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参观北京文博交流馆】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参观。我们跨进智化寺大门,爸爸告诉我:今天我们要去智化殿欣赏列入我国首批非遗的宫廷音乐---京音乐;还要去参观遗失的藻井和天花的万佛寺。
我们跨进智化殿,一起坐下来准备欣赏京音乐。没过多久,有几位艺僧带着他们各自的乐器走进智化殿。有位艺僧介绍说:“京音乐已有570多年的历史,我是第二十七代传人。”说完,他们开始演奏京音乐的代表作。我感到:这段乐曲非常清脆激昂。演出完毕后,我们参观了智化殿,了解到京音乐是明朝的宫廷音乐。它是由王振从宫廷里把乐谱偷出来,请几位艺僧来自已的家庙弹奏。展馆边上有京音乐的视听区域,那里可以欣赏京音乐的不同乐器。参观前一晚,我看了一部介绍京音乐的纪录片,所以我自信地一边和妈妈听音乐一遍跟她介绍各种乐器:有云锣(古代的打击乐)、管、笙等。但我发现橱窗里展示的档子和其他几件乐器,今天并没有演奏。我很担心地想:是不是已经失传了?可是,今天没有遇见志愿者讲解员来给我解惑。
参观完智化殿,我和爸爸妈妈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万福寺,我抬头看见万福寺的顶上只有梁和柱,居然没有藻井和天花。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爸爸告诉我:“清末年间,由于疏忽管理,藻井和天花流失海外,现存放在美国的某家博物馆内。”我听了后心里有些难受。我抬头看着空荡荡的屋顶,心想: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去美国问他们拿回来,重新装在万佛寺顶上,让来参观的人们都能看到国家的宝物。
我带着自豪和遗憾正准备离开智化寺时,有位工作人员来采访我:“作为小学生,你觉得应该如何保护好国家的历史文物?”我拿着话筒,自信满满地说:“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长大后用学习到的科学技术把遗失的宝物全部拿回来。”
【篇二:与万福寺一起走过的日子】
素食是一种不食肉、家禽、海鲜等荤腥食物的饮食方式,有时戒食或不戒食奶制品和蜂蜜。一些严格意义上的素食者极端排斥动物产品,更严禁从事杀生的职业。
提到素食,我第一想起的就是我们永州祁阳的万福寺。这是一座尼姑庵,寺外有红墙相伴,寺内的墙上悬挂着几幅美丽的山水画,寺内房梁上挂着各种似鹿角的装饰物,寺后有一座深山,林木郁郁葱葱,与亭台楼阁相掩映,格外清幽雅致。寺中有一个放生池,池内有鱼、龟约上百条,在水中游玩嬉戏,好不可爱,其中有两条金色的小鱼,特别活泼,它们时而互相追逐,时而吐着泡泡逗乐,令游客驻足不前,忍俊不禁。寺中还有一处藏金阁,里面金碧辉煌,呈现出圣洁的光辉,令人肃然起敬。寺里的女师父们就如同菩萨下凡,她们怀着一颗慈悲心肠,终年念经茹素,正印证了提鲁克鲁经的一句话——“何谓有道德的行为?就是绝不残杀生命。”
就是在这样的寺院里,我与素食、佛经结下了七日之缘。
后山的钟声缓缓响起,伴随着清晨的寒意,师父们却早已忙得不亦乐乎。坐在饭桌前,看着眼前散发着香气的早餐不禁胃口大开,美中不足的是餐桌上那碗热气腾腾的姜汤,不愿拂却师父们的好意,只好鼓起勇气将它一饮而尽,顿时我的喉咙好像烧了一把火,看看桌上的大胖馒头,我急中生智,赶紧抓起一个解辣,这馒头与我们平时吃的馒头还真不一样,嚼劲十足,还散发着淡淡的牛奶香味儿。一旁还放着一杯浓浓的豆浆,一股豆腐的清香飘向我的鼻端,这是师父们一大早起来用石磨磨成的豆浆做成的,难怪这么原汁原味,这香味不禁令我想起来儿时妈妈亲手给我磨制的豆浆。我忍不住端起豆浆,凑到嘴边,果然是那么丝滑爽口,香醇的味道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去。
苦读了一个上午的经书,饥肠辘辘的我们终于等来了午餐,对于平时“无肉不欢”的我们来说,这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啊!因为这儿除了素食还是素食,这满桌的素食让我们对寺里终年茹素的师傅们无不敬佩得五体投地。没肉的日子是否让我产生了幻觉,那不是红烧肉吗?赶紧夹起来,凑近仔细研究,哦,原来是素炒胡萝卜,放进嘴里一嚼,还真有点红烧肉的味道,真神奇呀!那一盘叫什么,“素鸡”,喔,卖相咋那么像“荤鸡”呢?真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双胞胎兄弟”!这一碗不是粉蒸肉吗?啊,不是,是土豆泥!那碗花菜里放的是肉沫吧?不是!带着满腹疑惑我边吃边不遗余力地咨询,终于明白我们面前的一碗碗素食在聪明智慧的师父的手下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
在素食的陪伴下,在晨钟暮鼓声中,我在万福寺度过了又快乐又难熬的七天,在这远离红尘的寺院,时间仿佛静止了,人的内心会变得特别宁静,平和。离开之时,我回望万福寺,它被早晨的云霞笼罩,宛若仙境一般,晨风中传来一声声钟声,我在心里低声地说:“别了,万福寺,别了,我心中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