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说美食】
民以食为天。食物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一日三餐,何时离开它过?自盘古开天辟地,经历朝历代,再到现今,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可曾想,食物也是会进化的,由原来的生食,再到火烤,再到如今的五彩纷呈,色香俱全,这当中必然是少不了热爱食物者的探索,少不了一次次的舌尖体验,那么我今天就来说一说《暴食江湖》这本书。
从小就想去阿里山,看看那儿的姑娘有多美。这本书既是介绍台湾美食,就不免让我好奇:她们到底吃了什么,才美得如水般空灵透澈?通读这本书,我便大胆地认为食物亦是通人性的,当然,这是指最纯朴的食物,也正是为了这份纯朴,作者本人才会寻找它。每当看到作者乘遍台湾所有火车站点,只为找回当年的味道,我就感叹不已。作者不惜跑到离家十几公里远的机场去吃顿心怡的早餐,就算抢夺食物被老婆婆大骂一顿也不在乎,纵使是禽流感期间,摊贩上空无一人,也依旧执着地来到这儿。这些事儿我自是想都不敢想,但这些对于从小就能把一桌菜肴吃光的人却是寻常。然而,支持他能不懈寻找食物的还是那真诚可贵的信念。食物不分人的贵贱,亦无所怨言,食物的纯朴可以转化为人的纯朴。读作者的文字,我明白了,享受食物,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让自己的身心再次充分地感受那可贵的纯朴。人美即是心美,心美即是食美。
然而现今,纯朴的食物却难觅踪影。而这美食却又多了一个新的定义,便是追求色泽与形态。人们不再问食物的来源,只在于它被改造过后的面目,这便是时下的新美食,这样的食物倒受了更多人的追捧。恐怕是因为这样的趋势吓走了阿里山的姑娘,现如今阿里山上只有阿里山姑娘的外婆在家。现在,社会上总有许多违背道德的事发生,我想这便是食物的反抗吧,为什么它要多那么多不自然因素?为什么黑心的商贩用它来牟取暴利?人恶即是心恶,心恶即是食恶。
自然中本有许多真诚自然的东西,可如今它们遭到破坏,丧失了原有的品性,蒙上了不祥和的色彩。只有维护自然,那份可贵的纯朴才会流淌在我们心中。
【篇二:善心未必成善行】
罗素说:“善良的心意并不总能为他人带来好处。”
就如同蝴蝶只有破茧后才能飞翔,人们为它解去桎梏只会令它沦为爬虫一样,动物在自由环境中才具有野性之美,投掷的食物只会缚住它们的手脚。最终趋于灭亡的动物该怪的除了它们自己贪图安逸,更该怪投掷食物者的一片善心。
人性本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想表达自己的善意。然而,拥有善心,未必能成就善行。如果表达善意的方法不当,“被善心”者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善心未成善行的例子不在少数。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所言“若子不成器,卿可代之”一句本为善意,却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的最直接原因。而诸葛亮为报刘备之恩,蜀国大小之事,一一亲自过问,刘禅便不理朝政,荒淫享乐,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阮籍劝嵇康屈于司马氏的统治,无论此举是否正确,但确实出于一片好心,但却令嵇康忍无可忍,痛斥当朝,最终招至杀身之祸。我们总是希望,善花结善果,善心成善行,但就像不是每颗种在地里的种子都会发芽一样,不是每个善行都会有好的结果。
遇见街边乞丐,出于善心你理应给他一些零钱,让他满足温饱之需。然而,且不论有些行乞者以暴露身体缺陷为手段,几乎是逼迫你了,就说你给了金钱,他花了没了,又得像这样靠出卖自尊或绑架别人的道德过活。“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的道理几乎人人都懂,可是真正愿意这样去做的又有几个呢?还不是给钱完事走人三部曲?这几乎成了伪善了。这种行为,就算不把其上升至埋下社会不安定因子这一上纲上线的层面,但至少丢弃了一次使他人能自食其力的机会。即使你在给他零钱时只要求他为你唱一句歌,也比单纯的给予要强过万倍。否则,善心就真不成善行了。
善心未必成善行,而非善心必不成善行。在帮助他人之前,多想想这是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不是方法合理,别让好意用错了地方,在行动之前,想想先贤罗素在一百年前的谆谆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