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收藏室的作文

【篇一:长沙市图书馆】

长沙有一所长沙市图书馆,图书馆的门前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刻着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楼有盲人阅览室。里面的书的字都是突出的,这样盲人可以更好的阅读还有一间图书收藏室,里面的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二楼有一间办卡处,那里每天都人陆陆续续地进出。那里办的都是借书卡,卡的背面有两个空格,第一个格子又粗又短,是用来写卡的密码,又多又密的卡多的数不清。正像人们说的那样,办卡处室里一半是人,一半是卡。

小朋友们最爱去的是三楼的少儿阅览室,里面的书让小朋友们百读不厌。那里有《格林童话》、有《南瓜房》、有《贝壳鸟》,还有《小熊不怕黑暗》。每天都鸦雀无声,不进去看还以为里面没人呢!

四楼有一个俱乐部,俱乐部里有整整齐齐的桌椅,干干净净的地板,洁白的天花板,明亮的灯光,到了周末,俱乐部就热门救民于水火了,有的人在开心地跳着舞,有的人在出神地唱着歌,有的人在觉悟地朗诵着古诗,有人在边上连连叫好,还有人在听别人讲故事,那样子像一只可爱的小花猫,每到那个时候,俱乐部仿佛成了热门的市场。

长沙市图书馆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篇二:千年古村探奇】

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打算带我去千年古村走马塘看看。可是天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从早上起就一直下个不停,呼呼拉拉的风也一个劲地刮。妈妈的微信里有人发来城区下雪的视频。爸爸站在楼道门口有些犹豫。最后在我的催促下,大家才毅然打起伞,走进风雨中。

号称“中国进士第一村”的走马塘地处鄞州区姜山镇茅山方向,离我们小城春秋只有五、六公里。在汽车导航仪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在离茅山不远的公路旁看见一块巨石,上刻四个大字——走马塘村。顺村道前进一百多米,一坐漂亮的牌楼矗立在村口,匾额上写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一旁的宣传牌上,画着走马塘陈氏家族七十六位进士的肖像。

一个家族出了七十六位进士,的确名不虚传。

我们打着伞穿过牌楼进了村,迎面是一片很大的广场。由于雨天没有别的游人,广场显得特别的空旷。走上广场,感觉地面有些异样,原来广场不是用水泥浇筑的,而是用一块块表面平整,大小一致的方石砌成,这应该是村里的公用晒场。爸爸说,这样的晒场他从来没见过。真是一奇!

晒场南面是一排青砖黑瓦马头墙的古色民居。从外观上看,像是一座豪宅。而当我们从中间的小门进入后,才吃惊地发现,这根本不是豪宅,而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庭院。院里摆放着一口水缸和一些杂物,几株不知名的花草在风中摇曳。庭院两侧是低矮的木板小楼。从其它几道小门望去,也都是这样。陈家进士们难道就住这样的蜗居?为了找到答案,爸爸领着我们走遍全村,结果发现,除了陈氏祠堂,全村竟然没有一座大门像是官宦人家的。这是二奇!

广场与马头墙之间是三个大荷塘,一支支残荷露出水面,在雨中静静伫立。我突然想起去年学校组织“摄秋”时拍的一张照片,题目是“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恰恰就是眼前的情景。想不到去年秋天的一次无意找寻,却在这里邂逅,这是三奇!

信步走进广场西面弄堂口的一个院落。我们遇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老人见我们雨天游览走马塘村,表示十分难得,便把我们请进屋子小憩。然而屋子很小,书籍字画和农具家什,把整个屋子塞得满满当当,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老人和爸爸只好站着聊了起来。

我细细察看,发现这些东西好像全与走马塘的历史有关,像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看来这是老人的收藏室兼工作室。

从谈话中得知,老人从十五年前就开始收藏整理这些文献资料和家族旧物,收藏的东西已经堆满了十间屋子,老人的心愿是建一座走马塘村的博物馆。为了走马塘村的文化保护和宣传,老人费尽了心血。村中所有展示,几乎都与老人有关,就连村口的七十六幅进士肖像也是老人请名家画的。我不禁对眼前这位身材矮胖,貌不惊人的老人肃然起敬。我猜想,老人一定是一位致力于家族文化抢救的陈家子孙。可老人的回答让我们颇感意外:“我不姓陈,我叫邬毛银。是五十年前插队到这里的‘知青’,是一名走马塘文化的自愿守护者。”这个与走马塘血脉相溶的文化守护者居然是个“外人”,这是四奇!

