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这些人那些事读后感】
“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这是《麦克阿瑟回忆录》里的一句话,也曾在《这些人,那些事》的自序里出现过。
这句话形容这本书再合适不过。
书中作者吴念真回忆了他过去的日子,这些回忆里有家人,有朋友,有故乡。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写自己的父亲,说自己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夜班的日子,是因为父亲不在,家里的气氛便轻松了许多,二是因为可以装睡,享受半分钟不到的来自父亲的拥抱。长大后,当他向兄弟姐妹坦白这件事时,几个人居然都说:“我也是!”
作者不仅回忆了童年,还回忆了在金门当兵时的日子,战友间的情谊血浓于水,写当兵时的文章我大部分都看得似懂非懂,却也看的出这些文章表达了作者最真挚的感情。
不管是回忆家人还是朋友,这些文章中都带着些许压抑的情绪,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生活的苦难。读完这本书,心情也变得有些压抑,但更多的是悲悯与感动。
无论怎么说,过去那些记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或者是想与不想面对的,都是最珍贵的,它都成为了人生底片,厚重了每个人的人生底色。
【篇二:腊梅自序】
我是一株腊梅,生长在乡村的田野里,我每天汲取着土中的营养,喝着甘甜的露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些人把我拔了起来,放到车的后厢里,我绝望地闭上了眼……过了好久,后箱终于打开了,我睁开了眼睛,眼前是一座房子,虽然不大,但有很多可以种植植物的地方,我对他们说;“我要种在那块田里!”他们好像听见一样,把我放在一块满是花的田里。
春天和夏天
春天来了,我也收起我的花苞,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很多花朵在我收起花苞同时开花了,对此,我受到了不少的嘲笑;
“哈!这里怎么来了株小草”
“你怎么收起花苞了,现在是春天啊!”
我想反抗,但是没办法,它们不信。直到傍晚,他们才安静下来。当我正要睡觉时,突然,只听见一个声音从后面传了过来;“你是谁,你来干什么?”我朝声音看过去,原来是一棵高大的桃树,我在以前的土地上也见过桃树,于是就和它闲聊起来了,最后,它问我;“你什么季节开花。”我沉默而不语。
秋冬
秋天,我长出了花苞,桃花笑着对我说:“我知道了,你冬天开花。”我点了点头。
冬天,我开花了,成为了冬天里唯一的一朵花儿
经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我终于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尽管我只是一株腊梅。
【篇三: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看这本书前,我还看了一下自序。最后有一个小故事:所有神甫都向圣母表达他们的崇敬。最后一位神甫只会杂耍,他没有因为兄弟谴责的目光而放弃,而是有一种想为耶稣和圣母奉献点什么的强烈愿望。之后,他就玩起了杂耍,小耶稣笑了,于是圣母就让那位神甫抱了抱小耶稣。我想:自序里有这么耐人寻味的故事,这本书一定会让我们懂得什么吧?
“没有信心的人不会有起点,信心不足的人不会有终点。”和“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祝你实现愿望。”这两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文中的男孩为了追求梦想而遇到了许多困难。有许多人劝他别去追梦,可是他却一直很有信心,他认为只要自己努力了,上天都会知道,也一定会合力完成自己的梦想。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想考好成绩,努力地复习,那么他就一定能考好。
看到男孩最终的结局,我懂得了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脚下,但我们却需要通过九死一生的寻找,才会有所悟。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我相信,只要努力地追求梦想,成功就在你身边!
【篇四:《生命终将静默安然》读后感】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的某一位老师会出书,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毋庸置疑,杨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经常拿一本或好几本书来教室看,像现在的《生命语文》,之前的《文字狱》、《皮囊》等等。她上课经常提到一个人——肖培东, 还为此写下了“有趣的灵魂终会见面—培东其人”一文。杨老师也是一位十分“苛刻”的人,在她的晚自习,我们不会发出一点声音,因为我们知道她不允许她在写作的时候发出哪怕一丁点声音,这也造就了她书中的细腻文笔和缜密结构。
《生命终将静默安然》是一本散文集,集合了杨老师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在自序更是把“读书和写作是我要承担的人生责任”自成一段,文笔一露无遗。文中更是通过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拉近了读者与文章情节的距离感。同时作者也在书中多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把自己要表达的和想表达的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了读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