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阅览区的作文

【篇一:静读】

读书,是一生的必经之路,你的成绩都来自读书。

每个工作日中午,学校阅览室就会有两个班级在看书。同学们有的坐在凳子上,专心地看着手中自己挑中的好书;有的正在书架旁,挑不好自己喜欢看的书,忙得看看这本,又看看那本,无法选择;有的还刚从教室中跑来,心急地马上挑好一本书,开始认真看起来……

其实不止阅览室,教室中也是如此。当早读还未开始,每人就都端端正正地坐着,仔细地把从家中带来的课外书中的每个字都看在脑子里,记在心里,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没有一个人例外。老师也趁这段时间,可以好好看手机上的杂志和刚发表的新闻。每个人的腰背都挺得笔直,每个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看向自己的书面,神情都是那样严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隔一个月,我和爸爸就会去镜湖的绍兴图书馆借书,顺便在那看看一本书上一段优美的文字。我挑中了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坐在阅览区的沙发椅上,悠闲地看起这本动物小说。故事非常精彩,让我看得入了迷,阅览区的人们不发出一点儿声音,都一致地看着自己所喜欢的书籍,目光扫向自己的书页,一起陶醉在“书海”中,阅览区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

读书,使你受益,使你成绩得到提升,这么看来,读书不是一件有益的事吗?读书使你陶醉在书海中,读书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吗?

【篇二:我的读书经历】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往事,就经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过去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今年十岁了,我特别喜欢读书。平日里,我只要一闲下来,就会跑到房间读课外书。我有这个爱好,全是因为小时候妈妈对我的教育和引导。

在我还不会说话识字的时候,妈妈每天晚上都会给我读故事书,她悦耳的读书声总是伴着我进入梦乡。虽然我当时听不懂书里讲的是什么,但我依然很认真地一遍又一遍地听妈妈讲故事。

当我渐渐会说话、识字的时候,便开始读那些小故事书,看那些只有图、没有文字的书。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妈妈给我在邮局订了很多杂志,有《幼儿画报》《启蒙》《红袋鼠》……这些杂志都十分有趣,使我爱上了读书。我读着读着,便读上瘾了,在家里我一有时间就读书,如果要上幼儿园了,我会偷偷地把杂志放在书包里面,一到休息时间我就拿出来看。只要手中一有新的杂志,我就会如痴如醉地阅读这本杂志。

当我读小学一年级时,我又不满足于只看杂志了。妈妈又带我到沫若书社去买书,当我进入到书店后,我才发现,其实我读过的书好少啊!这里这么多书,我该选那本呢?我一会儿跑向这边,一会儿跑向那边,我觉得我就像商人见到了金山、饿狼见到了猎物似的。我心里还在想着:我到底买那本书呢?妈妈走过来说:“不如你就买这本《365夜故事》吧!”我说:“好,我就买这本书好了。”就这样,我拿着这本书,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我读四年级的时候,便开始觉得家里的书不够我读了。那一天,妈妈带我去沙湾,说要带我去图书馆看书。当我进了区图书馆以后,便发现我家里的书太少太少,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这里的书可多了,有儿童阅览区、报刊类、文学类、政治类、艺术类……各种各样的图书应有尽有。于是,我又在这里扎下了我的“阵营”,如痴如醉地读到图书馆关门。从那以后,每个周末,我都会跑去图书馆荡舟书海。

这就是我的读书经历。这一身,我将会“走遍天下书为侣”!

【篇三:上海文学之旅】

翻了个身,刚想再赖会床,忽然记起今天是文学社走读上海夏令营出发的日子。一个鲤鱼打挺,我从床上蹦了起来,匆匆洗漱吃过早饭,赶往集合地点,带着兴奋与期待,开启了三天的旅程。

行程第一站抵达上海少儿图书馆。这是一栋带有欧式风格的建筑,门前还有宋庆龄奶奶的题词。进入馆内,顺着楼梯向上走,来到阅览区。这时的我们就像一条条回归大海的小鱼,四下分散,畅游在书海里找寻自己最爱的“鱼食”。我来到一排书架前,抽出一本名为《优雅走过下雨天》的书,靠着窗台仔细地阅读起来。时间过得飞快,眨眼间,规定的两小时时间就到了,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脚步匆匆跟着大部队赶往下一个行程点,可脑海中却还记挂着主人公千子星最后是否能克服困难,走向幸福……

第二站原定在复旦大学听甫跃辉老师的讲座,但由于复旦大学正在维修,讲座地点临时改在了上海作家协会。在阴郁静谧的作协大院里,我们或沿阶而坐,或盘腿坐在草地上,静静地聆听,分享甫老师的写作经历,学习、体会甫老师教授给我们的写作技巧,阅读方法,时间很短,但收益匪浅。

行程第二天,我们走访了多伦路。孙老师拉着一位瘦高的叔叔介绍道:“这位是解放日报的林大记者。”我们盯着眼前这位身穿蓝衣,带着墨镜和一顶棒球帽的男子,小声嘀咕着“大记者?如果再加上一把二胡,就是瞎子阿柄了。”玩笑归玩笑,这位大记者视力可好着呢!林记者很幽默也很认真,为了这次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关于多伦路的历史,足足准备了十大页的提纲,再加上他讲解时幽默的语气,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

下午,我们还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并举行了朗诵比赛。我们“海之阅”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朗诵的内容,别提多认真了!大家的朗诵都非常棒,赢得了台下听众的热烈掌声。

行程最后一天也是最放松的一天,我们去了锦江乐园。过山车、激流勇进、太空自行车、旋转木马……玩的不亦乐乎,看着周边小伙伴们的笑脸,我想:这就是我们小朋友们的天性吧,有的玩就是最开心的事!

