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炭车的作文

【篇一:雪中情】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澈。”每每读起这些描雪写景的诗句,我心里总能泛起一阵阵涟漪。噢,那是一段快乐的时光,是一段快乐的雪中情。

记得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是啊,谁不喜欢下雪呢?每当寒梅傲立枝头,便会有洁白的雪花飘飘然地从天空中落下,即便它们会融化成水也义无反顾,上演着一场场用生命诠释的“跳伞”。正是因为它们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才积成了这样一片雪地,一片供我们玩耍的天地。

下雪时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打雪仗,堆雪人了。

我们打雪仗一般都不分队伍,也不论输赢,只是找几个要好的伙伴组成一队去和别人打。强大的火力经常会误伤到队友或路人,我们也只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很快我们便大汗淋漓,浑身是雪。尽管回家后通常会被父母大骂一顿,但我们却依然满面笑容。

打完了雪仗,最美好的时光便是坐在山丘上看那如血残阳。每当夕阳西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便如“断肠人”一般,去那个山丘上,看那夕阳渐渐西沉;看那雪花翩翩起舞;看那晚霞染红天际;看那云朵五彩斑斓。直到月亮爬上半空,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月光照耀着我;雪花围绕着我;大地亲吻着我;寒风抚摸着我,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美好。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雪越下越小,已不足以形成一片雪地,昔日伙伴的身影也逐渐消失,我却无法忘记那份雪中情。

【篇二:卖炭翁改写】

冬天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摇撼着终南上的一座小茅屋,仿佛要把它吞下似的。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炭窑边烧炭。火光映亮了他的脸,古铜色的脸上沾满了灰尘,那一道道的皱纹,记载着他生活的艰辛。他正用那双浑浊的眼睛,盯着黑暗的天空,心里不停地祷告:苍天啊,快下场雪吧!让我的炭能卖个好价钱,也好换点粮食,买件棉衣,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啊。

等炭烧好后,他把炭装上车,用黑得像木炭一样的手抚摸着牛说:“老牛啊,这几天委屈你了,等明天咱们赶集去,卖了炭也好喂你一顿。”这时,老人那久已不见笑意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

夜深了,风刮得更猛了,天也更加阴暗了。不知什么时候,老人被冻醒了,他朝窗外一看,啊,真的下雪了。老人连忙掀开身上的稻草,走到门外,地上的雪足有一尺厚。老人不顾发抖的身子,顶风冒雨,拖着疲惫的身子赶着牛车来到了市集的南门外。只见他满身的泥水,脸冻得紫红。他蹲在雪地上,闭着眼,想歇一歇。是啊,赶了几十里山路,路又陡又滑,人够累的,牛也倦了。

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丁当、丁当”的马铃声。老人睁开眼,猛然,他像被马蜂蜇了一下似的,倦意一下子全消失了,眼里充满了惊恐。啊,原来是横行霸道的黄衣使者和白衫儿又来了。他连忙赶起牛车,掉头想走,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两匹高大的马拦住了他的去路。

黄衣使者坐在马上,手里拿着圣旨命令说:“卖老头听着,皇宫需要炭。来人,把车给我拉走。”于是一个公差毫不留情地把炭车向北面的皇宫拉去了。“啊,大人,不行啊,我还指望着这车炭换口饭吃啊!开开恩吧!”“哼,你竟敢违抗圣旨?”“老头儿,还是识点时务,赶快把炭送到皇宫去吧。否则,你就是抗旨,你还要命吗?”

黄衣使者骑马走了,卖炭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烧出的炭被白白拉走,心里像刀绞一样。他空着牛车回来,只见牛头上系着分文不值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难道这就是一车炭的钱?苍天啊,你可叫我怎么活下去啊!”老人悲愤地呼喊着,踉踉跄跄,昏倒在牛车旁……

【篇三:忍不住叫好】

当我现在想起那件事,我还是会忍不住为他们叫好。

那天语文课时,我们正在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陈老师首先点一位同学起来将这首诗读了一遍。这位同学在读“晓驾炭车辗冰辙”时,将“辗”读的是“zhan”。

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陈老师说“辗”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应该“nian”,一定要注意。

刘鑫宇同学听罢,激动地要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了,大声说:“不对,不对,我查了的,这个字应该是读‘zhan’,而且只有一个音。”袁晨磊也随声附和。

陈老师听到这里,非常惊讶:“读‘zhan’吗?我都教了三十多年的‘nian’了,难道一直都是错的吗?我得再查一下。”

正当我们准备讲下面的内容时,突然,又一个声音打断了我们:“应该是‘nian’。”这个声音是从陈瑶瑶那里发出来的,她干脆拿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走上了讲台,对陈老师说:“‘辗’字在古代是同‘碾’的,意思是轧、压。所以应该读‘nian’。”陈老师听后,一直不停地说:“好!好!好!”这时,所有人都在心中为这几位同学的怀疑精神叫好。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

年轻的伽利略在科学探究中敢于质疑。一次,他发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说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在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质量大的铁球会先落地。伽利略发现这一说法如果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解释,结果不同。在他做过多次试验,他肯定这一说法错误,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但亚里士多德可是当时的权威,所以这一消息传出,便遭到了许多人的怀疑甚至辱骂。伽利略不畏权威,坚持做了这个实验,向世人证明不能盲目相信权威。

中国有一句古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两个事例的主人公有可贵特点,就是怀疑精神。怀疑精神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促进自己和他人对学术问题多探究,多思考,从而对这个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从大的方面来说,或许可以创造一个学派。想到这里,我忍不住为他们叫好。

热门推荐
1你的乡愁
2重庆磁器口一览
3成长中的烦恼
4无私的爱
5书是我的最爱
6可爱的家乡——凤岗
7糊涂的大明
8小时候的我作文
9擀秋果
10下辈子还做您学生
11小叶子旅行记
12写春联
13的作文
14守望
15试卷发下来了
16多彩的夏日
17油渍渍的爱
18惊喜
19人生的滋味
20我的小伙伴
21我爱我家
22鼻涕虫
23我敬佩的一个人
24珍惜时间议论文
25感悟汉语
26难忘的笑声
27一件小事
28第一次独自在家
29软枣猕猴桃自述
30我身边的好老师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