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返璞归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精神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质朴纯粹,简单闲适的生活都是古人所喜欢,所向往的。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中国文化情怀。然而工业化的冲击,科技化的冲击,使我们的文化走向混乱,我们的精神陷入了迷途。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可我却恋上了书信,恋上了松竹民居,恋上了简单闲适,恋上了返璞归真。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羡慕那些寂寞的人,开始恋上一种单纯简单的生活。内心坚定地想要一份安静与纯粹。于是,努力减去繁复,视单薄为完美;努力减去浮躁,视清凉为超脱。希望自己像植物一样生长于尘世间,安静美好,孤独骄傲。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渴望纯粹的生活。喜欢王维诗中的意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现在,看着人们背着沉重的行囊疾步匆匆,心里暗叹:这是为了什么?何时才会停留?唉,世人竟不知,人的一生不过是清晨至午后的距离,月上柳梢,茶凉言尽,一切皆可落幕。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恋上这沉寂唯美的画面,在盛夏的午后,炙热的阳光透过繁密的绿叶,点点光斑在地板上舞动,皱是好看。一个人,坐在竹藤椅上,泡一杯浓茶,赏一本诗集,注视阳光下自己的影子,阵阵清风拂过,飘来阵阵花香,片片虫鸣鸟叫。
然而这种种情愫,殷殷深情,与这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是这般的不符,这般的突兀。呜呼,哀哉!
现在有了短信,有了QQ,有了E-mail,邮局都很少收寄书信了,大都是包裹了。想表达什么只需动动手指,敲敲键盘。没有了面对破碎山河时,杜甫写下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那跃然纸上的思念,没有了在西征途中时,岑参写下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那跃然纸上的牵挂。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瑰宝,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感动。倘若他们有了手机,有了电脑,他们是否还能写下这样动人的千古名句呢?
现在有了别墅,有了商品房,有了高楼大厦。人们都生活在这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里。少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刘禹锡陋铭,少了南阳诸葛庐,少了西蜀子云亭。
现在有了小车、有了火车、有了飞机。却少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往来不绝者”的游乐美景。
少了、少了。工业化的冲击,科技带来的便利,使我们失去了生活的质朴纯粹、失去了往昔的自然情怀、失去了我们传统的文化精神。
我的一位老师在鉴赏李白《月下独酌》之后无不黯然地说:“我不是说工业和科学不好,而是现在工业和科技多了诗意却少了,往昔的快乐美好也少了。将来有一天,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月亮了如指掌,那时候的月还会是张若虚,李白诗中的那个充满诗意的月吗?
我苦笑:“我正在努力地留住它,正在努力地返璞归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篇二:孝存予心】
我的目光沿着你的轨迹寻觅,想寻找到你情感和生命的极致。啊,慈溪,我知道你位处金三角的中心,更是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你长达7000年的历史,衍生出“灵秀、外向、兼容、务实”的文化精神。你是慈孝文化的源头,不经意间,让人人心中充满爱,将狭隘的爱上升到广博的精神世界。
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可我已是等候不及。你的眼光还是那般精准,早早便已挖掘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与精粹。你还是那样平静沉稳,即使将“孝”传至今时,也无傲气,在你看来这是毫无疑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将人性之爱从血缘亲情向社会普通性转化的美德——年长者对年幼者的仁慈与爱护;年幼者对年长者的孝顺与尊敬。面对你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你将“慈孝文化”诠释的这般美好,使我想读懂你诠释你的做法显得徒劳和愚蠢。你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早就注定你今时的成就。庆幸你没有遗弃我,而是将这美好尽数传承予我。
其实,我只想亲近你,想好好的看看你。而你却似乎明白我的心思,将你所孕育的孝子孝女撒向人间。从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董黯与其母的经典慈孝故事传说开始,我们便与“慈孝”结下了不解之缘。翻开属于你的历史长卷,慈孝典故不胜枚举。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被尊为三孝子的董黯、张无择和孙之翰。董黯,因母病思饮故乡大隐之水,每天来回三十余里路去大隐担水,母愈后,有味如大隐溪水自溪边涌出,董黯就在涌泉楚娃了一口井,后被称为孝子井。唐代张无择,因父死而弃官奔丧,在父墓旁结庐而居,读书养怀,后有泉自庐边涌出,有灵芝生长溪边,人称孝感天地。宋代孙之翰,恃母至孝,因母病日夜侍奉以致昏厥,纯孝至情令人感动万分。正是他们的孝行使慈孝之风长吹人心,使我禁不住地想要拥抱住你。
有事,我只想默默地注视着你的身姿,极目远眺,我看到你上始于汉,下终于宋的瓷器,看到了肉质细嫩,汁多味浓的杨梅。还有那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杜白二湖。我就这样置身于你的身旁,置身于历史和现实的虚幻当中。、
我知道你拥有无数的物质财富,却不肖与大家述说,你只希望用你的精神去感染人们,将这在中华大地上存了五千年的“孝”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让“孝”消失在21世纪。、
我想,我已找到你的情感和生命的极致,并将孝存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