三天的旅行让我了解了上海这座繁华大都市具有文学色彩的一面,尽管这只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知识不一定在书本,一段旅行,也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篇四:我的学校】

四年前,妈妈牵着我的小手,带我走进一个小巧可爱的地方——铁马小学。铁马小学因为地处步行街,所以面积相对比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为学校的小巧,所以显得更加温馨可爱。

还记得一年级的我,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探索学校的一切时,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存在。中午吃完午餐后,同学们都自由地休息,而在一楼有一个图书阅览区,大家可以自由地去借那里的书籍进行阅读。而阅览区有一群穿着红色小马甲的大哥哥大姐姐,我觉得这群红色小马甲太神气了,因为他们可以安排我们的座位,可以管理我们借阅,还可以管理我们的纪律。在我幼小的心里,穿着红色小马甲的大哥哥大姐姐完全像老师一样神气高大。

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我知道穿着红色小马甲的同学是一群志愿者,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为可爱的校园,为亲爱的同学服务。升入三年级的我,终于有机会穿着我梦寐以求的红色小马甲了。

穿着红色小马甲的第一天,我兴致勃勃地站在阅览区,为同学们拿取不同的书籍,安排他们的座位,时不时地穿梭在同学们中间,提醒他们保持安静。来回地走动,其实挺累,当午间上课的铃声响起,阅读的同学各自走回教室,剩下我们这一群穿着红色小马甲的志愿者,开始慢慢整理被同学们弄乱的书籍。在穿着红色小马甲的一周里,我体会到志愿者其实并不神气,他们有着的是辛苦、包容,甚至委屈。这不,我们刚把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但志愿者临时开个小会的几分钟时间,阅览区就变样了:整齐的书籍变得到处都是,整齐的凳子也是随处乱放。我的心情瞬间变得非常愤怒,喋喋不休地埋怨。我旁边的红色小马甲却淡定地做着整理工作,还时不时逗我笑。而且旁边在阅读的同学,也自发地参与整理书籍,摆放凳子,尽管他们不是穿着红色小马甲的志愿者。那一刻,我不再抱怨,因为美丽的校园之所以可爱温暖,是因为有你、有我、有他的点滴付出。

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伴着迎春花朗读;生机盎然的初夏,我们见证黄桷树的美丽蜕变;五彩斑斓的秋季,我们好奇地盯着校园那一棵皂荚树;寒风凛冽的冬季,我们也不忘去操场撒野。美丽的校园,承载着我们的欢乐,我们的成功,也承载了我们的泪水,更承载着我们的成长。

【篇五:我爱阅读】

说到我的兴趣爱好,那就是阅读了吧。

对于书,我真的是“想弃又不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幼儿园便学会了认字的我,对书有深深的好奇,那一页页的纸里有另外一个更丰富的世界。读绘本不再满足,开始阅读一些更厚的书,可小说里的剧情是那样生动,令我看了一页还想看。

就这样,无论到哪里,我的手里总是捧着一本书,吃饭看,玩时看,旅游看,就连车上也看。这样的“不舍昼夜”,当然会付出代价:二年级的我就戴上了一副框架眼镜。看东西看不清楚,是我的苦恼之一。但阅读带来的愉悦,可以说远远胜过了这点苦恼。

记得有一次,妹妹邀请我去滑冰,可好朋友又约我去看书,这该怎么选择呢?热爱阅读的我果断选择去看书。到了图书馆,走进成人阅览区,边开始寻找诗词、传记之类的书。好不容易找到一本,如获珍宝地拿着,迫不及待地翻开来看。我早就领教过书的魔力,很容易使人深陷其中。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我却毫不在意,仿佛走进了书中的世界,随着主人公的去游历,无法自拔。朋友的催促,妈妈的“命令”,都不能阻挡我与主人公“共甘共苦”。

终于看完,伸伸懒腰走出图书馆,窗外不知何时已下起幽幽小雨,我撑起伞,在大街的边沿走着,脑海里回忆起书中的情节,街上喧嚣满处,而这一切仿佛都与我无关。纵有千般吵闹,我也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更丰富的世界。殊不知,在家里,等待晚归的我的是一阵怒吼。

那又怎样,阻挡不了我对书的似火热情。书的魔力,让把懂得它的人牵向它,向它折腰。

热门推荐
1给爸妈的一封信
2找秋天
3关于节约水资源的建议书
4六月你好
5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6那一双手
7我给自己写封信
8清明节扫墓
9我的寒假
10大学生竞选班长演讲稿
11龟兔赛跑续集
12那次玩得真高兴
13让熬开花
14路上的风景
15演技制造快乐
16我在阅读中得到快乐
17游记优秀作文
18做生活的有心人
19最爱我的妈妈
20都是玩笑惹的祸
21爸爸教我骑自行车
22心动不如行动
23家长会
24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25老头
26我的心爱之物
27关于伐木的作文
28花开那一刻
29摩擦起电
30快乐的家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