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悲伤逆流成河》有感】
花两天读完这本书后,感到周身都被巨大的伤感的气流包围了。
为什么会感到悲伤呢?是因为那样的结局?是因为人物的命运?是因为作者的语言?——我也不清楚,只是一种感觉。故事里,我最同情的是林华凤——女主易遥的母亲,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我看来,她活得很阴暗,嘴太臭,他说的话我总是不敢看,要是把她的话放进我构想的那个世界里,那今后好几天我的脑海里大概都会时不时地迸出她的那些尖利的话,恐怕会造成心理阴影。
她的女儿是那种刻薄,母女关系一直跟绷得不能再紧的琴弦一样,很僵,而且只要她们一对话,那弦毫无疑问会断。即使女儿躺在医院想要说几句关心的话时,嘴边迸出的却又是一如既往不中听的话。大概她眼里的世界永远都是昏暗的,而她则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斜着眼睛打量着一切,不时咒骂几句。要是我可以和她讲话,哪怕一句,我就会建议她去旅游。可以去海边,可以去大草原,总之,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不要终日只是为了谁谁拧错了她家的水龙头而与人家闹得鸡飞狗跳。因为这个世界虽然没有我们想得这么美好,却也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糟。
故事的后来,她由于想去高处拿东西时凳子没踩稳,摔下来后脑勺着地,死了。悄无声息地死了。像从来没这个人存在过般的死了。我想,如果,林华凤换一种活法,那整个故事的结局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如果,她快乐地活着,那她的女儿也会阳光一些,不至于去做那种事了吧?齐铭也不会为她而总是那么悲伤了吧?唐小米不会与易遥勾心斗角了吧?或许顾森湘也不会死了吧?
但是,哪有如果,结局早已定好,就算再重来一百遍也不会变,所以,怎样说“如果”后的内容那都没关系。所以,“如果”是最廉价的话。
易遥站在齐铭面前,擦了擦汗水,没有丝毫退缩地望着齐铭的眼睛说:我们一起回家。
不是“我们一起回家吗”。
也不是“我们一起回家吧”。
而是“我们一起回家”。
还有:
屏幕上显示的来电人的名字是:湘湘。
不是顾森湘。
是湘湘。
易遥抓起手机按了挂断。然后迅速拨了自己的号码。
在自己口袋里的手机震动的同时,易遥看见了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的自己的名字:易遥。
不是遥遥。
是易遥。
咬文嚼字得恰到好处的文字。
都说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作者是最成功的。在读这两段的前两句的时候,好像就是到作者后面要写什么。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共鸣了。共鸣的结果就是令读者的潜意识里认为这作者有前途!读完整本书的那一瞬,我好羡慕自己,而且打算一直羡慕下去,因为我比那些主角幸福得不要太多。
“要不遗余力地活得快乐。”我拍拍自己的肩膀道。
【篇二:悲伤逆流成河读后感】
《悲伤逆流成河》是郭敬明笔下的小说,这本小说是在挖掘读者的泪腺,仅仅从《悲伤逆流成河》这个题目就能让所有人大概猜到结局,区别只是在于身为读者的我们,只能揣测的永远只是一个模糊的大方向。
《悲伤逆流成河》主要记述了女主人公易遥和男主人公齐铭,一开始住在上海的某个弄堂里,易遥的妈妈是个妓女,她的爸爸抛弃了她们母女俩,齐铭是一个尖子生,他的妈妈待他很好,但易遥的母亲对易遥不怎么好,总是打骂她。易遥和齐铭还是同班同学,齐铭是班长,但易遥却是一个成绩不太好的普通学生,班里的同学总是搞恶作剧一般对待易遥,班中的唐小米,处处与她作对,唐小米是副班长,她喜欢班长,她以为易遥喜欢齐铭,所以唐小米和易遥成了冤家,最后易遥接受不了这世界对她的不公,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书中女主人公易遥,无疑是书中最大的亮点,这个女孩子的身世遭遇影响着她此时的个性,而此刻的个性又为她将来的人生旅途中不可平稳埋下了伏笔,在她每句嘲讽似的对话或什么都无所谓的句子后,已经留下足够酝酿悲伤的空间,易遥是一个在他人的面前越是挺的直腰,就有夜晚睡觉时哭得越深的梦。
这本书用王子型的男生和灰姑娘型的女生写出了人性黑暗裸露在外的严酷,在书中能够读到已经浮出水面的黑暗,远远的就和一贯的王子救公主脱离了关系,更多的成熟化和成人化的剧情,让作者觉得狗血。更多的,成熟化后,成人化的剧情摆开在我们面前的有时会是不忍想象的场面。而最可气的便是在强大的寒冷气息中,又会时不时送上一缕温暖,变成伏笔,只等到时机一到,就在落差间赚的人的鼻涕和眼泪。
这本书不是没有浪漫和美好,他们总是散落在各处,带着那么明显的预谋心来暗算,只要你曾经有一时被这些欺骗,萌发出向上向往的心情,那么结果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爬得更高,摔得越痛,我们都战胜不了悲伤。
我对易遥的自杀充满无奈,觉得她不应该怎么冲动而不计后果,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人在关心自己,要为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至少要为他们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