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旅行的收获】
直到回到大巴车上,听到导游说,“好,恭喜大家哈佛‘毕业了”’,我才恍惚反应过来——这为期四天在波士顿的旅程,结束了。
在哈佛学习的这四天,迈克尔教授演讲的关于国际关系,领导力,成功者的秘诀,还有两位教授所讲的时间管理与游戏设计让我受益匪浅。清净的校园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知识渊博的教授,更令我流连忘返。
偏要说的话,印象深刻的另一所学院是路途经过的耶鲁大学。
阳光普照在哥德式的建筑上,尖耸的高塔与现代式建筑交相互映。我总感觉老校园像个四合院。
在耶鲁大学最古老的图书馆里,存有世界第一本活版印刷的圣经。它的墙壁采用透光的大理石,导游哥哥说,“那是为了阻挡紫外线,保护古老书籍不被晒伤的。”当时既有种茅塞顿开又惊叹不已的感觉。
说到导游哥哥,我想起他说起这所学校时眼中闪闪发光,所喜爱的光芒,他说很喜欢这所学校,因为像家的感觉。我想,我的学校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呢?有的。答案在我心里。
离开前,我们又去摸了那著名的耶鲁校长雕像的左脚,期盼会带来好运。谁又不想拥有美好的未来呢?
我们在波士顿图书馆中也照了许多照片,左瞧右盼,恨不得有几个分身。虽说是图书馆,它却有着同教堂一般古典,欧式的建筑风格……
沿途风景迷人,建筑独特,还有学到的知识也令我兴奋。美国的倾茶事件;印第安人教最早在美国的人种植、使用工具;哈佛建校比美国建立还早;耶鲁大学的趣闻;美国历代总统的类型;关于领导力……
我想,出国游学的原因就是这个吧——丰富的经历。
【篇二:《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有人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在这本书中作者融入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那年,歌德仅仅23岁,他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绿蒂。因此,绝望而痛苦的歌德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
我想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