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这样一种声音】
有一个同学,他的外貌长得很不起眼,皮肤黝黑,极不讨人喜欢,一直是被嘲笑的一方,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否认。虽然他也很努力奋斗,但别人的理由却是:就是这么觉得。无计可施的他曾是那样悲伤地流泪。终于有一天悲伤的泪水化作了愤怒的火焰,将多年来的委屈、痛苦犹如火山爆发般喷了出来—他张开嗓子大声吼叫“凭什么。”
那一天是学校的开放日,有许多外校的老师来听课。他和往常一样被厌恶着,但是当天他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居然交齐了所有的作业,而且上课没有讲小话而是一直认真专心地听课,并且每次要回答问题时他总是举起那黝黑的右手,没有一点犹豫!可是老师始终没有点他的名字,仿佛他的名字是文字狱中禁止的似的。每当老师的目光从他身上掠过时,却是点了其他同学的名时,他是多么失望啊!
当时,老师给出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大多数同学一时半会都做不出来,可是当老师笑着问:“有谁来尝试一下呢?”时,他态度坚定地举起了右手,并用不太悦耳的声音小声地说:“老师……我想……试一下。”老师惊奇的望着他,那时时挂在脸上的笑容凝固了,然后苦笑地点了他—同桌的名字。可是他忽然一跃而起:“凭什么。”他用糟糕的声音大吼道,老师们惊愕地盯着他那张黝黑的、扭曲的脸。
听课老师们面面相觑,他有些恼怒地盯着讲课老师:“老师,刚才全班就我举手了,而且我也十分希望您叫我。可是凭什么我同桌没有举手而您却叫他呢。”“哦?对不起我看错了。”老师慌忙撒了个谎并并偷偷做手势让他坐下。不料他更激动了,他颤抖地歇斯底里的音高道:“不,老师你没有错,我是“黑鬼”(班里给他取的外号),虽然我丑,声音难听,成绩不好,但是你们凭什么嘲笑我?讨厌我?疏远我?”老师和许多同学静静地,此时课室里比任何时候都安静……
有这样一种声音,它来自弱者的心灵深处,呼吁人们去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让他能跟所有人一样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篇二:那个影响了我的人】
时间就如同一条永远不会停止流淌的河流,当你满怀憧憬游向大海时,也别忘了转过身去,回溯千年以来绵延不断的历史,感受那其中所包蕴的赤诚与风骨。
那个遥遥站在繁华无比的北宋以词锋纵横恣肆,豪放自如而名动京师的人就是苏轼,这位光彩照千古的文坛巨匠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其堪称全才的文学成就,而是他的洒脱、他的意气风发、他的苦中作乐。
现实中的我其实是一个敏感脆弱,爱哭鼻子的女孩。现在想来有些幼稚可笑的所谓“挫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像灭顶之灾一般。犹记得小学时我第一次失去了班级第一,我坐在回家的车上,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地从我泛红的眼眶中倾泻而出。委屈、不甘、愤懑,那么多的复杂情绪,在我未解世事的心灵里疯狂肆虐。忘记了当时是因为什么缘由,我哭到几乎混沌的脑子里忽然就想起了苏轼,那个当时在我心里毫不起眼的早已作古的文学大家。
想起了他那贻笑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想起了不知在哪本书里看到过的一句话“黄州是苏轼生命的终点,也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风华正茂时却险遭杀生之祸,苏轼不可谓不坎坷。但是他却置之死地而后生了,因为他的旷达豪迈。
车子还未驶到家门,我的哭泣已渐渐止歇了。苏轼的形象也在我的脑海中逐渐丰满与立体。我仿佛穿透了千年岁月的阻隔,看到了那个乐观豁达仍饱含一腔深情的苏轼。看到了那个在春日风雨中吟咏“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看到了那个在赤鼻矶旁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苏轼;看到了那个在乡间幽居泼墨写下“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苏轼……
时间还在往前流淌,苏轼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从那以后,每次在“长恨此身非我有”中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时,我都会想起苏轼“推枕惘然不见”的以旷达之意的自我排遣,然后重新以“西北望,射天狼”的精神再次出发。
未来的路还很长,不管还有多少真正的挫折在等待着我,我都希望用乐观的目光去看待。然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三:《生命终将静默安然》读后感】
我从未想过有一天我的某一位老师会出书,这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毋庸置疑,杨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经常拿一本或好几本书来教室看,像现在的《生命语文》,之前的《文字狱》、《皮囊》等等。她上课经常提到一个人——肖培东, 还为此写下了“有趣的灵魂终会见面—培东其人”一文。杨老师也是一位十分“苛刻”的人,在她的晚自习,我们不会发出一点声音,因为我们知道她不允许她在写作的时候发出哪怕一丁点声音,这也造就了她书中的细腻文笔和缜密结构。
《生命终将静默安然》是一本散文集,集合了杨老师这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在自序更是把“读书和写作是我要承担的人生责任”自成一段,文笔一露无遗。文中更是通过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拉近了读者与文章情节的距离感。同时作者也在书中多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把自己要表达的和想表达的都清清楚楚地摆在了读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