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评书的作文

【篇一:家乡的老街】

泰州,一座古色古香又不失现代色彩的城市。在这个”水城慢生活”的小城里,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老街。

刚走近老街,你一抬头便能看见一块闪着两个金光闪闪大字“老街”的匾额,它们似乎在说:”欢迎大家来到老街!”

老街是一条年轻的老街,它又被称为”苏中第一小吃街”,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成串的大红灯笼挂满家家户户。骑楼走廊、古式店铺,老街集饮食、民俗、历史等诸多文化于一身。在这儿,你既可以品尝到泰州本地的特色小吃,又可以足不出街就轻松买到全国各地的美食与服饰。

泰州的特色小吃数不胜数,有”草庐烧饼”、”泰州干丝”、”金刚脐”、“鱼汤面”等,但我最爱的还是”炸臭干”。看!只见炸臭干的师傅一手拿着几块白白嫩嫩的大豆腐,一手拿着菜刀,娴熟地在手上将大豆腐切成了许多块方方整整的小豆腐,随后放入油锅中,臭干在油锅中跳了一支优美的舞蹈。过一会儿,师傅用长长的木筷把它们夹了出来,撒上红红的水辣椒,串上竹签,咬上一口,辣味、香味、臭味和烫劲儿在你嘴里回味无穷!

老街拐角处是街心小广场,西边的小溪中矗立着一台足有三层楼高的水车。站在溪边,飞奔的急流冲击着水车上的水斗,扬洒到高空的水花”飞”下来,些许还会“飞”向你的脸庞,凉丝丝的,舒服极了。顷刻间,烟雨濛濛,展现出美丽的水城风光。

南边是一座古戏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在这样热闹的环境中,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着精彩的戏曲表演,聆听着评书艺人娓娓动听的评书,别有一番情趣。

家乡的老街,一个让我深深眷念的地方!

【篇二:我的爷爷】

印象中的老人的样子,应该是,白发苍苍,长衫而立,一手捋着胡须,满口之乎者也的学问。或是坐着摇椅,躺在阳台晒着太阳,一会听听收音机里的评书,一会喝茶下棋品余生。

恰巧,我的爷爷并不是这其中的任何一种样子,但又是其中的每一种样子。

爷爷并没有读过太多书,赶上战争年代,却上过战场,后来战争结束,爷爷成了党员,受人尊敬,逢年过节政府也会特地给分发礼品。

爷爷喜欢听评书,杨家将的故事最早就是他讲给我听的,从爷爷的收音机里听遍了单田芳那独特的嗓音,也听过了三国水浒古今的故事。

爷爷不怎么下棋,也不太喝茶,但是他会没事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温温热热的天气,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静静回味走过的路,想必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吧。

希望爷爷能够长命百岁,更希望他能够拥有一个安稳的晚年。

【篇三:听《三国演义》有感】

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迷上了听袁阔成讲的评书《三国演义》。我每天多多少少总要在妈妈的汽车上津津有味地听上一段。我发现:这360集评书里一直有两个人的对话,怎么会是袁阔成一个人的评书呢?我十分奇怪,就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的确只有袁阔成一个人在讲,他在自问自答,用不同的语调表现出不同的人物,让《三国演义》更有情趣一些。我心里暗暗佩服:袁阔成这个人说书可真有水平!

在《三国演义》的武将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常山赵子龙。他武艺高强、机智过人。为了救那没用的刘禅刘阿斗,赵子龙在长坂坡前杀了个七进七出,杀死敌将54员,杀死敌兵无数,砍倒了大纛旗2面……敌将的血都染红了他的战袍,曹操还以为这位能征善战的将军特别爱干净,一天换了三套衣服。在我看来,刘备的五虎上将应该这样排列:赵、黄、马、关、张。因为关羽骄傲自大,所以只能排第四;因为张飞喝酒误事,鞭打士卒,所以只能排第五。

在《三国演义》的文臣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以后,就不再连吃败仗,不仅得到了根据地荆州,后来还建立了西蜀国,面南背北,做了皇帝。后来,蜀国和魏国打仗时,诸葛亮呼风唤雨、装神弄鬼,吓得司马懿以为他有天兵相助,不敢出战……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不喜欢的人就是刘禅手下的乔周。他一天到晚就知道投降。敌军压境,成都明明还有许多兵马和粮草,他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要投降,还要劝刘禅投降。刘备和孔明先生好不容易创立的这点基业,就被那个好吃懒做、贪生怕死、听信谗言的刘禅和乔周给毁了!他们对得起先人刘备和孔明先生吗?

