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传承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中国必将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中国古诗词是宝贵的文化瑰宝,如果我们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90岁的叶嘉莹教授为了传承的责任,仍然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地奉献,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爱,尽可能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责任。
由叶嘉莹,我不由想到了汉字危机——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在不断下降,智能输入法的广泛应用,让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提笔忘字。流传了几千年的汉字出现了危机,汉字危机的时代来临了。就在人们惊呼汉字危机到来的时候,安徽电视台《汉字英雄》在喧嚣中脱颖而出,毅然承担起传承中华汉字书写的伟大使命,之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更是以一种非常单纯、简朴的方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在电视机前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悟汉字之美。
更令人叫绝的是《中国成语大会》,不必说每期节目选手们对中国成语的精彩演绎,也不必说观众在每一期节目的欣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中国成语的悠久历史,单单是每期节目请来的嘉宾们的评论,就让观众们受益匪浅,著名作家毕淑敏就曾在《中国成语大会》这个节目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有准确地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才是继承和使用成语的最好方法。
我们都是中学生,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参加电视里的活动,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书写每一个汉字,可以在读书看报时仔仔细细分析每一个成语,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精心准备每一首古典诗词……这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传承啊。
现代人越来越痴醉物质的优越感,疏于精神的追求。叶嘉莹说:“我一生一世都热爱古典诗词文化,如果有来生,我还做老师,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止是叶嘉莹的责任,不只是某家电视台的责任,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篇二:七年知情岁月读后感】
他主动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主动选择去穷乡僻壤的陕北插队;他不负众望勇挑重担,积极参加农村生产,带领农民为改变生产生活面貌而努力;他放弃给国防部长当秘书的荣光,主动提出到基层去,回到群众之中。他就是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似乎是目睹了习近平主席在陕北插队时的成长与奉献。不由想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被感动着,也被激励着。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在优越的环境中学习读书并不难,真正可贵的是在艰难的岁月中依然不曾失去青云之志,一如既往的进步。习近平主席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白天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晚上还要焚膏油以继晷,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文学以修心。习近平主席非常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有时读古典诗词读得兴奋了,他就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读,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我想在那样的环境中,这些古典诗词即使他修身养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慰藉了他的心灵吧!不由联想起习主席讲话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大概与他那时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哲学以明智。习近平主席在插队期间阅读了很多哲学类的书籍,其中以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主,这对于他深刻的认识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习近平主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优势和特色,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如果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灵魂也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见解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军事以晓势。习近平主席深入领会了毛泽东主席的军事理论和作战方法,“积极争取主动,充分发挥不对称战争手段,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充分了领略这样的博弈思维、战略思维;研读克劳塞维茨的军事名著《战争论》,使他有能力在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条件下高瞻远瞩的看待问题、分析局势,带领国家和军队取胜;阅读《罗斯福见闻密录》,使他通晓了国际政治和大国博弈的真谛。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我想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为农民办实事的做法和精神与左宗棠的思想与做法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的。习近平主席在当了村支书后,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给农业研究院写信,得到了一些粮种、菜种,改善了梁家河村民的饮食;他带领村民打井,解决了吃水和浇地的问题;他积极地办沼气,使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梁家河从一个一到青黄不接就主动出去乞讨的贫困山庄变得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贫贱忧戚,玉汝于成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和这些伟人一样,习近平主席的梁家河经历不是敝屣而是美玉,是这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为习主席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梁家河的经历让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思想根基深深扎在中国最广阔的土地上,扎在最广阔的人民群众基础上。七年的知青经历让习近平主席深深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梁家河的经历是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写着对习近平主席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慨,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同样的青春岁月,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不断蜕变不断成长,而我们在校园里获取知识、无忧的生活。梁家河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出了我们敬爱的习近平主席,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我们又会拥有怎样的远方?我想路在脚下,“不满足是进步的齿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我们应坚守着自己的方向,去迎接明日更明媚的自己。让我们铭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用自己的双手与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