邬爷爷领着我们参观了他的五个收藏室。在其中的一个收藏室里,我看到一九九九年四月习近平主席来这里视察的签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习主席的字很有特点,每个带弯的笔划,他都写得方直见角,很有力道。这是五奇。

当邬爷爷拿出一本游客签名册让爸爸签名时,我也在上面签了名,哈哈!

参观完收藏室,我们来到陈家祠堂。祠堂大门分为左中右三道,中间是正门,左右为侧门,这是古时士大夫身份的象征,显得庄严肃穆。

邬爷爷从后门进入,再从里面打开中门,把我们迎进祠堂。

祠堂很大,堂上高悬着几块黑底金字牌匾,有两块还是宋代皇帝赐的,牌匾下面供奉着两排神像。

“这是七十六位进士像么?”爸爸问。

“不。”邬爷爷指着中央两尊神像答到:“这里供奉的是陈家老祖,不仅有陈家太公,也有陈家太婆。”

“其实,”邬爷爷顿了顿说:“陈家进士不止七十六位……”

“什么?”爸爸有点吃惊。

“我考证的结果是七十九位,先前的统计把三位没有上族谱的进士漏掉了。”邬爷爷口气肯定地说。

关于走马塘陈氏家族的进士人数,外界只知是七十六位,想不到这么重要的讯息也会有错漏,这是六奇!

邬爷爷又带我们参观了几处村中奇观,如:历时百年的村中老街;贻谷堂陈家老诊所;蟹肚脐埠头的千年重阳木;陈家进士的摇篮——同文学堂;在一条打伞无法通过的小弄堂内,我们看到被人民日报称为举世无双的“乾”、“坤”石花窗,这是七奇!

兜兜转转,我们回到了荷塘边。在这里,邬爷爷为我们解开了找不到官家豪宅的疑团:原来,陈氏一门自陈矜(一世)开始,一直流传着“以学立身,以廉为吏,以孝事亲,以忠事君”的清廉家风。他们身为官家,却从不贪腐侈华。后世子孙把最好的风水(朝南宅院)都让给了老祖宗(祠堂)。在这里不仅找不到豪门府邸,连朝向好的房子都很少,只有一户户平常人家。邬爷爷指着塘中残荷对我们说:“这些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就是走马塘的‘村花’,也是陈氏家族的‘族花’”。原来如此,这是八奇!

参观结束,邬爷爷和爸爸已经成为好朋友。临别时,邬爷爷送我一个祝愿:“小朋友冒雨来游进士村,来年一定上清华,进北大!”接着又送爸爸一本《走马塘村志》。

回到家里,我顺手翻看《走马塘村志》时突然发现了走马塘村名的来历。志中记载,走马塘始祖陈轩(二世)当初择地定居时,村名叫“陈蕲村”。北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念左正言陈禾(四世)忧国忧民,碎袂进谏,敕赐陈蕲村为“忠孝里”。地方文武官员经过“忠孝里”前面的“先生塘”,必须落轿下马,步行过塘,后世人慢慢就把这里改叫走马塘。走马塘村由此而来,这又中一奇。

爸爸说,走马塘村是一座尘封千年的文化宝库,里面有数不清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揭示。今天的雨中探奇只是一个开始。

热门推荐
1战胜困难
2《藤野先生》读后感
3做煎饼
4我的座右铭
5不变的情思
6我的自画像
7美丽的秋天
8初雪
9母爱就在细微处
10值得珍藏的记忆
11纳税伴我们成长
12秋天的雨
13变色的家乡
14的味道作文
15读书的滋味
16我的自画像
17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
18成长中的烦恼
19我想养只鹦鹉
20中秋佳节谈婵娟
21因为有你我的青春与世界温暖相拥
22难忘的第一次
23同桌的你
24过去的遗忘,叫长大
25梦想盛开在心中的百合花
26遇见
27爱在细微处闪耀
28《西游记》读后感
29走读杭州
30和平中国我的梦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