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细读的作文

【篇一:也谈读书(一)】

读书,除了为特定的“功利”目的,更理想的状态是随心所欲。记得有位文人曾说过:读书,兴致所至,拿起书就读最好。达到这样的心态与状态,是一个读书人的不错境界。

这一系列的文章,想就近年来的读书心得,谈谈以下几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价值等等。

读什么书,在逻辑上是起点,但准备放到后面来谈。

先谈怎么读书——这也加入了这几天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讨论结果。

世界上书籍之多,林林总总;分类之细,又难免令人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传授知识,被勒令如何思考,遵循一定的思维范式进行推演,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如何跳出这个阅读模式,真正自由地选择书籍阅读,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情”。这体现在,许多朋友在面临浩瀚的书海时,难免会苦于如何选择书籍加以阅读。

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唐诺先生的观点,即:下一本书,在你现在阅读的这本书里。

其实这句话已经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如何挑选书来读),二是怎么读书。读书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延伸材料。譬如杨照先生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调动一系列的想象与考查之脑力。这样的读法,让杨照先生思考到村上春树的《1Q84》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诸多联系,这之中的关键点在于,前者的日文发音同后者是相同的。

那么是否面对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采取这样的读法呢。

显然,针对这个全称命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全称的科学命题,必定是可证伪性很强的。可证伪并不代表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是:否定。一方面原因是人的精力有限——但这仅是最不靠谱的借口,用以否定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对阅读书目加以选择的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从逻辑前件上排除掉了不适合精读的作品,甚至也会排除一些不值得泛读的作品。当然,这是纯粹逻辑层面的考察。

事实层面的考察,相信无需多言。培根说得好,有些书值得精读咀嚼,有些书翻翻就行;有些书不值得细读,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即可。放置于当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的书评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不要过度依赖书评。

面临浩瀚的书海,我们的策略很多,譬如:针对某些作品,可以选择性精读,可以泛读,更可以二者结合。

但不变的应该是,拿起一本书,我们的兴致。

【篇二:这条路上风景如画】

愿闻书香,愿走书山,这条路上风景如画。——题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是的,书山上的这条书香小径让我体会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情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书山上的书香小径让我认识了一个日日遮面洒泪的林黛玉,一个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个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有一个豪放爽快的武松。这条路上不是风景如画吗?

初登书山,在山底的这段书山小径上,我开始了闻书香的旅程。我闻到《木偶奇遇记》里的小木偶匹诺曹的神奇旅程。是啊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可爱的地方。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会是充满无限精彩和希望的。书山小径的神秘香气深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向上登去。

一段路程过后,我又开始了听书韵的旅程。我听到简爱内心的呼唤:“我是自由的,自由的,我们是平等的,不论性别,我们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我听出了来自千古文人雅客们极度想要平等,希望自由的内心的呼唤。书山小径的神秘音韵吸引了我,我向前攀登。

离地面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的书山小径不再有香气也不再有神秘的音韵了,但我依然不会停下脚步,因为我与书的灵魂已融合为一体了,是的,我离不开书了。在这一段书山小径上,我体会到了曹雪芹隐藏在《红楼梦》中对女性悲惨命运的不满,她弹出了一首女性的悲歌。

我继续向上登去,即使我知道书山小径永无止境,因为这条路上使我快乐,使我伤感,这条路赋予我一切人的情感。我会再去细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细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为什么我要细读?

因为这条路上风景如画。

热门推荐
1传声筒
2山林四季
3独一无二的我
4春天
5多彩的活动运动会
6“冤家”老师
7游红海滩
8二十年后再相会
9种子的心情日记
10爸爸,我想对你说
11一只离群的蜜蜂读后感
12让我留在你身边
13学会面对作文
14美丽的雪景
15你的奉献与我同行
16给自己一些快乐
17读《狼王梦》有感
18放飞青春,放飞梦想
19回眸2016
20
21品味丝绸文化,领略前人风采
22那座老院
23物质决定思想,判断需凭实际
24一件小事
25
26穿越时空想象作文
27银杏叶作文
28成功的那一刻
29山羊狐狸和老虎童话故事
30丢了作品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