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等待戈多】
从3035年12点09分算起,我已经在这里坐了21个小时35分钟57秒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呆在这里,也许是因为我生来就与他人不同,我有一颗能思考的大脑,因此被视为另类当废品一样丢弃在这里,百无聊赖地看着人造天空和塑胶植物发呆。
就像在等待戈多一样。
大脑礼的芯片将信息清晰地呈现出来:那是法国作家贝克特的作品,讲得是两个流浪汉不舍昼夜地在路边等待戈多。
我也是如此,虽然不知道戈多是谁,但我依然坐在这里,权当等待戈多。
但我并没有等来戈多,而是一对母子,快步地走过小路。
“根据科学的计算,你每日学习的时间为10小时,每算出一道题的时间是5分钟。从你现在的成绩来看,你考上重点高中的概率是40%,考上重点大学的概率是30%,将来取得月薪1万以上的工作的概率是20%。因此,你将有60%的概率存活在社会底层,40%的概率被视为废人。”
母亲的话语和男生麻木的背影随着他们的脚步走远了。我虽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但一定不是戈多,因为他们和大部分人类一样,崇尚科学,相信计算,千篇一律,效率至上。
我回过头,继续等待,看见一个中年男子,把轮椅上的老人推至路边。
“根据科学的计算,你的死亡率在70%以上,而每天治疗所花费用在1000到2000,请护工的花费在每天500,而你最多所活的天数在30天左右,因此所需的费用在75000元上下,而我每天的工资在4000元,以此推算,你的病会耗尽我的财产,无法让我继续生活。因此,遗弃是最好的选择。”
他放开轮椅的把手,走了,步调稳健而又均匀,仿佛是日常公事一般。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类的一贯作风,但至少在我储存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伽西莫多溢出的热泪,还绽放着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难道这只是虚构的魔幻小说,或是人类被科技进化前的沉封历史?
我低下头,却听见一个稚嫩的声音。
“你好,请问你有水吗?我的小草需要水。”
我抬起头,是一个小女孩殷切的期盼,手里捧着一把土,土里长着一株绿草,那样的生气,可爱,美好。
“有的,路的尽头就有,我带你去。”我指着路的方向。
“真的,太好了!”她笑得那么高兴,像初升的太阳,像希望的原野。
心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我感受到一股激流在心头涌动。
因为我已无需等待,我的戈多已经出现。
【篇二:捡起碎片】
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都被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什么都是零散的,很多人会用“杂”去形容这种碎片化的生活。然而在我看来实则不然。
相较于从前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过去的白天看报、晚上睡觉的一贯式生活作息已几乎不复存在了,当今每天的新讯息时时刻刻喷涌而出,人们好像不得不捡起这些碎片开始繁忙起来,但这便是每块生活碎片丰富着的生活。
若把这些碎片看作是打碎了的陶瓷花瓶,这些碎片无疑是坚硬的、有棱角的,也许当我们捡起它们时会受到伤害,而后浮躁从心底涌出时,却又不舍丢弃,哭着鼻子也要将这些碎片拼凑成一个完整的陶瓷花瓶,后来你发现这样一个拼凑出来的花瓶比原本光滑如意的要更具美感,这便是当今颇受欢迎的碎片陶瓷。
但这毕竟是一部分人的审美情趣,很多人依旧不习惯这样断断续续的。那么我们换个角度,著名舞台剧《等待戈多》,一把椅子、一个人,主人公全程坐在椅子上直到舞台结束,他想等待的无疑是生活中的一道明亮的曙光、能带给他希望的戈多。想象一下每天做同一件事,到最后剩下的会只有渺茫、疲惫和失望。主人公若是能每天繁忙起来,那么既然个、等待不了戈多,那何不自己创造戈多。
其实,碎片化的生活要说简单就是生活细节化,每天,我们可以从这些碎片中看到一些零星的金子,看似无用功,但就像有人曾经说的:生活就是一个圈,你知道的越多,这个圈就越大,圈的周长所触及到的东西就越多。
圈中囊括着无数的碎片,那些零星的金子便是我们从这烦躁中的得到的一丝感性。
但这些碎片并不只是指那些坚果碎,若这些碎片变得成“渣”了,也就变味儿了,因为他们根本就粘合不起来。
到此看来,人们说的“杂”并不完全不对,在这个时代,我们也是因此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了解到了更多的人情世故。捡起这些生活碎片,到哪天,我们也会拥有一个碎片陶瓷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