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追忆】
那么些年了,以为可以遗忘的,越来越深刻;那么些年了,以为可以记住的,越来越淡薄;那么些年了,你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目光不经意落在往日的旧照片上,记忆携着思念倾泻而来……
我们初识在飘着墨香的文字中,犹记得你见到我时,便与我说:“我知道你并不像其他老师口中的那样厌恶学习,因为现在的你就像是曾经的我,所以我懂你,我会等待着你改变的那一天,我相信你不会让我等太久的。”你的神色是那样坚定,仿佛已看到你口中的我一般。我垂下头,悄然,泪水已盈满了我的眼眶。试想,那样的我,无论是在家人老师抑或同学的眼里都应该是个任性妄为的人,而你却愿意相信我,愿意等待我的改变。
一声“我懂你”胜过了千言万语,润了心,润了情,润了眼。因为懂得温柔了一场相遇,明媚了陌上花开,芬芳了指尖流年。
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我变了,变的不像我,是您吧!是您的期盼,您的信任!每一次,当我拿着优异的成绩出现在你面前时,你都只是淡然一笑。这不禁让我感到些许失落,就像一个没得到糖果的孩子。不过很快这又变为了我前进的动力,让我更加期许能得到你的认可!你的赞许!
就这样,日复一日,等来了你走的那一天,那一天早晨,一切都还是如旧,只是每一个人的桌上都多了一封信,而讲台上少了你忙碌的身影。在信中,你写道:“孩子,我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的,事实也的确如此。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吧,不一定非要尽善尽美,只愿你能不辜负自己,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回来了,看到优秀的你,我一定会很欣慰的。”
泪水已淌满脸颊,老师,我最敬爱的老师啊!你走了,却依然挂念着我们,这些年来我怎不知你的用心良苦啊!我只是想让你将我当作一个永远长不大,时时需要你鼓励的孩子啊!
“嗒,嗒,”照片已被泪水打湿,指尖轻轻抚上那一张张洋溢着笑脸的脸庞,耳边树叶沙沙地诉说着淡淡的忧伤,我依旧在窗旁,窗外的风景却早已不同。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你已踏上讲台,这个时候你又在做些什么呢?看见新面孔会不会想起我们呢,那一群逗你笑,犯错惹你生气却又在你走那一天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会不会又有一个像我一样的孩子呢?
提笔落纸,字已惘然。其实时光荏苒,记忆总是不经意划过了眉梢,残留的烟火,空遗的叹息,终究挥之不去,汤老师,我想你了……
【篇二:写作让我着迷】
纸张洁白,如雪青丝婵娟,
笔锋入纸,润滑墨色浓重,
脑中文思泉涌手不停歇……
一切奇思妙想伴随着钢笔与纸面碰撞出零散火星的沙沙声落入格中,
化作一个个具有优雅魅力的汉字……
写作,真让我着迷!
年少时喜读书。那时候真觉得书中一字一句简直妙不可言,作家自然变成了我最敬佩的人。大概是每个读书人都有的癖好吧,读着读着,手痒痒了,心也痒了,也抓起一支笔来“挥毫落纸如云烟”。
抹的,是幼年的童稚,是少年的情思,是飞扬的幻想,是日渐成熟的心智。
写作是一场心灵盛宴,它让你如痴如醉,让你欲罢不能,让你连走路时都在脑中构思和创作,以至于让你看起来像个“书呆子”。
是着迷了,可又怎能不着迷呢?
字很简单,是黑色的;纸也很简单,是白色的。可它的世界绝非黑白二色如此简单。神秘莫测的,是变化多样的,带着你的头脑和手,用随便哪只笔便可绘出哪个世界上最迷人的画卷——绮丽甜蜜且美妙得不可思议。从笔尖倾泻而出的是字吗?不可否认它的确是,可又不单单是--它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诱使你投入你的灵魂。亲笔造就的人物,随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动和悲伤,就这样互相陪伴着成长。
或许有一天,这些都会成为深入骨髓的习惯,溶进血液的天性。从一开始的遣词造句到现在的段落文章,都是依靠着热爱前进的。
写作,这真让我着迷!
【篇三:挥毫落纸如云烟】
祖父会写书法,会蘸着浓墨一笔一划写下棱角分明的行楷亦或是龙飞凤舞的狂草。
那个时候闷热的空气里便回荡起墨香和书香,夹杂着某种古老而悠远的味道。年幼的我倚在桌前,专注地看着洁白的宣纸上多出一个又一个复杂的繁体汉字。看祖父写书法是种享受,因为那缓慢下落的饱满匀称的笔尖,那逐渐被墨汁湿润浸透的纸张,那被打磨得愈加光滑透亮的砚台,似乎能让时间静止在落笔的那一刻,能让岁月急匆匆的脚步放慢一些。
书法是祖父退休之后才养成的爱好,就和拉空竹,吹葫芦丝,剪纸一样,几样小小的技艺将他正值花甲的人生填充的更有意义。祖父乐在其中,自然也就在十年之内将书法学得较为精湛。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年轻时便对艺术文化颇有兴趣的祖父更是将全身心投入进去了。
祖父会在某个晴朗的午后练一遍欧阳询的《梦奠帖》。我在一旁看着,心中不免生出惊讶和羡慕之情。钢笔字向来写得像“狗爬式”的祖父竟能练出如此精彩绝伦的潇洒字迹!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祖父把一支毛笔塞到我的掌心里,用宽厚的大手紧握住我的小手说:“来,我教你写字。”
起初,我在祖父的指引和帮助下写出了几个还算像话的汉字,但一脱离他手腕的力道,笔就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最终勉强画出几根歪歪扭扭、粗细不一的线条。在我垂头丧气地懊恼的时候,我似乎明白了祖父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心如止水的耐力。祖父也会安慰我、鼓励我,会和蔼地笑笑说句没关系,继续极有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写下一个字。虽然只学了半年不到的时间,虽然作为我启蒙老师的祖父只把书法当成业余爱好,但我对这段祖孙间的温馨故事依然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还记得某一年春节的时候,心血来潮的祖父不知从哪弄来了几张大红纸,用漂亮的书法写了一副对联贴在了家门口,横批“万事如意”,并将剩下的纸裁成了正方形写了几个倒“福”字。串门走访的亲朋好友只要看到了的,都纷纷上前询问是出自哪位大师之手,见祖父笑而不语,便恍然大悟,赞不绝口。也许祖父的笔法并不是那么入木三分,那么炉火纯青,也根本排不上“大师”的称号,但他确实是用心在写,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把每一个字写好。他的身体里依旧有一颗年轻的心脏在热血沸腾地跳动着,使他在一心一意钻研书法时依旧保留着当年的一份朝气与执着。没有人逼迫他,没有人在他的书法生涯里做过一丝一毫的指点,但他遵从着自己的心愿,尝试着把这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遥想王羲之当年,只凭三千笔墨,便绘出书法艺术一世的倾城。文房四宝的魅力,便在于琉璃片房瓦间留下的斑驳墨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