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选择书籍的作文

【篇一:也谈读书(一)】

读书,除了为特定的“功利”目的,更理想的状态是随心所欲。记得有位文人曾说过:读书,兴致所至,拿起书就读最好。达到这样的心态与状态,是一个读书人的不错境界。

这一系列的文章,想就近年来的读书心得,谈谈以下几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价值等等。

读什么书,在逻辑上是起点,但准备放到后面来谈。

先谈怎么读书——这也加入了这几天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讨论结果。

世界上书籍之多,林林总总;分类之细,又难免令人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传授知识,被勒令如何思考,遵循一定的思维范式进行推演,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如何跳出这个阅读模式,真正自由地选择书籍阅读,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情”。这体现在,许多朋友在面临浩瀚的书海时,难免会苦于如何选择书籍加以阅读。

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唐诺先生的观点,即:下一本书,在你现在阅读的这本书里。

其实这句话已经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如何挑选书来读),二是怎么读书。读书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延伸材料。譬如杨照先生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调动一系列的想象与考查之脑力。这样的读法,让杨照先生思考到村上春树的《1Q84》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诸多联系,这之中的关键点在于,前者的日文发音同后者是相同的。

那么是否面对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采取这样的读法呢。

显然,针对这个全称命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全称的科学命题,必定是可证伪性很强的。可证伪并不代表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是:否定。一方面原因是人的精力有限——但这仅是最不靠谱的借口,用以否定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对阅读书目加以选择的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从逻辑前件上排除掉了不适合精读的作品,甚至也会排除一些不值得泛读的作品。当然,这是纯粹逻辑层面的考察。

事实层面的考察,相信无需多言。培根说得好,有些书值得精读咀嚼,有些书翻翻就行;有些书不值得细读,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即可。放置于当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的书评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不要过度依赖书评。

面临浩瀚的书海,我们的策略很多,譬如:针对某些作品,可以选择性精读,可以泛读,更可以二者结合。

但不变的应该是,拿起一本书,我们的兴致。

热门推荐
1我爱汉江母亲河作文
2感谢挫折
3有一种爱叫母爱
4新学期新起点
5有这样一个地方
6中华饮食文化
7校园一景
8最帅小厨师
9星在远方,我心追之
10小学生观察日记
11暑假游记
12我发明的升智药水
13我的愿望
14孤单的一条小溪
15我是小厨神
16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17一节实验课
18成功无捷径
19贪吃老爸
20我眼中的西湖
21我喜欢的一道美食
22参加歌舞剧训练
23朴实的父爱
24江西的春节作文
25好书伴我成长
26碎片化?多元化!
27雷锋在我身边
28叙事作文
29那一次,我真激动
30描写暑假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