现在我已经听完了《三国演义》。但是,我还想多听几遍,温故而知新嘛!

【篇四: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现如今,许多人开始“碎片化阅读”。什么是“碎片化阅读”呢?就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来进行阅读。其特点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碎片化阅读”的频率越来越高,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被一再提起。

我认为这并不是件坏事,当有了空闲时间,上下班等地铁,往返车程,午休时间……这些时间虽然短,5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但用来看会儿书、上会儿网却是不错的消遣,拿起手机,打开网站,点一本书看起来,相比实体书重得多,而且还要记页码,有诸多不便。这一点上,“碎片化阅读”略胜一筹。许多人认为书籍、期刊等传统纸媒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取代的,“碎片化阅读”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我个人觉得,阅读不一定要深,只要让人们放松心情就足矣了。上班路上或准备松口气,站一会儿时,刷一刷手机,甚至睡前,看会儿睡前故事,身心放松,何乐而不为?而且因手机、网络、微博等载体的出现,便于搜索和交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同时,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完一本名著,只有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积少成多。

细细算来,我的生活中也不乏有“碎片化阅读”。上学路上,因在车上看手机伤眼,我便用听代替看,听起了评书—“元末刀兵紧四方,黎民涂炭遭祸殃,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农民起义朱元璋……”放学了,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地铁上,打开kindle看看书。回到家,遇到难题“问度娘”,洗澡时,继续听评书。

可以说“碎片化阅读”有利有弊,不过在我眼里还是利大于弊,而且我现在的生活也离不开“碎片化阅读”了,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好好享受这碎片化的生活!

【篇五:当学霸的感觉真好】

有一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小鸟在前面欢快地唱着歌,小树在向我招手问好。我走进教室同学们都在聊天,我带领他们晨读,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里飘荡,胡老师看见了,对我微笑地点了点头。

第一堂课是我最喜欢的数学课。听高老师讲课真轻松,每一题都会,做完习题因为我得了100分,高老师让我做她的小助手帮她批改作业,当我改完我们组的作业时才知道高老师每天批改全班作业有多辛苦。

第二节课是英语课,蔡老师抱着英语试卷进来了,哈哈,我的英语又是100分,不需要订正,不需要抄错题本,晚上我就有时间和爸爸妈妈下一局飞行棋啦!课间的时候,我有许多好朋友,我都不知道该和谁一起玩了,因为我太受欢迎了。她们都喜欢听我讲历史故事,我每天都会给她们讲一段评书《明朝那些事》。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都到了放学的时间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校。回到家妈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没有问我考试多少分,也没有让我快点去写作业。我帮妈妈洗菜,我们一起聊了今天的新闻。

吃完饭,写完作业,又到了亲子游戏时间了,在连续赢了爸爸两局后,我开心地笑出了声。唉,原来是一场梦,当学霸的感觉真好。虽然是在梦中,我也感觉自己像一只自由自在的欢快唱歌的小鸟。

【篇六:我有我的方式】

现在给你一本书名,你可以以任何方式读完它,你会如何选择?

有人可能会选择电子书,在网络上看书既便宜又快捷,深受大家喜爱;有人可能选择纸质书,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颇有文化气息;有人可能选择看电视剧,从画面更能逼真地看到人物形象,毫不费力的“读”完一整本书……

而我选择的方式则是听书。

在我家有个陪伴我多年的小收音机。每当它一响啊,我就停下了我手中所有的事,只抱着我的收音机坐在沙发上不动窝。

不同于文字的魅力,它更需要从朗读者的语言中体会某种情感。我可以从声调中感受剧情的发展;从语速中感受人物的心理;从音量中感受人物的情感。不同于画面的生动鲜活,它更需要听者的想象。不同于电子书的快捷,它更需要细听每一个字。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锵锵”声,我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它,带给我千百种感受。

