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细读的作文

【篇一:也谈读书(一)】

读书,除了为特定的“功利”目的,更理想的状态是随心所欲。记得有位文人曾说过:读书,兴致所至,拿起书就读最好。达到这样的心态与状态,是一个读书人的不错境界。

这一系列的文章,想就近年来的读书心得,谈谈以下几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价值等等。

读什么书,在逻辑上是起点,但准备放到后面来谈。

先谈怎么读书——这也加入了这几天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讨论结果。

世界上书籍之多,林林总总;分类之细,又难免令人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传授知识,被勒令如何思考,遵循一定的思维范式进行推演,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如何跳出这个阅读模式,真正自由地选择书籍阅读,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情”。这体现在,许多朋友在面临浩瀚的书海时,难免会苦于如何选择书籍加以阅读。

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唐诺先生的观点,即:下一本书,在你现在阅读的这本书里。

其实这句话已经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如何挑选书来读),二是怎么读书。读书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延伸材料。譬如杨照先生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调动一系列的想象与考查之脑力。这样的读法,让杨照先生思考到村上春树的《1Q84》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诸多联系,这之中的关键点在于,前者的日文发音同后者是相同的。

那么是否面对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采取这样的读法呢。

显然,针对这个全称命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全称的科学命题,必定是可证伪性很强的。可证伪并不代表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是:否定。一方面原因是人的精力有限——但这仅是最不靠谱的借口,用以否定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对阅读书目加以选择的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从逻辑前件上排除掉了不适合精读的作品,甚至也会排除一些不值得泛读的作品。当然,这是纯粹逻辑层面的考察。

事实层面的考察,相信无需多言。培根说得好,有些书值得精读咀嚼,有些书翻翻就行;有些书不值得细读,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即可。放置于当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的书评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不要过度依赖书评。

面临浩瀚的书海,我们的策略很多,譬如:针对某些作品,可以选择性精读,可以泛读,更可以二者结合。

但不变的应该是,拿起一本书,我们的兴致。

【篇二:这条路上风景如画】

愿闻书香,愿走书山,这条路上风景如画。——题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是的,书山上的这条书香小径让我体会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情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书山上的书香小径让我认识了一个日日遮面洒泪的林黛玉,一个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一个豪放爽快的武松。这条路上不是风景如画吗?

初登书山,在山底的这段书山小径上,我开始了闻书香的旅程。我闻到《木偶奇遇记》里的小木偶匹诺曹的神奇旅程。是啊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可爱的地方。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会是充满无限精彩和希望的。书山小径的神秘香气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向上登去。

一段路程过后,我又开始了听书韵的旅程。我听到简爱内心的呼唤:“我是自由的,自由的,我们是平等的,不论性别,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我听出了来自千古文人雅客们极度想要平等,希望自由的内心的呼唤。书山小径的神秘音韵吸引了我,我向前攀登。

离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的书山小径不再有香气也不再有神秘的音韵了,但我依然不会停下脚步,因为我与书的灵魂已融合为一体了,是的,我离不开书了。在这一段书山小径上,我体会到了曹雪芹隐藏在《红楼梦》中对女性悲惨命运的不满,她弹出了一首女性的悲歌。

我继续向上登去,即使我知道书山小径永无止境,因为这条路上使我快乐,使我伤感,这条路赋予我一切人的情感。我会再去细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细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为什么我要细读?

因为这条路上风景如画。

热门推荐
1总有风景让我驻足停留
2清明节叙事作文
3生活需要宽容
4遇见你都是好时光
5创新从模仿中来
6春天的气息
7跟着爸爸学腌蛋
8我是一尾鱼
9超级“吃货”
10老师,谢谢你
11举杯迎新春
12这,不是一切
13小摄影师续写
14三只小鸡
15成长的蜕变
16秋天的校园
17整修前后的泥塘
18假如我能听懂动物的语言
19我是一棵大树
20跳蚤市场
21激烈的拔河比赛
22寻宝记
23校园回忆录
24小学:礼物
25写对话童话的作文
26陶醉于西子湖畔
27童年的回忆
28回家的路
29迎新年,写春联
30第一次做了贼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