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降臣的作文

【篇一:我心中的刘禅】

《三国演义》和一些影视作品中,刘禅一直都是作为一个昏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他碌碌无为、平庸无能,这种观念持续了几百年。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并非真的扶不起,这顶帽子也可以被摘去了。

刘备去世后,刘禅登基称帝,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国力日渐强盛。诸葛亮、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国力日衰,后来魏国大举进攻蜀国,刘禅不战而降。他和降臣被迫迁往洛阳,被封安乐公,我们会说刘禅胆小懦弱,但刘禅前后在位共41年,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蜀国投降后,魏军也并未进行杀伐,蜀国百姓依旧安居乐业,所以不战而降,应是刘禅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刘禅不仅不昏庸,还很有智慧。《三国志》中刘备在遗诏中告诉刘禅:“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丞相赞叹你的智慧度量不一般,这是我没想到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也没有什么担忧的了。你更应该勉励自己从而做得更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以陈寿的治史原则,断然不会无端溢美;以诸葛亮的人品学识,也不会轻易阿谀。由此看来,刘禅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昏庸。

《魏略》中也有记载,魏国大将军曹爽死后,夏侯霸畏于司马氏父子,走投无路之下逃往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为了消除两家过往的恩怨,刘禅一脸真诚地说,“卿父遇害于行间耳,非吾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话便使昔日仇敌成为自己部下,可见刘禅有多么智慧了。

至于我们所熟知的“乐不思蜀”的典故,《汉晋春秋》是这样说的:一天司马昭宴请蜀国降臣,并安排了四面蜀歌。唱蜀地的歌曲,跳蜀地的舞蹈,蜀国群臣看到此情此景,思乡之情难以抵挡,满座重闻皆掩泣。唯独刘禅在那儿神情自若,不悲不忧。司马昭很是好奇,便问安乐公思蜀否?刘禅淡淡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和魏国大臣们都笑起来,说诸葛亮在世,都不一定能辅佐好,更何况是姜维呢?我们后人也会笑他傻,听到故乡的乐曲,竟一点儿也不悲伤,着实是一位昏君。其实刘禅内心不苦吗?但他为何不表现出来呢?但是我们想想,如果他是拉着司马昭的手痛哭流涕说,“我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那结果又会怎样?让我们想想南唐后主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后还不是被一杯毒酒赐死了。或许刘禅看透了司马氏的为人,仔细思量后决定表现出一种“没心没肺”,况且他身后还有整个蜀国百姓,他不得不为他们着想,于是他便重现他父亲当年青梅煮酒时的睿智,一句“乐不思蜀”便避免了生灵涂炭,蜀国得以保全。

时间是公平的见证人,经过岁月的沉淀,乐不思蜀的故事逐渐呈现出真相。

刘禅可谓是真的大智若愚,他头上“昏君”的帽子也可以摘去了。

热门推荐
1蟹霸
2被感动的瞬间
3与爸爸相遇
4伟大的父爱与母爱
5小草
6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7胡辣汤
8童年的欢乐
9难忘的童年
10底线
11这天,我回家晚了
12那一次我被触动了
13校园文学之花
14天门山风景
1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6国宝大熊猫
17我是胆小鬼
18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
19的作文
20阿甘正传观后感
21我的读书之路
22感悟生命
23粉笔
24差生怎么了
25老师的手
26国庆作文
27吵架
28长江三峡游记
29我的心灵憩所
30看《大材小用》漫画有感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