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
每天通过朋友圈、微博、新闻网站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我们在生活的间隙获取信息,以妈妈为例,她做到了“碎片化”的看手机。吃饭时候看一看,睡觉前看一看,等地铁时看一看……手机从不离身。
碎片化的生活也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我们每天阅读了大量的信息,但似乎看过就烟消云散,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就拿我自己来说一说,我一开始拿到手机还好,一天不会看两个小时以上。但是到了后来,我渐渐开始刷起了微信,以抢红包为乐。有一段时间还喜欢打《王者荣耀》,做作业的效率下降了,质量也下降。有时候,晚自习时也爱发呆,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低头一看手表,45分钟过去了。在看看作业本,才写了一项。
我们轻易能找到乐子,看看我们班级群里各种“暴走”的表情。那种贱贱的表情,总是让人想笑。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小游戏、小段子、小视屏来填补无聊。就连外出旅游也是如此,当我们把景色装进自己的照相机后,又有几个人会去安心地看真实的风景,去感受不同。
不少人对碎片化带来的不能深刻思考担忧。没有思想者,人类会怎样?在我看来,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碎片化是我们需要当下主要要考虑的。
在小学阶段住家时,妈妈每天早上规定我听10分钟的听力,个人觉得效果非常棒。妈妈通过手机里的得到APP听书。上下班路上,有时候能听完一本书的书摘记录。然而有一天,妈妈还是选择了看书。她说以前是“书非借不能读”,现在是“书非看不能读”,一定要自己去读才算自己读过,想要读进去,还一定要写读书心得。
老师的观点也是类似,利用碎片化时间多学点有用经典的东西,是他们的耳提面命。虽然我还想说一句,“No·play·make·Jack·a·stupid·kid!”。初看,似乎我和老师的观点是有点对立的,但其实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光玩不学不行,光学不玩会傻掉,所以要劳逸结合。
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我们需要大智慧。碎片化像一把双刃剑,用的好,就如财富里的“复利”,让自己的知识财富呈几何数增长。但如果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里,没有建立自己思维和价值系统框架,那么就是一滩烂泥,不能建造自己的人生高楼。
【篇二:我和书的故事】
莎士比亚说:“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我认为这个比喻就如我的成长历程一般。
从小学时的《米小圈》逐渐升华为《名人传记》。到了初中,开始看《史记》,《书摘》等一类的书,都使我吸收了不少营养。
刚识文字时,总会被《米小圈》那一类书吸引了去,所以,培养了我的想象力。总是在睡前幻想着长大后的工作,事业。到了三年级开始正式写作,于是,我便将目光放在了一些比较“文学”的书上。到了初中,老师要求一天一篇随笔,于是,我便把眼光放到了正式的文学作品之上:《列子》,《吕氏春秋》以及各样的名人传记上。尤其是:四大名著的原著在五年级下学期便看完了。那时的我作文也不错,20分几乎每一次都是十七八分左右。但是,到了初中,阅读量骤然下降,一个学期几乎都没有读完3本书,作文水平也是直线下降,现在也如此。
疫情期间,因为没有素材,总是去临摹别人的作品,渐渐地,我自己本来有的见解,一点风格,在这其中,也没有了。但,在开学后,我对写作的兴趣开始增加,并且我知道了作文光借鉴别人是不行的,要想有更多的内涵,就要把眼光放远。又通过书,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世界,我的随笔也随之升华。
……
书陪伴了我10年。书,是人类的长生果,将我领进知识的大门;书,是人类流光溢彩的画页,它使我看到了各个领域,让我有了奋斗的目标;我和它之间没有句号,它会随着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