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沉默如深水】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人将石掷于浅水滩中,石与底相击,水花四溅,喧嚣四溢;再将石扔入深水之中,这时仿佛被深水包容,从容沉稳起来,悄无声息的稳重。
正如美国诗人雪莱所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何为浅水?尼采说过一句话,在大街上走来走去的,只有两人,一个叫名,一个叫利。我认为以名利为友,追名逐利的人就好像身处浅水之中。他们风风火火的斗争在各种应酬中,奉承上司,讨好同事,久而久之,难免疲倦。于是开始抱怨世道不平,犹如浅水的纷扰喧哗,因为他们以名与利的目标,因为他们忙于物质而缺少精神的熏陶,他们不会明白——如果你自己随波逐流,就不应怨怪这是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如果你自己见利忘义,就不应怨怪这是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如果你志大才疏,就不应怨怪这是个精神平庸的时代。但在浅水的一片喧闹之中,除了此起彼伏的埋怨与日趋严重的追名逐利之风,他们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到。因此,莎士比亚对这些生命无情地嘲讽道:“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于是,周国平说:“对于沉溺于眼前锁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由此,前者是生活在浅水喧哗之中的庸人,无可与之言。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与之言真正的欢乐与痛苦呢?我认为,即是沉默如深水般的人。
病痛中的史铁生接受着隔三差五的肾透析治疗,这无疑是对本身就残缺的躯体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比起透析前后的痛苦与煎熬,中间这几天是何其宝贵,而史铁生省下了呻吟哀嚎的时间,还生命一丝短暂的宁静。利用间隙的时光与灵魂对话,思考人生哲理。而《病隙碎笔》就是这份深遂与沉着的诠释。试想,他若单单沉溺于眼前的痛楚,顾影自怜,难免有抱怨,有愤懑。于是,就会产生许多无用的噪音。而此时生命一旦喧嚣闹腾起来,亦就无法感悟生死的意义,体悟人生的真谛,也就无法从容而平静的面对生死,便进入了下一段喧哗的循环。如此,只会让身体更加疲倦,心灵更为彷徨。
联想到苦行中的佛陀是隐忍,是包容,是智慧,仿佛一团幽邃而祥和的深水,平静无声;想到用一点小利或小义议论不休的小市民们,是喧闹,是纷争,是庸俗,好似一摊露出水底乱石的浅水,喧哗纷扰。
由此可见,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比宽容,如深水般沉默;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如浅水般喧哗。
【篇二:知足常乐,幸福相随】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当读起海子的这首诗,我就发现,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就在于我们能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是悠闲隐者对田园的热爱。
你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你放弃官场的追名逐利,每日醉心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满足感,你忠于自己,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心役形,所以你才能登高舒啸,临流赋诗;你性情旷达,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鸡鸣桑树颠的村野也能令你诗兴勃发!你不愧是一代诗宗——陶渊明。试想,如果当时你患得患失,未能知足常乐,而是和普通的俗人一样追名逐利,那你也只会是一介匹夫,也会被历史所遗忘,更不会成为后世膜拜的典范。尽管我不愿这么说。
知足常乐,是百岁智者对生活的态度。
杨绛,著名作家,也是大文豪钱钟书的妻子。她本性淳朴,虽过着低调简朴的生活,却拥有高贵的灵魂:她“我和谁也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2013年7月7日,是她102岁的生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送来贺电,或登门祝贺,而她却只是一一推辞。她把感激藏于心中,她很知足,也很幸福。她虽隐居于生活,但从未被时间遗忘。如果说杨绛不满足于生活,而是在生日那天大摆豪华宴席,竞相攀比,那她也就不会被世人所景仰。正是因为她的知足常乐,她每一天才过的充实而幸福,才得以安享晚年。
知足常乐,是激情舞者对生命的诠释。
2008年,一场灾难袭击了四川省汶川县,许多人因此受害,而廖智就是其中之一。她因此失去了亲人和自己的一双腿。她是一名舞蹈演员,失去双腿就意味着失去舞台。但她在经历重重困难过后,仍没有绝望,而是坚强的站了起来。她说,自己虽然失去了双腿,但是还拥有生命——熠熠生辉的人生之基。之后,她就参加了许多电视节目,从此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正是因为廖智对生命的满足,所以她才没有整天自怨自艾,沉浸在悲伤之中,而她的人生也因此再次尽显辉煌。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有了知足常乐变得繁花似锦,光彩照人;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有了知足常乐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有了知足常乐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翠绿。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对生活的知足常乐,那么幸福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知足常乐,幸福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