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桑木的作文

【篇一:桃花源游记】

东晋,陶潜奋笔疾书。

一气呵成的《桃花源记》,似真,非真;似假,非假。

那日,周公寻我,闲着无事,便与他同去。聊得高兴,不觉中已来到一条小溪。沿着溪流向上,眺望远方,似有红霞,近看才知是桃花。此林绵延数里,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此美景,便与周公坐下,赏花,品茶。

不一会儿,水面上出现一小舟,舟上人衣着极为怪异,问他从何而来,答曰桃花源。

我们以客人的身份,进入了桃花源。当走进石洞后,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呈现在眼前的,是矮小的草屋,水田,耕牛,桑木,池塘,男女老少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闻有客到,村人都来欢迎。问他们从哪里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率妻子邑人到此,问现在是什么年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更不用说现在的中国了。热情的桃花源人领我们参观村子。突然,一声惨叫传来,我们循声望去,见一小女孩而正在挣扎,一位母亲正在为她缠足。她的叫声撕心裂肺,而母亲,置若罔闻。

正想阻止,村长却拦住了我,“别去,你可能还不知道,这里的女孩儿只有缠了小脚,才能嫁出去!”“这是封建思想!”我说。“这是老祖先的规矩,不能破坏!”村长说。我一时哑语。经了解,这里的孩子不上学,也没有学校,还有人近亲结婚……哎!我与周公失望地离开了。

这里有着中华民族最优良的美德,也有着最顽固的封建思想,足可见,与世隔绝,不是好事。

其实,真正的桃花源,就是我们那颗善良的心。

【篇二:失言】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历史的前行总是不疾不徐,它从时间的深处迤逦而来,一路蜿蜒着星河般熠熠的痕迹。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宏大的车轮前,我们渺若微尘。我们总想摘得这棵扶桑木上的硕果,却参不透其中各种深意。千年的文化并非空中阁楼,它们都是在文字的基础上修砌的。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标志,然而有一样却比其更甚,那就是语言。

说文解字,先说才能解。早在甲骨文出现前,人们就开始用语言交流。话里话外透着闲适自由的四川话;带着莫名崇拜虔诚色彩的古朴厚重的藏语……每一种方言都是自己地区的历史沉淀,经过漫长时光的打磨和代代族人的润色,最终完成了由声音到语言的嬗变。

鲁迅先生曾说:“……于我们而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承优秀文化方言,它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前为了国家统一与民族交流的需要,从清末便开始推广官话,到国语,再到普通话。尽管普通话与方言相依相存,但我们不可避免地看到方言的衰落。如今绝大多数人已经不能很好很完整地说出自己家乡的方言了,小语种的方言最终将湮灭仿佛也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语言是古老、复杂而又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伟大。然而面对着巨大财富的流失,我们竟无动于衷,多么可悲!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性。传统文化的缺失像巨横在世界史上的一条巨大沟壑,无可弥补。已然交错的疤痕,诉说着人类的冷漠,我们必须要发声了。也许它将是无解,无解于余生的沉默、牵挂、遗憾、眷恋之中。但我们要抗诉,要斗争,去同时间给予人们的遗忘战斗,同人们的漠然纠缠。文化复兴是继承与发扬并重,我们有责任担起肩上的使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热门推荐
1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2国庆趣事作文
3假如我是一池湖水
4当我面对苦难的时候
5难忘的生日
6过生日
7味道
8这就是我
9照片里的故事
10低如尘埃心怀云彩
11顽皮的小猫
12每天多进步一点点
13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14花开几朵,天各一方
15别样的木棉
16天长蕴美
17我的生日礼物
18人生所承载的永远是幸福的重量
19一觉醒来,我变成了校长
20难忘的一节课
21我与诗情
22雨天
23我真想有一对翅膀
24挑战自我
25初一军训日记
26我熟悉的一个人写人作文
27学会放弃议论文
28无言
29真不容易
30外公,我想你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22-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