平日里,最爱听单田芳讲《三国》。准确,生动,鲜明是他讲书的特点。像是把每个人都说活了一样:刘备的仁义善良;曹操的大志大略,诸葛语调,让人不觉投入其中。

姥爷平时不与我们住在一起,每次去看望他时显得有些生疏,只限于聊聊平时怎么样之类的。但得知姥爷闲暇时也爱听评书,这可有得聊了!有一次吃饭时,评书里正好在放“三顾茅庐三分天下”,我和姥爷听了以后就开始“交流”起来了,都忘了饭桌上渐凉的饭菜。听姥爷给我讲,当时天下的局势,最后越讲越远,从古至今。它拉近了我和家人之间的距离。

其它的阅读方式或许省时省力,但快速短暂的记忆不会深刻。我有我的方式,用听感受最细腻的语言文字。

【篇七:这里风景独好】

一个温暖的微笑,漾起心中涟漪一片。一根竖起的大拇指,把行者的心勾得更近。

八月末,已步入初秋,同表姐一行四人,静静地步入苏州古镇,生怕惊动了这蜇伏着盛夏余热的小镇。

拖着不大重的行李,缓缓穿过一个又一个古色古香的红木风雨亭。苏州,一人以水闻名的小镇,在我们的脚下却是那么大。

表姐手持地图,横竖比划着,从一条弄堂穿到另一条弄堂,从一座桥跨过另一座桥。好容易找到了网上预定好的旅店。放下行李,倒头便睡。

睡早了终究是会醒早的,天还将亮未亮。独自靠在红色木窗上,静看穿镇而过的河水,在窗下缓缓流过;静看太阳的脸,被微微漾起的水波,打得支离破碎。

清晨,漫步于石板弄堂间,听鞋跟与青石板发出的“嗒——嗒——”声,在微翘的房檐上打转。迎面走来一名素面女子,一袭红裙,裙边的一排流苏,和着不快的步伐左右轻摆。红衣女子与我们擦身而过,从飘过的气流里,能清楚地嗅见她身上淡淡的香味。红衣女子回头,见我止步望她,便扬起手与我寒喧一句“早安”,留下的是那酒窝里甜酒的清甜。

我们来到茶馆喝早茶,听评书。说评书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着一袭粉色长袍,胸前两粒盘扣。水灵而白嫩的脸颊上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轻风拂过,长袍微微向上翻起,却吹不动那被汗水浸湿贴在腮边的鬓角。我看着那紧贴的鬓角,就觉得那是评书女子努力工作的缩影。

傍晚十分,余晖在这小镇的上空渐渐散开。坐了一条乌逢船,泛于河道上。船夫唱起了当地民歌,我们也和着熟悉的调子哼唱起来,路过一坐小桥时,看到一家游客,小男孩挥手向我们打招呼,我们也扬起手向他们问好。小男孩的父亲举起手中的相机,为我们留影,随后向我们竖起了坚挺的大拇指。

不知道我们的照片被带到了哪里,不知道那一家人在与朋友分享照片时会怎样介绍我们。但是,我知道一个陌生人的微笑定会让他们温暖良久。

回味在苏州的时光,一条无尽延伸的石板弄堂,一句红衣女子的早安,一束贴在腮边的鬓角,一根竖起的大拇指,都是那样动人,那样沁入心田。

只要懂得感悟,其实风景就在你我眼前。

热门推荐
1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2咦,真有意思
3创文明校园,做文明少年
4军训的一天日记
5精选最喜欢动物
6童年的乐趣
7酿造永恒
8西天取经
9同一种力量
10请感性
11谁不说俺家乡好
12我的妈妈作文
13爸爸,你是我的魔术师
14雨露
15一张旧照片
16致人类朋友的一封信
17我与书的故事
18简单的温暖
19妈妈,我想对您说
20爸爸,我想对您说
21跨过成人门
22我爱你冬
23做家务
24金鱼的生命
25我爱家乡的掌起公园
26飞毛腿――小王
27这就是我
28书我的良师益友
29碎片化的我们
30寒假开学第一天作文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