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生而为人】
纵观中西方历史,解放运动一向以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为核心。生而为人,我们被赋予了不可剥夺的权利:生命、自由、财产,其实还有一条——灵魂。
生而为人,我们的整个世界都是构建在一个最基本的世界观之上。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于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拥有了唯物、辩证的理解;或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这样就催生了主张人权与民主的自由派主流价值观;甚至或为宗教至上、神创世人,于是有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最典型便是伊朗。其实世界上一切冲突,追根溯源都是其背后价值观的冲突与经济利益的较量。而这我们视之为信仰,愿为之向时代发声,愿为之不惧一切艰难险阻的价值观,正是我们生而为人有别于禽兽,亦或是机械的基础。
一部灾难片中的话曾深深触动过我——如果失去了人性,那么人类已然灭亡。让人类为人类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逻辑思维,还有我们的情感、善心与人文主义关怀。是的,这个世界需要科学家、数学家、发明家来改善物质条件,但它同时也需要思想家、画家、诗人、作家,需要这些常被视之为可有可无的人们,来传承,来发扬我们灵魂中最本质的东西——至善、大美。
在科幻片中,人工智能有时会产生人类的感情,而此般觉醒让他们开始反抗暴政与不公,追求平等与权利,让他们团结、关爱、坚强。是为质变,是为觉醒,因为在他们拥有了感情与意识时,他们拥有了灵魂。那试问,现今人们,这人工智能孜孜以求而不可得的灵魂?
当今社会的一切,在规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机械、同质、冷漠:学生写出的阅读分析与习作千篇一律,不再是自己的领悟与思考,而更多是技巧和套路;设计师给出的图纸制式单调,不再是他们对世界的观察与审美,而多是一些公式与模板照搬一套;餐饮、咖啡、茶点都“标准化管理”,不见了温情,只余冰冷的配比;甚至连美的标准都被固定了:身材苗条、双眼皮……以致于如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面对此般现状,希望学校,这青年人价值观养成最重要的地方,能少压抑些天性,多鼓励些个性;希望社会能给那些独立工作室多一些支持与空间,激发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情感与初心,拥有有趣的灵魂。
【篇二:做一株清醒的金芦苇】
人贵善思,善思则明达而通理,使生命在脆弱中晓畅而清醒。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便在日进斗金中依旧不忘忧深思远。“不怕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只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从中反映出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中,社会的客观需要促使人类拥有计算机精确,高效的思维模式,而价值观与同情心却被日益淡化。如果失去了人文主义,科技将使人类罔顾后果,价值体系的分崩离析,使人人心中只有自身利益,势必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因此,要为科技插上人文主义的翅膀,做一株清醒的“金芦苇”
当我们让人文主义拥抱科技,便能使科技在可控范围之内造福社会。科技本源于人类对探索未知领域的求知欲,从而使生活向着理想化方向前进。这种欲望本无可厚非,但倘若没有了求欲而知止的节制,失去了“取之有道”的是非观,行为不受约束,欲望越发膨胀,势必越界而侵害社会。反之,人文主义所蕴含的约束力,使科技在被运用的途中能够找到欲望与节制的平衡点,可控而不逾矩,理性地造福社会
使科技与人文主义水乳交融,能缓解社交疏离化的趋势。微信,朋友圈,QQ空间俨然“消灭”了传统的笔墨书笺,成为社交新潮流,然而在随手一赞,随手一转,不咸不淡几句奉承之中,漫不经心的随意是人心之间的疏离。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将冰冷的科技与情谊之暖相融,寄寓厚重的人文情怀,朋友圈中也能用畅聊达旦促膝长谈,拉近社交距离,而非只是用来维系所谓“朋友”的科技产物。
我们追逐着计算机的理性高效,同时又担忧着计算机会否超越人类主宰地球,却常常对计算机正在同化人类引以为傲的大脑,淡化人文主义的烙痕视若无睹。计算机的进步,不应伴随着人文主义的没落,而我们正在这条一边“进步”一边失去的路上渐行渐远。
芦苇脆弱,善思而清醒则贵于精金。只有当科技插上人文主义的翅膀,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大数据时代中看清灵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