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在寂寞的日子里】
古来寂寞何处是?一片幽情冷处浓。
三百多年以前,一位惆怅的男子在病榻上写下深沉的寂寞、忧伤和哀怨,穿过百千的风云沉淀到如今,成为一段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这个人叫作纳兰容若,浊世中的惆怅过客,八旗贵族中的性灵诗人。
“一片幽情冷处浓”化用了王次回的“一片幽香冷处浓”。可在意思上却大不相同。后者是吟咏梅的品格,而前者呢?当时的容若年仅十九岁,但却拜名师门下,才高过人,十八岁中举,在那年春闱的成绩也是十分可喜,接下来就要迎接科举的终点——殿试。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仕途的开始,是平步青云的前兆。而且,以窜若的才学,志在必得。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临考之前,窜若的寒疾发作,无奈的留在病榻之上。
“桃花羞作无情死”“飞入窗间伴懊侬”,无限的烦恼与恼悔伴随着他,于是这一句“一片幽情冷处浓”的含义不言而喻。正是抒写自己殿试无望后寂寞无聊之感——尤其是在友人高中一派欢天喜地的时候,自己却只有一人,与吹落的桃花为伴。数年寒窗苦读,盼望一朝得志平步青云,却错过了。
人在不同阶段,会喜欢不同的诗。因为我们爱诗,往往不是爱诗的本身,而是怜惜从中看到的自己。人的情怀更改、处境变迁,使我们都改变了。所以我爱这首诗,实在怜着从诗中照见的我。我的寂寞是“羞作无情死”是“幽情冷处浓”,而我与容若,在相似的境况里惺惺相惜。
在寂寞的日子里,我们喟叹无常,暗自垂泪。我们强颜欢笑,讳愁而学忘情。这些苦闷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的心里。但同时我发现了一点欣喜之处。一个人的进修,头脑易专注地做一些事,独立地思考,使分析更有条理。渡过了苦闷期之后,我开始感激和享受这一种孤独与寂寞。有些事情要一个人面对,增长勇气与能力。越是难过的时候越是要开心,不能让别人看扁了。事实证明容若与我不谋而合。他病愈后,更专注地读书,终于在二十三岁那年赐进士。这是一个完满的结局,而我的结局,现在还在我自己手里。
享受寂寞,是一咱情怀与勇气。在寂寞的日子里,我会变得更清醒与坚强。过去的美好回忆在我心里的书页中已翻过去了,过去的困苦艰难,也再不会扰乱我。我在寂寞中前行,孤独求索。
过去的,都成了亲切的怀念。
未来的,都在我手中紧握。
【篇二:明天会更好】
没有风的秋日,一切都显得格外安静。
枝头的那只瘦小的麻雀挥动着翅膀在妈妈的带领下飞往另一棵树上;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爬向还未成熟的紫葡萄,巷子里葛大爷的孙子在家人的保护下蹒跚学步。看着他们,就好像在向我宣告:“看,我可以做到!”
“人生”这个字眼对我来说只是泛泛而谈,“青春”也一度被我荒废,我以为我就该这样做一颗细小的尘埃,从未指望卷起一场沙尘暴。
可奶奶却经历了一场人生,她的那场人生教会了我——在我们被世俗嘲笑、冷落,在别人等待着你倒下,在所有困难压得你喘不上气来时,要学会相信自己。
初一那年,奶奶得了早期癌症,我随父母赶回来。记忆中的奶奶是个体态丰腴的老太太。那时对奶奶的印象就是:哦,我的奶奶啊,爱笑还很慈祥,总会给我红包咧!可那天我推门而入的时候,我还以为我走错了门,若不是看到阿姨,我定不会指导卧在病榻上的是我奶奶。她不再膀大腰粗,而是裹着一件宽松的衣服,但依然可以看到她那瘦弱的臂膀。黑发中似故意凸显的银丝垂在脖颈,随着呼吸一浮一沉。也许是听到了动静,她张开耷拉的眼皮。妈妈扶她靠在椅背上继续靠着。听阿姨说,奶奶每天都卧在病榻上,勉强吃些东西却总是吐了,怕是活不长。说完声音哽咽便到门外去了。
奶奶张了张嘴说:“你们这些孩子尽瞎想,我这老了吃得东西自然少了,我还能再活好几十年咧!”
我站在旁侧不说话,只觉得鼻子一阵酸,桌下一箱箱的牛奶看的我心发凉。
妈妈一边禁皱眉头望着病历一边让奶奶放宽心,说:“好好的身子骨怎么会垮,早期癌症不碍事,别自己吓唬自己,也别心疼那几个钱。遵着医生的话来。”奶奶看到了我,说:“苏苏,快过来坐坐。”我忙在她身旁坐下,将我的手捏得紧,我也握得紧了些。奶奶从裤袋里搜了半天,拿出零零碎碎的钱来,往我手里塞,我推脱说不要,她生气的说:“一年见不了几回面,奶奶的心意你不收?”我只好拿着钱,捏出一手汗来。
我是知道奶奶害怕的,手术那一天还是来了,奶奶进门前挤出了一个大大的微笑,门关上的时候,里外都安静的连呼吸都不敢太急促。时间慢慢的走,我只能等。医生走了出来,他说:“手术很成功,肿瘤没有恶化。”当奶奶推出手术室时,我悬着的心也总算放下,任由热泪温暖我的胸膛……
命悬一线的时候,奶奶相信自己能够挺过来,于是她战胜了死神。我也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