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心中的孔夫子】
在我的心中孔子是一个崇高仁爱,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在以往我接触到的有关于孔子的言论里,表现出的都是他理智的那面,他的话言简意赅,发人深省。随着我对他更多的了解之后,突然发现我和许多人都进入了一个对孔子认识的误区。孔子他也是人,也是一个平凡人,他甚至比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都要悲惨,他三岁失去了父亲,只有一个二十岁的母亲带着他,他们漂泊在曲阜的巷子里,因为人生艰辛,七,八岁的孔丘便已懂得了许多事情,就像他后来说的话,(现在看来,其实是特别的幸酸)"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在他十八岁时,又失去了母亲,他想把母亲和他父亲安葬在一块,可是因为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三岁,就算带着他去过几次,可又能如何找到他父亲的墓?他站在十字路口旁,希望有人能同情他告诉他他父亲的墓在哪,后来打动了一位老奶奶才找到了墓并安葬下来。
在他二十岁时,参加季氏摆的宴席,却被季氏家奴——阳货(又称杨虎)挡在了外面,"我家主人请的是士,你来干嘛"这句话孔丘明显听出来,是在侮辱他,但是谁又能在这时抹去他的眼泪,给予他安慰呢。他只能默默地离开。那时的孔子是无助的。
后来他决定通过学习改变他的一生,他决定去宋国学习殷商之礼,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他终于学有所成,并且在宋国成了家室,当他准备再次返身回到鲁国时,他的妻子生下了一名男婴,鲁国国君鲁昭公送了他一条鲤鱼,孔丘为了感谢这份恩情,便把他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名鲤字鱼。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孔丘已经不是当初被人看不起的孔丘了,已经受到当时一位国君的重视了。那时他二十岁,他精通六艺被称六艺专家,在一个国家危难时向他这样有才干的人是及其稀缺的,这也为孔子以后成功的道路做了铺垫。更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推行仁义的道路便展开了。
在孔子游历六国的时候他曾经极力向各位君王推行他的"仁制"思想,但是经历了很多波折,他发现要想真正推行仁制,必须要让广大民众从思想上先接受。因此当他再次回到鲁国后,他决定只教书,不参与政事,孔子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在于其思想体系中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适用性的长远。时至今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很多内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他主张"有教无类",打破教育的贵族化;他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他强调社会的需要和人格的形成,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启发式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同时,他又"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孔子的一生不平坦,但是他却没后悔用其一生去力推礼乐仁义,虽说他所遵从的道是大象天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但是孔子却把这种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为儒家思想,存在与世间。
孔子不是一个神,他只是一个凡人,他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也有茫然的时候,就像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所以我们应该以两颗心去看他,一,是尊敬;二,是平常。以这两颗心去看待他的可敬和可爱。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篇二:我与《山东教育》】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愉悦思维、陶冶情操……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作为教师,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没有多少教学技巧,没有多少管理方法,书籍更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不知从何起,便开始迷上《山东教育》。这本书对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及鲜活经验的生动展示,让我获益良多,成为我工作中爱不释手的同伴。《山东教育》给我最大感受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对教育工作热爱,对学生热爱,而这种爱又必须是源于你的内心,同时也正是这种爱成就了日后的辉煌。任何成功背后都需要艰辛付出,从该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
我常常会收录下《山东教育》中那些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文章和句子,在此不妨与大家分享一篇韩涛的《教育要张扬“狼性”》。狼是最团结的动物,“狼性”能够直面困难,勇敢顽强,善于竞争,团队意识强,更适应现代社会而羊历来是温顺的象征,它安于现状,逆来顺受,听天由命,贪图安逸,“要把学生培养成‘狼’,而不要把学生培养成‘羊’。” 在学校教育中,在“狼性”教育方式下,学生在良性竞争中所催生出的一系列能够成就学生幸福人生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学生群体和谐地发展。届时我们培养的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个性张扬、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我想说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家长,家长对子女的爱无可厚非。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可以理解。可是现在爱成为了一个万能理由!似乎所有的过错都可以以爱的名义来糊弄过去!童年令人难忘,因为无忧无虑。为什么无忧无虑?因为“还没有故事”。孩子的世界是一张白纸,由于家长的溺爱,很多学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迟到早退,不写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反而睡觉、玩游戏、吃零食,遇到困难不知道自己想办法,只等着被帮忙、被告知答案……这种现象可以借用《两只小狮子》中懒狮子的话:“我爸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的很好!我才不去学什么本领呢。”长此以往,孩子无异于“羊”!有这样一个故事愿与家长分享:一只幼虎被母虎撕咬着,赶进了森林。开始,它饿、它渴、它长啸,可是母虎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这只幼虎历经追捕,拼杀,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遍体鳞伤,终于,它威武起来,强大起来。它感谢母亲,感谢她目光远大的爱。动物的爱如此长远,相形之下,人类的爱却太过于短浅,有时只着眼于眼前的一点一滴,而忽略了还有一生的路要走,在这里,只想告诉溺爱孩子的家长,为了每只小狮子都能成为真正的林中大王,请收住你们的爱!
关于所谓的“一代不如一代”。我不禁自问:学生果真一届不如一届吗?老师们常抱怨说,如今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比以往学生扎实,学习不比以往学生刻苦……然而,我们忽略了另一面:现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个性非常鲜明……许多老师或多或少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时代变了,学生也变了,这老办法渐渐地不灵通了。学生不愿意只坐着,任由教师提起耳朵灌知识。他们的个人意识很强,极其渴望展现自我。如若教师的教育方法没有与时俱进,面对学生,难免力不从心。一花一世界,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芬芳和色彩,一代学生有一代学生的个性与优缺点,今天,在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勃发着青春的朝气与锐气,他们叛逆、他们敢闯、他们无视危险,他们代表着未来和远方。为了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真正的“狼”,能够直面困难,勇敢顽强,善于竞争,团队意识强,更适应现代社会,我们应当不断地观察不同时代学生的差异性,及时调整当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变化与要求。
一期期刊读完,掩卷而思,几分收获,几分窃喜,收获的是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窃喜的是日后多了一个请教的良师、交流的益友,思想终归于实践,一次的收获不应成为我停步不前的理由,作为一名年青教师,怀揣着对孩子、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山东教育》的殿堂里不断的学习与汲取,将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坚持、一种追求。
潍坊市坊子区工业发展区罗都屯小学 陈建丽