那个人
7年味
8我家的声音
9沉淀在时光里
10母亲小传
11吃夜宵
12致我们逝去的童年
13看见
14生活中的发现
15我最感激的人
16幸福相册
17一封家书表孝心
18《繁星·春水》读后感
19父爱
20那一次我流泪了
21回家路上
22老地方
23那一次,我差点哭了
24这就是我
25这就是我
26烈日下的劳动者
27同学录
28光阴的故事
29小学优秀作文
30小小书法家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