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普希金童话》有感】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普希金童话》当我打开第一页时,我突然觉得这本书很特别,原来,普希金写的这本书太与众不同了,你瞧!别的书都和我们写作文一样,而普希金的这本书,竟然是诗歌的形式,这就是令我惊讶的。
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下面就由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普希金在这个故事中塑造了一位善良的老渔夫,一条知恩图报的金鱼,以及一个贪得无厌都老太婆。金鱼一次又一次地回报着老渔夫,帮他逃过了生命之危,也一次又一次地满足了老太婆的心愿,把她从一个住茅屋的老太婆,变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女王。可是,她的心愿一直没有尽头,还越来越蛮横和残酷无情。我本能的是非感马上判断出老太婆的贪婪和可恶,于是马上将老太婆现在的一切生活,还原到住茅屋的情节。我还会感到这样的乘法十分公道而且痛快淋漓。看来,老太婆的下场咎由自取。看完这些,我不禁又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一次,我报名参加宁波市里的钢琴比赛,就在我去老师家回琴时,老师严厉地批评了我,说:“金可湛,一点也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恐怕要退出比赛了!”就在我心急如焚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床头的玩具熊,想:如果玩具熊能当成《宝葫芦的秘密》中的那个宝葫芦,来帮我完成比赛就好了。可是王葆最终还是靠着自己的实力,获得冠军的。我不能把任何东西当成获得成功的捷径,想要获得钢琴比赛的好成绩,还是要靠我自身的努力与勤奋。
终于想通了,我天天练琴练上二三个小时,绝不放过每一个小节的弹奏,终于在下一次回琴时,我听到了老师的赞美:“金可湛,你的进步真大,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真是弹得太美了!”果然在几个星期以后的比赛中,我获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从这时开始,我就知道了,只有自己辛勤劳动,肯定会有回报的!
【篇二:学会放弃议论文】
杨振宁是中国西南联大物理系的高材生,当时他主攻的是实验物理。去美国后.虽然那里的实验条件远比国内优越,但他发现自己的实验素养远不及美国同学,而在理论研讨方面却有自己独到的聪颖与睿智,于是他决定放弃实验物理这一自己业已熟悉的学科,改攻理论物理。他最终脱颖而出,后来与李政道一起,因发现宇宙不守恒定律而荣获诺贝尔奖。
放弃,是失;但有所失,才有所得。不放弃实验物理,杨振宁就不会有理论物理的建树。
德国大诗人歌德年轻时钟情于乡里姑娘夏绿蒂,当他向她吐露衷情时,发现夏绿蒂已另有所爱。尽管歌德内心异常痛苦,他仍然理智地放弃了对夏绿蒂的追求,毅然告别故乡,埋首于小说创作,不久便有《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传世力作的问世。俄国大诗人普希金与娜塔丽娅邂逅,便对她一见钟情,两人很快结成伉俪,可惜的是,在娜塔丽娅的感情已经别移他人的时候,普希金还是舍不得放弃他对娜氏的已属一厢情愿的爱,最终窒息了自己的'创作才华,在与情敌的决斗之中毙命。
可能得到的东西,应该追求;注定得不到的东西,应该放弃。这是一种自知之明。没有这种自知之明,就会作茧自缚,深受其害。就是可能得到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也有一个价值评判的问题。并不是得到的东西永远值得保留。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他在发现J粒子的实验过程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没有回过家,经常是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常人享有的天伦之乐、赏心悦目之乐等,他都放弃了。确实,没有这种放弃,就不会有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的发现,在诺贝尔奖得主的行列中,也就不会有丁肇中的名字。
或许有人说,我们是凡夫俗子,岂能同名人相比?其实,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工作学习、时间安排等“凡之俗之”的领域里,都有一个“善于放弃、善于获得”的问题。“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吃小亏占大便宜”,诸如此类的古语民谚,说的不都是一种“放弃”与“获得”的辩证法吗?一个人真正学会了“放弃”之道,也就切实掌握了“获得”之法。于是,快乐之门、成功之门、幸福之门……统统都会向我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